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蘇閩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在革命斗爭中,黨弘揚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弘揚偉大的建黨精神,在長期奮斗中構建起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錘煉起鮮明的政治品格。”偉大建黨精神是黨的精神之源和精神譜系開首之篇,黨的精神譜系標明了黨在實現民族復興實踐中的精神特質,連綴起百年奮斗歷程的精神理路,呈現出立體多維的整體譜系圖。
新四軍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一支重要抗日武裝,在全面抗戰中,不畏艱難險阻,不怕流血犧牲,浴血奮戰,頑強拼搏,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建立了不朽功勛。同時,在偉大建黨精神指引下,廣大指戰員繼承發揚了葉挺獨立團、紅四軍和南方紅軍三年游擊戰爭的革命精神,用熱血和生命鍛造了體現新四軍政治品格和特色風貌的鐵軍精神,成為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中的一種偉大精神,必須大力弘揚和傳承。鐵軍精神的蘊育,充分證明了偉大建黨精神具有強大生命力和核心創造力。
第一階段(1925年11月―1927年7月) 北伐戰爭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葉挺獨立團浴血奮戰,開創了鐵軍精神。葉挺獨立團是由中共廣東區委書記陳延年、軍事部長周恩來直接領導的。葉挺等20多名共產黨員擔任了連排以上各級領導,團設黨支部,連設黨小組,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實行官兵平等,堅持從嚴治軍,在苦練精兵上下功夫。
1926年5月,葉挺獨立團從廣東肇慶出發,在友軍配合下,首戰淥田,長驅醴陵,力克平江,奇襲汀泗橋,大戰賀勝橋,攻克武昌城,一路所向披靡。該團戰績著著,犧牲最多。1926年6月至10月,傷亡士兵1200多人、軍官60多人。僅賀勝橋一役,就犧牲官兵191人,占第4軍犧牲人數的40%,為第4軍贏得了“鐵軍”稱號,葉挺也因此獲得了“北伐名將”的殊榮。1927年1月,武漢軍民歡慶北伐勝利,部分旅居武漢的廣東籍人士送來一塊鐵制盾牌,是由葉挺獨立團代表第4軍受領的。盾牌正面嵌著紅漆的“鐵軍”兩個隸書大字,背面刻有誦詩一首:“烈士之血,主義之花,四軍偉績,威震遐邇。能守紀律,能毋怠夸,能愛百姓,能救國家。摧鋒陷陣,如鐵之堅,革命抱負,如鐵之肩。功用若鐵,人民倚焉,愿壽如鐵,垂憶萬年。”
第二階段(1927年8月―1934年10月) 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的武裝斗爭拓展和升華了鐵軍精神。1927年4月12日,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內反動集團公開背叛革命,殘酷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志士,共產黨領導了南昌、秋收、廣州等武裝起義。南昌起義主力是賀龍的第20軍和葉挺的第11軍第24師,該師是由葉挺獨立團主要骨干擴建的,葉挺任第11軍副軍長(起義后任軍長)兼第24師師長、起義前敵總指揮。秋收起義的骨干是武漢國民政府警衛團,團長盧德銘、政治指導員辛煥文、參謀長韓浚均及大部分營連政工干部和三分之一的連排干部是共產黨員,起義總指揮盧德銘,曾任葉挺獨立團營長。廣州起義的骨干是第4軍軍官教導團,由第4軍參謀長葉劍英兼團長,警衛團團長梁秉松為中共黨員。起義總指揮葉挺,副總指揮葉劍英。
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新時期,繼承了北伐戰爭時期的鐵軍精神,甚至不約而同地使用了“四軍”的番號。1928年6月,朱德、陳毅帶領南昌起義余部和湘南農民軍上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會師,編為“紅四軍”。1927年7月,賀龍創建的湘贛邊區紅軍部隊編為“紅四軍”,后改為紅二軍。1931年1月,黃麻起義建立的紅軍部隊也稱“紅四軍”。這三個“紅四軍”就是紅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的前身。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造性地將武裝斗爭與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建設有機地結合起來,創建了井岡山根據地和中央蘇區,開辟了由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全國政權的正確道路,形成了井岡山精神和蘇區精神。1929年12月,紅四軍第九次黨代表大會形成的《古田會議決議》是建黨建軍的偉大綱領,使鐵軍精神得到全面拓展和升華,有了一個質的飛躍。
