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錦鑫 張如意
當前對再生塑料的需求,是來自全球各地日益重視的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的推動,以及對于塑料污染治理的需求、低碳減碳的需求。
你聽說過廢塑料鋪成的環保路嗎?
2021年4月22日,第52個世界地球日當天,我國首條廢塑料再生環保路在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徐匯校區正式建成揭幕。
據介紹,這條長300米的“塑料之路”,是華東理工大學聯合國內鮮奶品牌每日鮮語和陶氏公司,共同打造出的中國第一條廢塑料再生環保路。其中,使用了超過6000個廢棄牛奶瓶和其他塑料廢棄物用于鋪設聚合物改性瀝青道路。這種創新方法不僅“變廢為路”減少環境垃圾的產生,而且與常規純瀝青鋪設的路面相比,這類聚合物改性瀝青的路面性能更為優異,經久耐用。
這條“塑料之路”的成功建成,為廢塑料的循環再利用探索了一條全新的綠色發展之路。“塑料之所以會得到品牌商、回收商和其他價值鏈合作伙伴的高度重視,是因為塑料能夠倒逼行業各方共同推動可持續發展戰略,通力減少塑料廢物的丟棄,影響自然生態環境。”陶氏公司包裝與特種塑料業務部亞太區商務副總裁李明壯解釋道。
在全球“限塑”的趨勢影響下,2019年1月,包括巴斯夫、陶氏化學、埃克森美孚、寶潔、三菱化學等近30家跨國企業聯合宣布成立“AEPW(終止塑料廢棄物聯盟)”。2020年1月15日,AEPW主席兼CEO 雅各布·杜爾(Jacob Duer)一行到訪中國,探討在中國建立地區合作機制的模式,并參加了由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外資委主辦的中國塑料價值鏈利益相關方對話會。他表示,未來AEPW將探索通過創新等解決方案推動塑料廢棄物處理的優化與提升,中國是其重點關注的國家和地區之一。可以看出中國未來的塑料回收再生產如今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創新高地。
國內的再生塑料生產企業威立雅華菲相關負責人認為,中國政府近年來在塑料產業政策方面有很多突破,對于推動國內白色資源循環利用行業的發展具有積極的戰略意義,有利于推動國內建立和完善塑料閉環產業鏈,對整個產業鏈的布局產生深遠影響。
新市場不容小覷
近年來我國塑料工業快速發展,產銷量都位居全球首位。國家統計局和智研資訊整理的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塑料制品產量達到7603.2萬噸。然而,隨著塑料制品的高消費量和塑料工業的迅猛發展,廢塑料的產生量也不斷攀升,人們不得不面對塑料廢棄物劇增及由此引起的社會和環境問題。
塑料在廢棄之后由于不可降解,會形成微塑料進入環境,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并威脅到生態環境以及人體健康。2021年,學術期刊《科學》雜志在創刊125周年之際提出的全世界最前沿的125個科學問題中,與塑料污染相關的問題就有兩個。塑料污染問題如今正在成為全球污染之殤,化解廢塑料的污染迫在眉睫。但想要解決塑料污染問題,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
多年來國務院和各部委對于廢塑料回收再生產業陸續采取了多項政策和行動,如2008年國務院發布的“禁塑令”;2012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2017年起逐步禁止廢塑料進口;2019年生活垃圾分類行動。
為進一步加強對塑料污染的治理工作,我國在2019年9月9日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上通過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會議指出,要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有序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產、銷售和使用,積極推廣可循環易回收可降解替代產品,增加綠色產品供給,并且規范塑料廢棄物回收利用,建立健全各環節管理制度,有力有序有效治理塑料污染。
2021年,國家制定了《“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動方案》,明確了到2025年,塑料制品生產、流通、消費、回收利用、末端處置全鏈條治理成效更加顯著,白色污染得到有效遏制。
經過多年努力,再生資源回收行業在我國規模明顯擴大,全國廢塑料回收總量也有所上升。商務部在2021年發布的《中國再生資源回收行業發展報告(2020)》顯示,2019年中國廢塑料回收量約為1890萬噸,較2018年增加了60萬噸,同比增長3.28%。預計2020年廢塑料的回收量在1600萬噸~1700萬噸。業內預計到2025年,國內廢塑料回收再生量將在2500萬噸左右。
隨著國家越來越重視循環經濟和再生產業的發展,加上我國回收體系開始逐一完善,我國廢塑料回收量開始迎來高增長階段。
當前,廢塑料交易場所已遍布全國,河北、遼寧、山東、浙江、江蘇、廣東等塑料加工業相對發達的省份,形成了一批規模較大的廢塑料回收交易集散地和加工聚集區,回收網絡已初具雛形。相關企業也開始迅速發展壯大,創新能力、品牌影響力和示范帶動作用不斷凸顯,包括投放智能回收機、整合回收人員提供上門回收服務、提高分揀加工技術水平,垃圾分類與再生資源回收銜接模式、“互聯網+回收”模式、手機 APP或熱線平臺服務模式逐步成熟,集回收、分揀、集散為一體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逐漸完善。創新驅動改善了廢塑料的回收方式,大量廢塑料從生活垃圾中“分離”出來,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廢塑料的回收效率。
