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恭結/安徽省潛山市王河鎮畜牧獸醫站 246307
生豬養殖業是畜牧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些年來取得了較快的發展,這主要表現在生豬養殖規模的擴大化與養殖技術的標準化。但只是通過增加生豬養殖數量的方法來提升豬肉供給的數量,極有可能造成豬疾病的流行,進而在很大程度上危害了養豬場的養殖經濟利益和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現階段,國家農業部門和各個地區的不確定性要素,借助高效的預防對策,繼而減少相關的風險,同時對已出現患豬疾病的豬第一時間進行合理的治療,進而高效防治保證豬肉質量,用高品質的豬肉促進經濟的發展,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從對豬肉與豬疾病的認知著手,本文主要從獸醫學方向對豬疾病進行歸類,同時探索出高效的、針對性較強的豬疾病防治舉措。
1.1 對現階段養豬生產不會構成危害的豬病包括了豬丹毒、豬肺疫和布氏桿菌病等,通過深入地研究調查,防控程度較好。對于生產狀況較差或者在管控不恰當的狀況下,這種疾病很有可能發生。但發生這種疾病,能夠應用抗生素治療和疫苗免疫防治等方式,成效明顯。因此,這種疾病不需要過度重視。
1.2 對目前養豬生產形成危害的豬病
1.2.1 繼發性類型的豬病包括沙門氏桿菌、附紅細胞體病與副豬嗜血桿菌等,因為環境狀況較差或者是因為感染其他疾病導致。如沙門氏桿菌病,可應通過帶菌飲水進行傳播,當感染豬瘟和鏈球菌,進而容易繼發沙門氏菌病。
1.2.2 原發性類型的豬病一是常規疫苗免疫成效比較穩定的豬病。例如:豬瘟、喘氣病與流行性乙型腦炎等,這類豬病可采取注射疫苗的措施,讓豬體內形成特異性的抗體,合格的免疫產生的抗體能夠抵抗病毒的感染。因此,要注重建立健全的疫苗免疫和抗體檢測系統,保證疫苗免疫抗體可以符合要求。二是沒有疫苗進行免疫,而應用藥物治療或是抗生素防治成效比較穩定的豬病。例如豬球蟲病、豬弓形體病以及豬增生性腸炎等。對于這種類型的疾病,即使沒有疫苗進行免疫,但是應用相關化學藥物或者抗生素能夠實現對疾病的高效預防與控制。三是常規疫苗免疫只可以發揮一定的成效,應用藥物治療或應用抗生素防治只能發揮一定效果的豬病。主要涉及到豬流行性腹瀉,疫苗免疫成效并不是特別理想,但可以減輕病豬的臨床癥狀,應采取綜合防控的措施預防該類疾病。
2.1 豬喘氣病的防治措施對豬喘氣病而言,應用藥物防治措施的效果一般,使用抗生素只可以清除體液內的支原體,而肺泡內的支原體不能得到高效清除,但是大部分養殖場對豬喘氣病正確的治療措施依舊是把抗生素加入到豬飼料里維持治療7d,假如癥狀有了一定程度的緩解,適時停止應用抗生素,停藥的周期大約為14d,如果停藥之后豬狀態良好,證明抗生素治療效果較好,可加入抗生素進行預防,這種方法即使是可取的,但是所需的經費太高。所以當豬群中喘氣病病情比較嚴重,超過了40%豬出現癥狀,就一定要對豬群喘氣病展開緊急疫苗免疫工作。
2.2 豬偽狂犬病的防治措施豬偽狂犬病是國內唯一一種可能借助疫苗免疫實現病原凈化的豬病,但是該病的傳染性比較強,很容易導致暴發性流行,在預防方面不但要強化飼養管控,還要注重通過疫苗免疫,通常后備豬要在配種之前進行至少2 次的偽狂犬疫苗的免疫接種,2 次都可以使用基因缺失弱毒苗;經產母豬在產前20~40d 或者配種之后75~95d 進行1~2 次的免疫;普通母豬免疫使用滅活苗或者基因缺失弱毒苗均可;哺乳仔豬在19 日齡或者23~25 日齡中接種1 頭份基因缺失弱毒苗。該病主要依靠預防進行控制,假如發現了發病豬要盡早使用豬血清抗體來治療。