第三階段(1934年10月―1937年10月) 南方紅軍三年游擊戰爭精神是新四軍鐵軍精神的直接來源和基礎。1934年10月,紅軍主力長征。留在南方8省的紅軍游擊隊堅持了三年艱苦卓絕的游擊戰爭,策應了主力紅軍的戰略轉移,為組建新四軍北上抗日打下了基礎。陳毅指出:“南方的三年游擊戰爭,也同二萬五千里長征一樣,證明了中國共產黨是一個不可戰勝的偉大力量。”三年游擊戰爭精神與蘇區精神和長征精神是一脈相承交融互通的。同時,又有不同的特點和內涵。
第四階段(1937年10月―1947年1月) 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初期,新四軍重塑和鍛造了鐵軍精神。新四軍從成立之日起,就與鐵軍有機地聯系在一起,葉挺獨立團團長和新四軍軍長同為葉挺。其誕生的背景都是因國共合作而形成的,兩支部隊均屬于國民革命軍,而實質上都是共產黨創建和領導的部隊。葉挺和新四軍其他領導人,意在發揚北伐戰爭中的鐵軍精神,一酬壯志,挽救中華民族危亡。而面對新的作戰對象和使命任務,要以弱小的兵力戰勝強大的敵人,必須在繼承我黨我軍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培育一種新的革命精神。因此,重塑鐵軍精神就有了必然性和特殊的意義。
新四軍鐵軍精神是黨和人民軍隊傳統的革命精神與新四軍抗戰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偉大建黨精神的發揚光大和鮮活運用,與抗戰精神、太行精神(呂梁精神)、東北抗聯精神、沂蒙精神、南泥灣精神等一脈相承交融互通,既有繼承弘揚性,又具有開拓創新性。其內涵概括為五個方面。
一是聽黨指揮、堅守信念的軍魂意識。新四軍是中國共產黨絕對領導下的人民軍隊,聽黨指揮是永遠不變的軍魂。1937年8月,中共中央就明確強調,南方紅軍游擊隊的改編必須堅持“保存與鞏固革命武裝,保障黨的絕對領導”。葉挺在接到國民政府的委任令后,沒有馬上就職,而是與中共代表博古、葉劍英等接洽,聲明完全接受共產黨的領導。他在延安歡迎大會上堅定地表示:“一定遵照黨指示的道路走,在黨和毛主席的正確領導下,堅決抗戰到底。”為了加強黨的領導,成立了中央軍委新四軍委員會,建立和健全了黨的組織和政治工作制度,做到連有支部,團有軍政委員會和黨總支,支隊建立軍政委員會和黨務委員會。1939年,共產黨員已占全軍人數的40%。注重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確保部隊建設正確的政治方向。

皖南事變后,新四軍軍部重建。新四軍政治委員劉少奇注重加強新四軍黨的建設,為鍛造鐵軍精神作出了貢獻。新四軍代軍長陳毅旗幟鮮明地提出建設正規化的黨軍,強調指出:“正規化黨軍的第一個要求,是在政治上保證黨在軍隊中的絕對領導,養成全軍服從黨的領導的天性,執行黨的政策的完整性,執行命令的堅決性。強化并鞏固政委制度及政治工作制度,保持和發揚我軍的革命的優良傳統。”聽黨指揮、堅守信念的軍魂意識,集中體現了建黨精神中“堅持真理,堅守信念”的本質要求,是鐵軍精神的核心。
二是忠誠使命、救國為民的宗旨情懷。新四軍的使命是抗日救國,宗旨是服務人民。政治上,新四軍逆著國民黨軍大潰退毅然挺進敵后,在沉悶的淪陷區炸響了一聲春雷,振奮了中國軍民的抗日精神,政治影響大,戰略地位高。經濟上,新四軍切入人口稠密、資源豐富、交通發達的華中敵后,在日偽軍指揮中樞的周圍和補給通道兩側開展游擊戰,遏制了敵“以戰養戰”的企圖。軍事上,把日軍后方變成前線,對日偽作戰2.46萬余次,斃傷敵29.37萬余人,俘敵12.42萬余人,另有5.4萬余日偽軍投誠反正,光復國土25.3萬余平方公里,解放人口達3420余萬,成為華中抗日主力軍。
救國與為民是一致的。新四軍忠實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為民族解放獻身,為人民幸福奮斗。救人民于水火,置生死于度外,與人民群眾患難與共、生死相依。新四軍不僅為人民而戰,而且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幫人民所需,努力為群眾排憂解難,密切軍民關系。兵民是勝利之本,廣大人民群眾是新四軍抗日救國、英勇奮戰的力量源泉。他們衷心擁護新四軍,為部隊站崗放哨、傳遞情報、救護傷員、運送物資等,“吃菜要吃白菜心,當兵要當新四軍”的民謠就是當時真實的寫照。忠誠使命、救國為民的宗旨情懷與建黨精神中“踐行初心,擔當使命”和“忠誠于黨,不負人民”是完全一致的,這是新四軍的立軍之本。