回收再生產業鏈的源頭是廢塑料。2017年年底,我國開始將生活來源廢塑料、未經分揀廢紙、廢紡織品、釩渣4類共24種固體廢物調整為禁止進口。隨著洋垃圾被叫停,國內塑料回收產業發展明顯提速。并且,嚴格的垃圾分類和塑料收集手段將會提高塑料的回收利用率。與此同時,在產業鏈的另一端,越來越多的國內企業在“限塑令”的影響下,開始關注并嘗試提高塑料的可回收性。從源頭到末端,國內的塑料回收產業鏈正在補齊短板,快速發展。
在政府引導和市場化機制運行下,各地區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穩步開展。通過環衛系統與再生資源回收企業的合作,推動垃圾分類回收體系和再生資源回收體系的融合。比如在北京,將再生資源回收職能由北京市商務委劃歸北京市市政市容委,由北京環衛集團整合全市再生資源回收網絡,進一步提高回收效率;還有上海長寧試點垃圾房改造,將垃圾分類點與再生資源回收站同步建設;以及廣州實施制定低值回收物的補貼政策,促進兩網協同發展等各種方法,在提高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效率的同時,還可以達到建立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體系的目的。
2020年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聯合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提出要以可循環、易回收、可降解為導向,研發推廣性能達標、綠色環保、經濟適用的塑料制品及替代產品,同時明確禁止、限制使用塑料制品的時間表。政策一經推出,立即被業內稱為升級版“限塑令”,也為塑料回收利用行業帶來了新思考,一個充滿潛力的市場正在顯露雛形。
量到質的變化
隨著全球塑料消費量逐年增多,各國對廢塑料的回收利用越來越重視。當前對再生塑料的需求,是來自全球各地日益重視的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的推動,以及對于塑料污染治理的需求、低碳減碳的需求。如家電與日化等大量使用塑料的生產行業,可以通過大量采用再生塑料來實現這一目的。
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發布的《新塑料經濟全球承諾書2019春季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3月,已經有超過350家企業簽署全球承諾書,并明確宣布至2025年使用500萬噸再生塑料的目標。據預測,到2027年,全球再生塑料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167億美元,在預測期間的復合年增長率為10.6%。再生塑料行業是塑料循環經濟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通過大幅增加再生材料使用,塑料循環經濟將會帶來550億美元的新商機。
來自《中國再生塑料行業發展報告(2019-2020)》的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產生廢塑料6300萬噸,其中回收量為1890萬噸,總體回收利用率為30%,和國際廢棄塑料回收利用率50%的水平相比,仍有很大的成長空間。隨著國內塑料消費量的持續增長,以及國內再生資源回收體系的完善,廢塑料的蓄積量及回收量還將呈現明顯的增長趨勢。正是由于市場需求的不斷增長,以及廢塑料回收率依然有較大的增長空間,對于國內從事廢塑料改性再生的企業,發展前景廣闊。
除了與國際合作,我國也就“碳達峰、碳中和”作出了承諾,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提出“加快構建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加強廢紙、廢塑料、廢舊輪胎、廢金屬、廢玻璃等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提升資源產出率和回收利用率”“扎實推進塑料污染全鏈條治理”。可以預見,我國再生塑料的使用量占塑料使用量比例將持續提高。
隨著再生塑料使用比例的提高,塑料制品企業為確保產品品質優質,對高品質再生塑料的需求將會持續增加,供需格局將會進一步改善,市場價格有望繼續增長。中國物資再生協會再生塑料分會秘書長王永剛表示:“這個應用領域(指塑料回收市場)非常廣泛,包括紡織、包裝、電子、汽車各個領域,預計我們達到可再生材料的產值在千億元左右。”
當前,很多企業已經走在前列,提出了階段性的再生塑料替代原生樹脂使用比例的計劃與承諾,并且開始對再生塑料的品質提出更高的要求。威立雅華菲總經理曹衛東介紹,隨著國內塑料回收技術進步,再生塑料在質量上已經非常接近原生材料,國內有些工廠已經完全具備生產食品級再生塑料的技術能力。
2021年10月12日,以“塑料回收再生的黃金時刻”為主題的ChinaReplas2021第25屆中國塑料回收和再生大會在寧波舉辦。中國合成樹脂協會塑料循環利用分會會長杜歡政在致辭中表示:“社會發展到今天,對再生材料的觀念已經和以往不一樣了,主要有3點變化:一是世界級品牌商對再生塑料需求越來越大,并且品質要求越來越高;二是環保要求、新技術新工藝不斷迭代;三是商業模式,努力打造塑料循環的閉環路徑。因此,我們不難看到,再生塑料的黃金時代已然到來。”
在新的發展階段,國內回收企業面臨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除了數量上的需求,我國對再生塑料質量上的需求也將越來越高,隨著行業治理的科學與深化,我國塑料再生行業的門檻升高,規模化競爭加劇,競爭也向中高端領域滲透,未來發展潛力較大,相信這也會推動再生塑料企業向高技術化與規模化方向發展。
中國新時代 2022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