2.3 豬藍耳病的防治措施當前,豬藍耳病完全可以借助疫苗免疫來預防和調控。但如果現實生產過程中的免疫效果不佳,應規范疫苗的使用來強化免疫效果。生產者要加強對豬藍耳病的認識和理解,同時分析與研究這種豬病的病理變化與相關特點。明確預防獸醫學的分類,運用對應的防控對策,進而提升治療患豬的效果,提高豬的免疫力。
2.4 豬瘟的防治措施豬瘟可提高注射豬瘟活疫苗防治,10~15 頭一劑。如果病情十分嚴重,可加大接種疫苗的劑量。如果發現豬出現疑似豬瘟的癥狀,就要第一時間進行診斷,并及時處理。診斷為豬瘟病原陽性的豬,首要任務就是對病豬進行隔離,對病豬經常活動的區域進行大范圍地消毒工作,消毒工作要徹底、全面,保證各個角落都消毒到位,避免豬群內的其他豬感染這種疾病。另外,患病豬的糞便不可任意堆放,對糞便進行消毒也是消毒工作的重要內容,對患病豬用過的飲水槽等也應進行消毒,進而避免豬瘟病毒擴散傳播。
2.5 豬鏈球菌疾病的防治措施豬鏈球菌病會導致敗血癥、心內膜炎、腦膜炎、關節炎以及肺炎等,并且該病是人畜共患病之一,可危害人類健康。在養殖過程中,養殖戶要認真落實好消毒工作,有效抑制細菌的滋生,落實好防疫檢查工作,第一時間淘汰掉帶菌的生豬。該病能夠使用疫苗來預防;只要發現發病案例就要第一時間應用隔離治療方法,通常可以應用腦鏈混感舒、氟奇以及熱跛康肌內進行注射,持續用藥5d 左右就可以取得明顯的效果。
2.6 豬附紅細胞體病的防治措施豬附紅細胞體病是危害較大的急性、熱性的寄生蟲病,會導致豬生長發育緩慢,進而使豬生產功能下降,延遲了豬出欄。養殖戶在養殖期間要重視養殖場的衛生管控工作,例如驅滅蚊蟲、落實好防鼠,同時落實好豬群的體內外驅蟲工作,可用金伊維1000g 拌料1t,持續用藥1 周就可以取得比較好的成效,該病還可以運用藥物來預防,清瘟敗毒散1000g+維安(磺胺六甲)1000g+威普健(強力霉素)1000g 持續用藥5d。只要發現發病豬,要隔離發病豬同時進行消毒工作,病死豬還要做好無害化處置。對于發病豬可以運用龍米先(20%長效土霉素)+血蟲凈(貝尼爾)深部肌注。一定要注重豬群的日常管控工作,強化有關的藥物保健。臨床生產過程中可以對于后備公豬、母豬和生產公豬進行定期的注射藥物,可以使用血蟲凈。生產母豬就要按時在其生產之后的3d 注射血蟲凈,用藥量1g。還可在豬群飼料內增添阿散酸,持續投喂約20d,可取得較好的預防效果。
2.7 副豬嗜血桿菌的防治舉措豬群出現副豬嗜血桿菌病的主要由于是發病豬感染如2 型圓環病毒等病原進而產生繼發性感染。后備公豬與母豬要分批展開副豬嗜血桿菌疫苗接種,每年生產豬、公豬都要按時進行2 次集體的免疫工作,生產母豬通常是選擇在生產之前5 周來展開免疫工作。
第一,盡可能地運用多種消毒劑,全面殺死各種可能造成豬患病的病原體。第二,需要確保養豬場的清潔衛生,進而有效地配合消毒工作,第一時間清理豬的排泄物和沒有吃完的豬飼料等。在豬患病期間也要用消毒來配合對豬的治療同時有效規避健康豬被傳染。
在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的背景中,豬養殖業也在進一步地發展,豬養殖規模的持續擴大,可以為國民經濟的提升貢獻自己的力量,同時給養殖戶提供了豐厚的經濟利益。因此,豬養殖業對養殖工作者的專業要求較高,提高養殖工作者專業技能也十分重要,強化養殖環境的管控工作,高效縮減出現豬患病的幾率,落實豬病高效防范措施,例如豬喘氣病、豬藍耳病以及豬鏈球菌病等,繼而確保經濟效益平穩提升,為推動養殖業平穩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