三是英勇善戰、奉獻犧牲的鋼鐵意志。新四軍廣大指戰員發揚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敢打必勝的堅定信念,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壓倒敵人而決不被敵人所屈服,涌現出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壯舉。1943年3月18日,第3師7旅19團4連為掩護當地黨政機關和群眾轉移,浴血奮戰,殲敵170多人,全連82位指戰員壯烈犧牲,被譽為“劉老莊連”。1944年8月25日,浙東游擊縱隊海防大隊第1中隊76人在大魚山島遭到500多日偽軍和艦艇、飛機的猛烈圍攻。副大隊長陳鐵康、中隊長陳克明、政治指導員嚴洪珠率部與敵血戰7小時,壯烈犧牲。班長施鐵山拉響了捆在身上的手榴彈,與十多個敵人同歸于盡,還有30多名戰士抱著敵人滾下了懸崖,全隊42人犧牲,斃傷敵100多人,被譽為“海上狼牙山之戰”。抗戰時期,新四軍傷亡8萬多人,團以上烈士350多人。
新四軍英勇頑強的革命精神,還表現在監獄中和刑場上。皖南事變被俘的600多名新四軍干部,面對敵人的欺騙利誘、殘酷刑訊和野蠻屠殺,絕大多數人英勇不屈,保持了崇高的革命氣節,并成功舉行了茅家嶺、赤石暴動。葉挺是新四軍鐵軍精神的創導者、培育者和踐行者,在被非法囚禁中,不為威脅恐嚇所屈,也不為高官利祿所誘,大義凜然,正氣浩然,不愧為是新四軍鋼鐵意志的光輝楷模。新四軍英勇善戰、奉獻犧牲的鋼鐵意志充分體現了建黨精神中“英勇奮斗,不怕犧牲”英雄品格。
四是團結一致、嚴紀守法的優良作風。新四軍發揚官兵一致、軍民一致的優良傳統。官兵之間同甘共苦,患難與共。堅決執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政策,努力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形成人心所向、眾志成城的銅墻鐵壁。積極配合正面戰場作戰,表現出同仇敵愾、共赴國難、顧全大局、相忍為國的博大胸懷。1943年2月,國民黨江蘇省主席、魯蘇戰區副總司令韓德勤的總部遭受日軍打擊,新四軍主動派出部隊掩護其所部撤到新四軍根據地,并提供糧草和經費援助。而日軍撤離后,韓德勤卻率部侵占新四軍根據地,在與新四軍交戰中被俘。陳毅在其表示悔過后,釋放了他和被俘人員。新四軍這種為國家忍辱、為民族負重的舉動,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信任和社會各界人士的同情、理解和支持。

一切行動聽指揮、令行禁止是軍隊紀律的集中體現和最高要求。抗戰勝利之初,中共中央在國共談判中主動讓步,決定長江以南的新四軍部隊全部北撤。指戰員雖然舍不得用鮮血換來的根據地,但他們堅決執行命令,蘇浙軍區和皖江軍區數萬人迅速撤到長江以北。新四軍嚴格執行“三大紀律十項注意”,采取多種形式加強紀律教育,嚴肅處理違紀違法行為。眾志成城的精誠團結和步調一致的自覺紀律是新四軍克敵制勝的重要保證。
五是艱苦奮斗、務實創新的進取精神。艱苦奮斗是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基本色調,蘊含著永不懈怠的優良傳統,是黨的精神譜系賡續發展的內生動力。新四軍大力弘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開拓的革命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自強不息。不僅在戰斗中繳獲了敵人的大量武器裝備和物資器材,而且還發展軍工生產,修造武器彈藥。開展大生產運動,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減輕人民負擔。
務實創新既是中華民族的固有稟賦,也是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鮮明品格。華中地區主要是平原水網地區,新四軍組建之初,擅長于山地游擊戰,但缺乏平原水網地區作戰經驗。各部隊從實際出發,勇于實踐探索,注重總結經驗,把握特點規律,創新戰法技能,發動群眾改造地形,使水網地區作戰成為新四軍克敵制勝最具特色的重要形式之一。
鐵軍稱號是人民最先授予的,鐵軍精神凝聚著億萬人民的心愿,有著廣泛牢固的群眾基礎;鐵軍精神受到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浸潤著民族魂的基因,帶著鮮明濃厚的中國特色;最為重要的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民軍隊的壯大,中國共產黨不斷用先進思想澆灌撫育它,使其始終保持先進性和獨特的精神品格,而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鐵軍精神不僅激勵一代代中國軍人為祖國、為人民拋灑熱血、無私奉獻,也鼓舞著全黨全國人民頑強奮斗、開拓進取,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編輯 易 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