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雯霏
在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我們懷著崇敬的心情,回憶新四軍老戰士、原中國核試驗基地張志善司令員。
張志善,1918年2月出生,山東省曹縣人。他1938年5月入黨,1938年10月參軍入伍,先在冀魯豫支隊,后編入新四軍,任新四軍三師八旅二十三團營長、參謀長、副團長。新中國成立后,他于1950年至1953年赴越南任軍事顧問,為師團顧問組組長;1953年赴南京軍事學院學習,畢業后任解放軍商丘步兵學校副校長兼訓練部部長;1958年至1984年任中國核試驗基地副司令員、司令員,1984年離休。
20世紀50年代,面對帝國主義的核訛詐、核威脅,毛主席、黨中央毅然決定研制核武器、鑄造中國的核盾牌。毛主席說:“原子彈就那么大的東西,沒有那東西,人家就說你不算數。那么好吧,我們就搞一點吧,搞一點原子彈、氫彈,我看有十年工夫完全可能。”1958年,中央軍委決定組建核試驗靶場,任命張藴鈺為靶場主任,并決定以河南商丘步兵學校機關為基礎組建靶場機關,由該校政委常勇為靶場政委,副校長張志善為靶場副主任。
1958年秋,張志善任靶場副主任、選場勘察大隊大隊長后,8月15日率隊進駐敦煌。為了嚴守機密,除少數幾位校領導外,其他人誰也不知道這次的任務是什么,目的地在哪,時間多長。工作一段時間后,為穩定官兵的情緒,鼓舞士氣,經慎重考慮后,在敦煌一座新落成的電影院里,張志善站在舞臺上,聲音激動得有點顫抖:“同志們,經上級批準,大隊黨委讓我給大家交個底,我們的任務是勘察建設我國原子彈、氫彈的試驗靶場。”此次任務的神秘面紗揭開后,官兵們疑慮全消除,工作熱情空前高漲,干勁更足了。


是年冬,張志善同靶場主任張蘊鈺率隊西出陽關,開赴羅布泊,在荒無人煙的戈壁灘上連續奔波了十天。時值嚴冬,寒風刺骨,眼前是千古死寂、千里荒原,只有海浪般連綿起伏的沙丘、寸草不生的礫漠、千姿百態的雅丹、冷清沉寂的古城廢墟和觸目驚心的白骨枯木。在風雪嚴寒中,人睡在單布帳篷里,起床時頭發和被子都凍在了一起,但大家都很樂觀。從冬到春勘察隊踏遍了羅布泊大漠,查閱了大量的地質資料,反復比較,最后在方圓數百公里荒無人煙的沙漠戈壁,選定了十萬平方公里核試驗禁區。1959年春,創業者穿越漫漫沙海,從羅布泊地區來到博斯騰湖畔。在基地建設中,迎著重重困難,核試驗基地終于在大西北、大戈壁灘上站住腳、扎下根,像馬蘭花一樣頑強生長、迎風開放。
張志善司令員平易近人,是我們尊敬的老前輩老首長。當年,人們親切地稱他“張三號”——核試驗基地的三號首長。1959年秋,核試驗基地馬蘭第一個嬰兒在荒原上的地窖里出生,機關干部所能收集到的只有十幾個雞蛋,他親自捧著,送給了嬰兒的母親。第一次核試驗準備期間,他為基地副司令員兼工程部長;實施期間,任試驗委員會后勤部長,任務繁重,工作細致。他親自給試驗場區八千里徒步巡邏小分隊布置任務,交待各種緊急情況的處置方案,特意囑咐他們每人攜帶一頂草帽,要穿布鞋,戈壁灘膠鞋太悶腳。巡邏小分隊在巡邏途中經歷了種種驚險遭遇和生死考驗后,圓滿完成了任務,為確保我國第一次核試驗安全順利進行付出了艱辛和汗水。
1963年11月,張司令員到羅布泊試驗場氣象站,和戰士們一起挖地窖,他說住地窖比住帳篷好,冬暖夏涼。地窖挖好了窗子沒玻璃,風沙直往里灌。整個場區都沒玻璃,他心疼地說,我記下了,等有了玻璃就一定先給你們送來。他對科技人員非常尊重,在工程設計和施工中,常常和設計人員一起討論、研究,認真聽取大家的意見,虛心向科技人員學習、請教。特別是對有特殊要求的實驗室的設計和施工,他都要到現場勘查,了解具體情況。除了工作上的支持,在生活上也很關心,見了面總會詢問有什么困難,并盡力幫助解決。只要與他見過面的,他都能記住名字,還知道誰和誰是兩口子,讓大家深受感動,都說張司令員是我們的貼心人、好領導。

經過艱苦奮斗,按照基地“工效高,質量好,安全節約”的施工要求,我們按期在紅山山溝里建起了實驗室、辦公樓、宿舍樓、食堂、門診部、服務社、澡堂等,具備了基本的科研工作和生活條件。1966年5月底,為貫徹上級關于排以上干部下連當兵一個月的精神,他到正在場區執行采石任務的連隊當兵鍛煉,與戰士同吃、同住、同勞動、同學習、同娛樂。從連隊駐地到采石場有1公里的路程,連隊上、下班都是列隊步行往返。團里給他派了小車,他婉言謝絕,堅持跟隊走。當年,連隊采石,是采用大錘鋼釬打炮眼、裝炸藥、安雷管、導火索爆破,后分揀大小石堆放。任務繁重,非常辛苦,他堅持和戰士們一起干了一個多月,直到下連鍛煉結束。
戰爭年代,張志善參加過東北的三下江南戰役、遼沈戰役等,在經歷的百余次戰斗中,發揚鐵軍精神,英勇頑強,身體多處負傷,榮獲“戰斗英雄獎章”,1955年被授予“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從1958年創建基地,到1984年從基地司令員任上離休,張志善先后參與組織指揮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第一次“兩彈結合”、第一顆氫彈和多次空爆、地下平洞核試驗等重大科研試驗任務。在執行某次核試驗任務時,他的眼睛被核爆炸閃光燒傷。
張志善司令員功勛卓著、德高望重,而又甘愿隱姓埋名,為黨和人民的壯麗事業不懈奮斗,是“艱苦奮斗干驚天動地事,無私奉獻做隱姓埋名人”的馬蘭精神和作風的楷模。從鐵軍精神到“兩彈一星”精神和馬蘭精神,革命精神相通,血脈相承,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上海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六師分會馬蘭大組、原基地干部黃志方、勵進、汪鴻鸞、趙春紅、童學正、朱志文、鄒長明同志為本文撰寫提供幫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謝)(編輯 韋 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