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鳳
(福建省莆田華僑中學,福建莆田 351115)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成為教學的重點。“鹽類的水解”教學中,教師應挖掘教學內容與核心素養培養的結合點,從而優化化學課堂教學設計,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幫助學生掌握化學知識,實現課堂教學目標。
“鹽類的水解”的宏觀變化可通過溶液的pH值體現,而理解并掌握其原理則需要從微觀角度分析。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應創設相關的問題情境,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從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角度分析、解決問題,加深學生對“鹽類的水解”的本質的認識與理解,從而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宏觀辨識及微觀探析素養。
在化學教學中,教師向學生分別提供NH4Cl溶液、NaCl溶液及CH3COONa溶液,引導學生判斷這些物質屬于酸、堿、鹽中的哪一類。學生通過觀察和思考,判斷這些物質均屬于鹽。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上述溶液的酸堿性。在課堂活動中,教師讓學生使用pH試紙分別測定上述溶液的pH值,結果發現NH4Cl溶液的pH<7,NaCl溶液的pH=7,而CH3COONa溶液的pH>7。結合測出的pH值,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得出相應的結論。根據實驗結果,學生很容易得出鹽溶液并不一定呈中性,可能呈酸性,也可能呈堿性的結論。同時,在課堂活動中,為了幫助學生深入理解上述結論,教師可以NH4Cl、CH3COONa溶液為例,創設以下問題情境,要求學生思考:(1)NH4Cl、CH3COONa溶液中有哪些微粒?(2)溶液中的微粒能相互反應嗎?(3)你能夠從中得出什么結論?
學生經過思考與討論得知,NH4Cl、CH3COONa溶液中電離出的NH4+、CH3COO-分別和水電離出的OH-、H+相結合,生成了NH3·H2O和CH3COOH,使溶液中存在較多的H+、OH-。教師如此開展教學活動,能夠引導學生從宏觀的pH值入手,探尋其內在原因,這樣,學生能夠在加深印象的同時,更好地理解鹽類水解的本質,即鹽生成的弱電解質破壞了水的電離平衡,同時很好地提升學生的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素養。
“鹽類的水解”教學中,教師應使學生認識到化學變化遵循一定的規律,并能動態地運用化學反應原理解決簡單的問題。為了調動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教師應圍繞重難點知識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思考。
為了加深學生對鹽類水解知識的理解,教師可以使用試管取適量的FeCl3溶液,要求學生根據所學的鹽類的水解本質寫出水解離子方程式。結合水解離子方程式,教師可以創設以下問題情境,要求學生思考下述幾種情況下,水解平衡怎樣移動,試管中會出現哪些現象:(1)向FeCl3溶液中加水;(2)升高溶液溫度;(3)通入HCl氣體;(4)加入Na2CO3固體。
經過思考,學生很快寫出FeCl3溶液中存在的水解離子方程式:Fe3++3H2O?Fe(OH)3+3H+。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求學生結合勒夏特列原理進行分析、回答,讓學生展開相應的猜想。在學生回答問題后,教師可以進行相關實驗,結合實驗現象驗證學生的猜想。之后,教師追問學生:影響水解的外界因素有哪些?這些外界因素影響鹽類的水解時遵循哪些規律?通過實驗,學生很容易得出影響鹽類水解的因素有濃度、溫度、外加酸或堿物質、外加水解的鹽。
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素養在高中化學核心素養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應幫助學生掌握“鹽類的水解”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知識,通過例題的講解,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分析問題的清晰模型,從而高效解決問題[1]。
在課堂活動中,教師需要引導和啟發學生深入理解鹽類的水解規律,掌握化學知識。在解題過程中,為了引導學生靈活運用鹽類的水解規律,尋找相關證據,進行正確的推理,教師應創設問題情境,要求學生思考:(1)相同的條件下,若NaOH、NaClO、CH3COONa、NaHCO3溶液的pH值相同,則其物質的量濃度大小關系是怎樣的?(2)若上述四種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相同,則其pH值的大小關系是怎樣的?(3)在NaHCO3溶液中,各種離子濃度之間的大小關系是怎樣的?上述三個問題從不同的角度檢驗學生對鹽類的水解規律的認識及靈活應用程度。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結合所學的鹽類的水解規律,進行合理推斷。例如,若NaOH、NaClO、CH3COONa、NaHCO3溶液的pH值相同,其中濃度最小的應為NaOH溶液,在NaClO、CH3COONa、NaHCO3三種溶液pH值的比較中,需要比較其水解后生成酸的酸性大小,越弱越容易水解,對應的物質的量濃度越小,因為酸性強弱關系是醋酸>碳酸>次氯酸。所以,pH值相等時對應的物質的量濃度的大小關系為:c(CH3COONa)>c(NaHCO3)>c(NaClO)>c(NaOH)。
在“鹽類的水解”教學中,為了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與創新意識素養,教師應結合實驗,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科學探究的精神,鼓勵學生開展合作學習活動,共同尋找問題的答案。同時,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創設問題情境,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
教師可以創設如下問題情境:使用圖1實驗器材,結合2NO+Na2O2=2NaNO2,2NO2+Na2O2=2NaNO3制備NaNO2。同時,以NaNO2溶液為對象,按照表1內容探究NO2-的性質。已知[Fe(NO)]2+在溶液中呈棕色。

圖1

表1
要求學生思考:(1)寫出A中發生的離子方程式;(2)裝置D可將剩余的NO氧化成NO3-,寫出對應的離子方程式;(3)實驗①為什么會出現“微熱后紅色加深”的現象?(4)將實驗④中的少量棕色溶液加入試管中,加熱,逸出無色氣體,試管口呈現紅棕色,溶液中產生紅褐色沉淀,出現上述現象的原因是什么?探究時,教師先要求學生思考:探究過程中應注意哪些操作細節,需應用哪些探究方法?在解答過程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回顧所學的實驗知識,利用控制變量法開展探究。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開展合作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實踐能力。在實驗探究后,教師指導學生總結實驗結論,引導學生得出結論的依據,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鹽類的水解”是高中化學的重難點知識,是高考必考的知識點。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既要做好相關理論知識的講解,又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創設相關問題情境,并預留一定的課堂空白時間,鼓勵學生進行思考、討論,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有針對性地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