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盛頓郵報》1月11日文章,原題:美國為何試圖將自己存在缺陷的醫療政策輸出到全世界?“那是你唯一一次獲得^免費醫療嗎?他們如何將這種狀況在全世界推廣成一種常態?”在得知接種新冠肺炎疫苗是我——一名美國人——接受的唯一免費公共醫療時,一名肯尼亞同事這樣問我。那時,我們對美國支持的肯尼亞營利f生私營醫療行業的研究已進行好幾個月。我們都感到個中的諷刺意味。
眾所周知,盡管美國的人均醫療支出超過其他任何國家,但其醫療體系的表現遠不如許多發達國家。在美國,獲得醫療服務的機會非常不平等,天價費用導致數百萬人陷入貧困,迫使其他人不愿意尋求醫療服務。這種高度私有化的醫療體系在有一點上無可爭議的出色:賺錢。
然而,美國政府正在向全世界推廣這種私營醫療體系,包括像肯尼亞這樣已經擁有完整公共醫療體系的國家。2018年,美國國際開發署實施新的私營行業參與政策,“呼吁采取行動”從而“奉行以市場為基礎的做法"。顯然,該政策是來自美國政府的一項“命令”,要求在實施人道主義項目的同時“為美國企業提供機遇”o從名義上來看,這種做法的依據是所謂美國企業的利益與受其影響社區的利益相一致。
但是依賴私營企業實現發展目標的做法會導致災難性后果。我們最近發布的報告顯示,事實證明醫療體系私有化對個人和政府來說代價高昂,不但加劇醫療可及性的不公,一還導致人們陷入貧困且負債累累。私營企業通常把重心放在能帶來最高收入的患者和服務上,而忽略重要但利潤較低的醫療服務,例如免疫接種、艾滋病治療等。有些患者為支付私營醫院治療費而被迫賣地賣牲畜、犧牲教育機會甚至舉債,還有人因無力支付而遭到醫院的拒絕。
但這些缺陷并未阻止美國國際開發署在肯尼亞竭力推行醫療行業私有化。2020年,美國國際開發署要求為二個巨額項目開展競標活動,以“使用基于市場的方法重塑肯尼亞的醫療服務供應”,該項目尋求“將大量患者轉移到私營醫療機構”。美國國際開發署自己的聲明顯示,他們已經意識到私有化醫療服務并非眾多肯尼亞人的可行選項,畢竟1/3以上的肯尼亞人生活在該國貧困線以下。去年11月,美國國際開發署宣布的,一項1000萬美元私人醫療項目明確表示,,將專注于“能在私營醫院付得起全部醫療費用”的肯尼亞人,并讓“貧困弱勢人口”繼續留在“負擔過重”的公共醫療部門。
肯尼亞并非個案。美國國際開發署已經在南非和莫桑比克等國擴大私營醫療機構的角色。在新冠肺炎疫情凸顯允許企業利益主導全球應對措施會導致嚴重不公且結果適得其反之際,美國國際開發署應該優先支持穩固的公共醫療體系,而非向世界輸出一種對美國企業有
環球時報202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