林蔓
2021年末,關于中藥行業的利好政策接連頒布,板塊隨即做出響應,多只個股實現上漲。分析機構普遍認為,有了政策加持,再疊加產業創新研發、消費升級等因素,中藥行業具備長期成長動力。在這之中,CXO、中藥創新藥、品牌中藥OTC以及配方顆粒成為被重點關注的四個細分方向。
不過,隨著市場關注度上升,中藥板塊前期的低估值優勢正在消失,在此之下業績優劣成為行業發展的最有利支撐。隨著后期業績逐步兌現,企業發展將進一步分化。
2021年尤其是12月以來,中藥板塊多個政策相繼落地。2021年12月9日,上海市衛健委、上海市中醫藥管理局關于印發《上海市中醫藥發展“十四五”規劃》的通知。從五大方向提出19項重點任務,助力中醫藥行業發展。一是建設高標準中醫藥服務體系,提高中醫藥服務覆蓋范圍,加強中西醫學科結合、促進共同發展,提升中醫藥的社會影響力;二是提升高品質中醫藥服務能力,推進中醫藥在公共衛生和應急救治體系建設,健康服務;三是打造高素質中醫藥特色人才隊伍;四是培育高能級中醫藥健康產業;五是促進高水平中醫藥文化傳播和開放發展。
2021年12月23日,廣東省衛生健康委、廣東省中醫藥局聯合印發《廣東省中醫藥發展“十四五”規劃》,明確了“十四五”期間全省中醫醫療服務體系、服務能力和文化建設22項主要發展指標,部署了九項重點任務和七項重點工程 。
2021年12月31日,國家醫療保障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又聯合發布了《關于醫保支持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意見首先指出,將符合條件的中醫醫藥機構納入醫保定點,包括中醫醫療機構、中藥零售藥店、提供中醫藥服務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康復醫院、安寧療護中心等。
其次,將適宜的中藥和中醫醫療服務項目納入醫保支付范圍,包括中藥飲片、中成藥、醫療機構中藥制劑等,并將經國家談判納入醫保目錄的中成藥配備、使用納入監測評估。充分利用“雙通道”藥品管理機制,將參保患者用藥的渠道拓展到定點零售藥店,更好地保障用藥需求。
再次,完善適合中醫藥特點的支付政策。具體包括加強醫保總額預算管理、根據中醫醫療機構的特點合理確定總額指標、加大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展中醫藥服務支持力度。此外,強化醫保基金監管。
多家機構認為,受益于中醫藥板塊政策的相繼落地,中藥行業將獲得持續健康高質量發展,產業鏈有望普遍受益。
在整個中藥行業未來發展中,有四大方向被多家機構重點提及。
環節上,研發外包服務(CXO)值得關注。其中包含CRO、CMO、CDMO。CXO有三條發展邏輯:首先其在國內集采政策風險中相對免疫。在國內集采的大趨勢下,CXO目前沒有受到影響;其次該板塊也不受海外地緣政治風險影響。2021年12月16日,美國商務部公布了新實體清單,列入單位沒有包含任何中國醫療板塊上市公司。且浦銀國際證券認為,CXO公司業務和國家安全、軍事機關不存在合作或信息輸送關系,因此未來美國商務部將中國CXO公司納入該清單的可能性依舊不大;最后,國內藥企整體研發投入正高速增長。藥海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2月16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受理的1類化學新藥和1類創新治療性生物制品的臨床申請相比去年同期分別增長50%和90%。
2021年來,CXO景氣度持續維持在高位,且據機構分析未來其依舊具備成長動力。中商產業研究院預計,2022年國內CRO市場規模將達到1402億元,預測2019年至2022年均增長率在20%左右;另據Frost&Sullivan預計,2021年至2025年中國CDMO市場收入年均復合增長率為30%,于2025年達到1235億元。
前一陣,CXO板塊出現了個股集體下跌情況。但多家機構仍保持樂觀,有券商表示,1月4日CXO板塊的下跌與板塊之間的資金切換有一定關系,高估值板塊部分資金轉向低估值中藥等板塊,切換過激導致持倉較為集中的高估值CXO出現較大調整,目前CXO板塊基本面穩固,資金層面變化不影響長期投資價值。
品類上,中藥創新藥值得關注。早在2020年9月28日,《中藥注冊分類及申報資料要求》就正式發布,強調并促進中藥創新。近年來,中藥創新藥申報比重逐年大幅提升,2021 年占比達65%,是2020年的2倍、2019年的5倍左右;審批端也顯著提速,2021年審批上市12個中藥新藥,超過2017年至2020 的總和,是近5年來獲批中藥新藥最多的一年;臨床端,近3年伴隨著創新藥的大浪潮,中藥III期臨床比例逐步提升,科研轉化趨勢良好,循證醫學證據不斷豐富。
品牌中藥OTC也有利好。一是上游成本上升帶來漲價預期;二是其能相對規避醫保控費政策;三是品牌中藥OTC主要銷售渠道在零售端而非公立醫療機構,具備較高議價力。開源證券認為,通過品類擴張、營銷渠道改革等品牌中藥OTC企業有望迎來第二增長曲線。
此外配方顆粒有望量價齊升。2021年2月10日,國家頒布了《關于結束中藥配方顆粒試點工作的公告》,宣告中藥配方顆粒試點工作結束,國家標準將在11月1日全面實施。方正證券表示,由于新標準對中藥配方顆粒原料質量、生產設備、產品檢測等環節均提出了更高要求,各項成本增長,未來有可能導致執行國標和省標的中藥配方顆粒產品供貨價格有較大幅度上漲,同時中藥配方顆粒將供不應求。
需要注意的是,中藥板塊的前期估值“洼地”正被快速填平,雖有少量個股估值仍低于板塊均值,但其整體估值性價比正在逐步消失。
國泰君安分析稱,2014年以來,由于自身發展原因和各類控費限制政策影響下,中藥板塊估值一度相較醫藥整體出現了超過40%的折價。伴隨長達三年的結構性行情進入估值消化期,具備估值性價比且籌碼分布高度分散的中藥板塊在交易層面的配置價值凸顯。在“填洼”效應下,板塊也迎來了一波快速的估值修復。中藥板塊市盈率(TTM,剔除負值)從2020年7月相對醫藥整體超過40%的折價修復至略微溢價的水平。截至2022年1月4日,前者的市盈率(TTM,剔除負值)已達35.10,略高于醫藥整體的32.80。
在此之下,行業發展邏輯更需得到業績的驗證。就2021年前三季來看整體情況偏好。營收端,70家中藥企業有57家同比增長(申萬行業分類),占比約81.43%;凈利潤端有63家企業盈利,較去年同期增長的有55家,約占78.57%。
券商普遍認為,隨著后期業績出爐,將推動中藥企業進一步分化,具備長期定價能力與良好供需關系的企業具備較好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