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 蓉
小學生的理性思維,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得到孕育,而理性思維水平如何,則必須通過解決數學問題來體現。為培育小學生理性思維的意識與能力,教師應設計具有層次性、多樣性、開放性、應用性、獨創性的習題,為學生提供思維訓練的機會。
理解,是利用已有知識去發掘事實和方法背后的含義并謹慎地加以運用。衡量“理解”的一個基本指標是遷移,即把所學到的知識遷移到新的環境和挑戰中,而不僅僅是知識的回憶和再現。在習題設計中,可將各個知識點聯系起來,讓學生在問題解決中實現遷移,感悟知識的本質,感受數學思想方法,強化思維的培養。
【A 題】為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100 周年,社區計劃在街心公園新建一個造型為“100”的花圃。長方形的長是10 米,寬是3 米。這個花圃的總面積一共是多少平方米?

【B 題】為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100 周年,社區計劃在街心公園新建一個造型為“100”的花圃。如果在數字“1”里鋪滿黃花,剩下的圖形鋪滿紅花。已知紅花中正方形的面積是40 平方米,求鋪紅花的花圃面積。

比較兩題,A 題找到長方形的長與圓的直徑的關系,應用面積計算公式就能解答;而B 題的設計串聯了圓面積公式和組合圖形的面積,增強了整體思維的意識。計算鋪紅花的面積,需要進行分解,從圓的面積和中去掉重疊部分的面積,而重疊部分的面積可以分解為兩等份,每一等份的面積=圓面積這里的關鍵是無須求出半徑是多少,直接帶入r2的值即可。B 題的解決,需要的認知經驗學生都已具備,但在問題情境中需要喚醒學生的經驗,激活學生的思維,挑戰后,學生會豁然開朗,領悟蘊含在其中的轉化、分解等數學方法,增強整體思維的意識。
又如,劉德武老師設計的一道題目——

小剛比小麗快一些,小強比小麗慢一些,小亮比小麗快很多。
哪個圖是正確的?小麗跑第幾呢?
劉老師將“快一些、慢一些、快很多、第幾”融合在問題情境中,學生通過觀察兩幅圖中四個人不同的位置關系,確定標準量,分析標準量與比較量之間的關系推測結論,從而培養提升對比性觀察和選擇性思考的能力。
在數學中,同一對象常常有不同的表達形式。圍繞深度理解設計習題,旨在通過洞察、闡明、解釋、應用,從同一對象不同表達形式及其之間的聯系,使學生深刻把握數學對象的本質特征,提升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圍繞深度理解設計習題,可以從以下幾點展開:
一是設計要求舉例的習題。學生根據數學規則、數學公式舉出恰當的例子,有正例有反例,可以看出學生是否真正理解規則與公式的內涵。
二是設計找相同與不同的習題。讓學生在看起來無關的兩個或幾個概念間找到內在聯系,在看起來相似的幾個概念間找出不同,進而認識數學對象的本質屬性。
三是設計解釋概念的習題。當學生用個性化的方式表征概念,用自己的方式重述概念時,會自覺遷移,主動尋找知識之間、知識與情境之間的聯系,從而觸及數學的本質。
理性思維是一種建立在證據和邏輯推理基礎上的思維方式,是指對事物或問題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與概括的思維。學生做的習題多,并不代表思維水平會得到提高,而是要看學生做的什么習題,解題的思維過程是怎樣的。這就需要教師設計不同類型的習題,讓學生用圖表、符號、文字暴露思維過程,再對思維過程進行分析、評價,引導學生學會思考。
【A 題】在○里填上“>”“<”或“=”。
843×6○643×8
【B 題】在○里填上“>”“<”或“=”,并寫一寫或畫一畫,讓大家明白你是怎么想的。
843×6 ○ 643×8

