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圖 老 覃
“治理交通擁堵”是2020年和2021年連續兩年佛山市人大代表票決的十大民生實事項目之一,是人大代表和人民群眾高度關注的民生實事項目。為監督和支持市政府辦好這項工作,全力推進城市“暢通工程”,佛山市人大常委會決定專題聽取和審議市政府關于治理交通擁堵工作情況的報告并組織專題詢問。
9月28日,佛山市人大常委會會議期間,市長率市發改委、公安局等8個部門和各區分管副區長出席應詢,市人大常委會委員連環“八問”交通擁堵,政府職能部門分別作答。
“城市規劃建設、地塊出讓、城市更新時,對后期造成交通擁堵問題是否有提前考慮?”常委會委員梁東華首發提問。市自然資源局黨組書記、副局長周霞接過問題:佛山在編制國土空間總體規則時,同步編制綜合交通規劃,推動交通與城市空間、用地布局的協同發展,以達到優化出行距離,引導綠色出行等目的。同時在編制控制性詳細規劃、城市更新規劃時,將交通承載力作為用地規劃的重要約束條件,通過控制地塊開發容量、差異化交通設施供給等措施,避免因局部高強度開發造成交通擁堵。對此,對項目實施后可能造成的交通問題進行預測評估和分析研判,優化交通管理方案和應對措施,緩解項目開發對周邊交通擁堵的負面影響。”

9月28日,佛山市人大常委會就治理交通擁堵工作情況開展專題詢問
常委會委員李燕勤就群眾反映軌道交通站點周邊人員密集,疏散通勤不暢等系列問題追問自然資源局。“針對醫院、學校周邊軌道交通接駁不緊造成擁堵的問題,我市在建的地鐵2號線設置了中醫院石灣站,3號線設置了科技學院站、順德學院站,即將動工的地鐵4號線設置了文華公園站。通過合理布局和科學設置站點,有效快速疏散通勤人員,緩解周邊交通擁堵問題。”周霞回應。
“有市民反映疏導交通擁堵的警力不足,目前我市鐵騎隊組建進展如何”常委會委員賈偉向市公安局發問,副局長李劍雄表示,市公安局正在加緊推進鐵騎隊伍建設,預計2021年底全市將建成700人鐵騎隊伍,2022年將增加到800人。交警鐵騎有“動、快、靈”優勢,能有效提高交通事故和交通擁堵處置率。下步將按照中心區一般警情“1515”響應要求,堅持警力跟著警情走、跟著車流人流走,加強重點區域、重點部位、重點時段巡邏防控,不斷提高見警率、管事率。
兩個多小時的專題詢問會緊湊高效,常委會組成人員就如何解決市區交通擁堵連連發問,與會的8個政府職能部門負責人一一據實明確答復。
交通擁堵問題事關廣大市民日常出行,備受社會各界關注。為開好詢問會,市人大常委會在會前組織部分人大代表和常委會委員集體“會診”,查找引發交通擁堵的“病因”。調研發現,上下班高峰期,佛山市海八路、南海大道等路段出現的交通擁堵問題,既有機動車保有量不斷高升的問題,也有規劃不科學、路網結構不合理的問題;既有公交分擔率偏低、軌道建設占道施工,又有少數駕駛員不行其道、電動車逆行的原因,加上歷史遺留的“斷頭路”多、信號燈管理不規范,不同程度加劇了部分路段交通擁堵的現象。這些問題的存在是造成交通擁堵原因,也是解決交通擁堵的重點。
調研報告提出,各級政府要充分認識到交通擁堵問題已成為制約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瓶頸”,會帶來時間浪費、運營成本上升、交通事故、空氣污染、噪聲污染等一系列“城市病”,有關政府職能部門應按照“一年基本完成、半年完善提升”的工作目標,加快推進71條“斷頭路”和201個交通擁堵暢通工作,爭取在2021年完成治理96個、2022年完成治理105個,做到任務項目化、項目清單化、清單責任化。各級政府要把主體責任扛起來,把交通擁堵綜合治理列為營商環境的“頭號工程”,作為解決民生實事項目的“頭等大事”,敢啃“硬骨頭”、敢接“燙山芋”、敢挑“最重的擔子”。政府職能部門要把交通擁堵綜合治理力量凝聚起來,變“獨角戲”為“集體舞”,形成同頻共振、同向同行的強大效應。要動員廣大市民參與到交通擁堵綜合治理中來,激發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于違規行人、駕駛員等加大執法力度,使駕駛員養成良好交通習慣,降低交通問題的出現。
常委會有關領導在會上表示,對專題詢問會上政府承諾兌現的事項,常委會將做進一步的認真研究分析,提出完善工作和解決問題的建議和意見,明確整改責任和時限,形成審議意見交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研究辦理。制定出臺跟蹤督辦實施辦法,明確各職能部門的責任和整改時限,加強專題詢問的跟蹤監督管理。必要時組織人大代表對專題詢問事項“回頭看”,確保詢問工作深入扎實,不流于形式。政府有關職能部門要在會后及時研究制訂整改工作方案,在規定時限內抓好整改落實,做到有詢問、有答復、有辦理、有結果、有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