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兆軍
2012年年末,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省阜平縣考察扶貧開發工作時,諄諄教誨當地干部:“對困難群眾,我們要格外關注、格外關愛、格外關心,千方百計幫助他們排憂解難,把群眾的安危冷暖時刻放在心上,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千家萬戶。”5年來,我和4位志同道合的退休干部,就職于南通市通州區老區開發促進會、扶貧開發協會。我們銘記總書記的囑托,心系脫貧攻堅,積極參與扶貧工作,用實際行動踐行初心使命,詮釋對黨和通州革命老區人民的忠誠,辛勤付出化為了累累碩果。
5年前的一個酷暑天,我們來到川姜鎮川北村,資助來自貴州的布依族貧困家庭學生羅冬利、羅圣秀。身量矮瘦的姐妹倆窮則思變、勤奮苦讀,雙雙以高分考取通州高級中學,但又為了學費、生活費而發愁。當接過我們的4000元助學金時,姐妹倆連連道謝,依偎著母親,露出了燦爛的笑容。她們說,來自方方面面的資助超過了兩萬元,謝謝好心人解了她們的燃眉之急。如今,這對姐妹都在心儀的大學就讀,走上了人生的坦途。5年來,通州區老區開發促進會、扶貧開發協會及各鎮和街道分會致力于助學扶貧,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共籌措資金258萬元,資助了1500多名貧困家庭學生,使他們圓了求學夢、就業夢。
去年金秋時節,西亭鎮九總渡村村民黃仁九笑逐顏開地告訴我:“多虧你們送苗雞送技術,還幫助銷售,我家的日子真是從糠籮跳進了米籮!”黃仁九一家6口人,上有年逾九旬的婆婆,她與丈夫已是古稀之年,兩個雙胞胎孫子正在上大學,過去全家的生活來源就靠她兒子一人的打工收入。經過連續4年的幫扶,這個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先后受贈近千只苗雞,靠養雞賣蛋增加收入 10萬余元,徹底甩掉了貧困的帽子。5年來,通州區老區開發促進會、扶貧開發協會共實施了63個產業扶貧項目,幫助年齡偏大且缺資金、缺技術、缺經營能力的低收入群體增加收入,使1000多個類似黃仁九這樣的家庭擺脫了貧困,過上了小康生活。
貧困群眾發自心底里的笑容,是對我們最高的褒獎。為此,我們冒著酷暑走村串戶,扶持低收入農戶養雞增收;我們頂著凜冽的寒風,爬上數十米高的龍門吊,察看企業車間屋頂,為的是發展光伏發電扶貧項目,惠及更多的困難群眾。如今,我們都已華發漸增,平均年齡將近70歲。然而,為通州的振興發展添磚加瓦、為困難群眾排憂解難,我們所有的辛苦和勞累都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