比較兩題,A 題只需要填出比較結果,B 題不僅要寫出結果,還需要寫出思考過程??催@三名學生的解題過程,雖然判斷的結果一樣,但學生的思維水平卻不在同一層次。生1是通過計算得出來,生2是將三位數進行拆分,通過圖式表達先找到相同部分,再比較不同部分的乘積,生3是組塊思維,根據數的特點,將三位數拆成百位和兩位數的組合,簡化了比較的過程,邏輯關系清晰。根據學生的表達過程,教師可以準確了解學生的思維狀態,知道自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從而確定干預路徑,提升課堂教學效益。
圍繞思維過程設計習題,重點要關注思維過程,形式并不拘泥,可以多樣。在設計和運用的過程中,有兩點需要注意:
一是用題組的方式推進學生的思維過程。題組的設計往往是拾階而上的。先是基礎題,學生應用基本關系和定理能夠解決;然后是變式題,在第一題基礎上改變情境、變換數量關系表達,但基本關系和定理不變;再是拓展題,增加情境的復雜程度,或者將問題拓寬到其他領域。有層次地呈現習題,便于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里逐漸領悟思維的路徑與方法,積累可影響思維方式的解題經驗。
二是指導學生用數學的方式表達思維過程。數學方式的表達,不僅僅包括借助的素材,如符號、圖形、文字等,更為重要的,還需要強調表達的條理性與規范性。教師可以在習題中引導學生明確需要表達什么內容、如何表達,如要求畫出現象背后隱藏的數學規律、寫出發現的數量之間的關系、講出自己這樣做的道理等。
情境是提出問題的前提和基礎,問題是情境的核心和本質。理性思維屬于高階思維。高階思維具有社會性,內嵌在隱藏數學問題的社會情境中,存在于思維的整個循環運動過程中。
【A 題】求知書店五一期間圖書大促銷,《雪地尋蹤》一書的優惠情況如下:

購買套數單價(元)不足10 套22 10~29 套20 30~50 套18 50 套以上15
四(1)班13 人打算購買,四(2)班15 人打算購買。
①每個班分別購買,要花多少元?
②如果四(1)班、四(2)班合起來購買,一共需要多少元?
【B 題】求知書店五一期間圖書大促銷,《雪地尋蹤》一書的優惠情況如下:

購買套數單價(元)不足10 套22 10~29 套20 30~50 套18 50 套以上15
四(1)班13人打算購買,四(2)班15人打算購買。
①如果四(1)班和四(2)班合起來購買,一共要花多少元?
②如果四(1)班、四(2)班、四(3)班合起來購買,一共要花990 元。你知道四(3)班有多少人打算購買這本書嗎?
比較兩題,同樣是購書的情境,A 題第一問,學生根據數量關系“總價=單價×數量”即可解決,第二問需要將人數合起來,看總人數對應的單價,確定單價后再計算,基本的數量關系未變,隱藏在購書情境中,學生只需要根據單價與數量的對應關系篩選信息,但并未給學生帶來挑戰,情境的作用還未充分發揮。B 題的第一問相當于A題的第二問。在解決B 題第二問時,由于知道了總價是990 元,人數不確定,學生會用總價除以單價得到套數(一套對應一人),由于數據的巧合,可以用990÷18-(13+15)=27(人),也可以用990÷15-(13+15)=38(人),這兩個結果哪個合理?還是都可以存在?這時學生就需要進行思辨,單價是18 元時,總套數是 55 套,與 50 套以上單價 15 元沖突,可以確定990 元購買的單價是15 元,共購買66 套。問題的調整,學生計算出的信息需要根據情境進行選擇,情境中呈現出的信息就有了價值,當學生根據信息進行思辨、斟酌時,也是理性思維孕育的過程。
好的情境,是指蘊含著數學問題、為了揭示數學內容本質的載體。這樣的情境需要教師自己去尋找和創造,如在個人情境、職業情境、教育情境、公共情境、科學情境中挖掘素材、提煉問題,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用數學的方式分析,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思考。豐富的情境能夠讓學生面對習題時,學會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對問題本身進行重新理解,打破刷題的慣性,靜下心來思考問題,在解決真實問題的過程中提升思維品質。
理性思維屬于科學思維的一種,數學學習本質上是科學研究的過程,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理解數學本質,領會數學思想方法。教師應充分認識到習題設計對于理性思維培育的價值,并有意識地在習題中滲透數學思想方法、訓練學生的思維方式、提升思維品質,從而使他們在面對一個問題無從下手或只是感性判斷時,能嘗試探索、理性分析、創造性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