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慧/河南省長葛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461500
隨著畜牧業的不斷發展,規模化生豬飼養場的數量和規模也在不斷提升,生豬的轉運、交易等活動頻繁,這給疾病的傳播提供了便利條件。這就需要養殖場的飼養管理人員對常見疾病的預防控制給予充分的重視,如果在養殖環節中不能切實的預防疾病,不僅會給養殖場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還會制約生豬養殖業的健康發展。生豬的常見疾病可以按照病原分為細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和寄生蟲類疾病,不同類型的疾病預防和控制方法有一定的差異,各個養殖場應當充分認識各類疾病,積極預防。

1.1 豬肺疫
1.1.1 病因該病的病原為巴氏桿菌,是一種急性、熱性、敗血性的傳染病,能夠感染各個年齡的生豬,其中架子豬、仔豬的發病率最高。
1.1.2 臨床癥狀患病豬典型癥狀為嘔吐、腹瀉,排出的糞便呈灰色水泥狀,10 日齡以內的仔豬患病后死亡率高達50%~100%,年齡稍大的豬死亡率會大大降低。患病豬體溫升高至41℃以上,咽喉部腫脹,口腔、鼻腔內有氣泡,呼吸困難,常呈犬臥狀。隨著病程的延長耳根、下腹部和頸部皮膚呈藍紫色,往往在4~6h 內因窒息而亡。慢性病例呈纖維素性胸膜肺炎,干咳,發病兩周以上的病例可出現皮膚濕疹、慢性胃腸炎癥等,同時出現腹瀉,最終因衰弱而亡。
1.1.3 預防措施免疫接種是預防豬肺疫的主要措施,目前可用于預防該病的商品化疫苗有豬肺疫EO-630 弱毒疫苗和豬肺疫內蒙系弱毒疫苗,前者可通過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的方式進行免疫,免疫期約半年左右,應一年注射2次,后者可通過口服的方式進行免疫,免疫期約為10 個月。另外,目前有豬瘟、豬丹毒、豬肺疫三聯疫苗,也可以選擇三聯疫苗進行免疫接種。除免疫接種外,還應當加強飼養管理,控制豬舍的溫度,做好圈舍消毒工作,減少病原微生物的數量,以預防生豬發病。當生豬患有豬肺疫時,可使用慶大霉素、恩諾沙星、氧氟沙星、氨芐青霉素等抗菌藥物進行治療,同群豬應使用土霉素粉拌料飼喂,預防其發病。
1.2 豬水腫病
1.2.1 病因豬水腫病也稱大腸桿菌毒血癥,是由大腸桿菌引起的急性、致死性疾病,多發生于斷奶仔豬中,通常在斷奶1~2 周內患病,同群仔豬中,生長發育較快、體況較好的生豬更易發病。本病主要的傳染源是帶菌母豬,也有的仔豬患病是由于氣候變化或突然變化飼料而導致的應激反應。
1.2.2 臨床癥狀患病仔豬精神沉郁,食欲減退,口吐白沫,隨著病程延長,仔豬不時抽搐,四肢呈劃水狀,運動時四肢無力,步態不穩,有時盲目前進或做圓圈運動。病程多為1~2d,也有部分患病豬病程可達1 周,該病的病死率約為90%。
1.2.3 預防措施本病的發生與環境突變等應急因素有一定的關系,所以應當注重飼養管理水平的提升,另外,在母豬懷孕的過程中應當配制全價飼料,同時進行免疫,使母乳中的大腸桿菌抗體效價在正常水平以上,這樣仔豬可通過母乳獲取大腸桿菌抗體,避免病原在體內的大量繁殖。14~18日齡的仔豬也可以進行豬水腫病多價滅活疫苗的注射,從而避免豬水腫病的發生。對于已經發病的仔豬,治療原則為中和毒素、抗菌消炎,可使用水腫抗毒素配合慶大霉素、磺胺類藥物等進行治療,也可配合強心劑、利尿劑等對癥治療。
1.3 仔豬黃白痢
1.3.1 病因該病的病原為致病性大腸桿菌,細菌侵入機體后會對腸道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1~2 周齡的仔豬非常容易患有仔豬黃痢,而仔豬白痢往往發生于10~30 日齡的仔豬。
1.3.2 臨床癥狀患病仔豬表現為下痢,排出的糞便為黃色糊狀或白色糊狀,內有凝乳塊,當下痢嚴重時,會出現脫水。
1.3.3 預防措施該病的發生多是因為環境中致病性大腸桿菌較多,所以應當在產房設置產床,對產床進行徹底的消毒,在仔豬哺乳前,應當對母豬的腹部進行消毒,消毒液可選擇0.1%的高錳酸鉀,另外,要在母豬產前30d 注射大腸桿菌疫苗,使乳汁中有足量的大腸桿菌抗體,降低仔豬黃白痢的發生。本病的治療可使用慶大霉素、恩諾沙星、磺胺甲基嘧啶等,也可以使用微生態制劑調整腸道菌群,對于脫水嚴重的仔豬應及時補液。
2.1 豬瘟
2.1.1 病因該病是由豬瘟病毒引起的傳染病,病毒感染單個細胞后會逐漸擴散至整個基質細胞,并侵入皮膚的生發層、腦神經元、外周單核白細胞等處,通過調節細胞溶解性誘導淋巴細胞凋亡,從而產生免疫抑制。
2.1.2 臨床癥狀豬瘟病毒可感染任何年齡的生豬,急性型患病豬表現為皮膚有出血點,稽留熱,仔豬出現痙攣、嗜睡等神經癥狀,發病后10~20h 內死亡。亞急性型的患病豬下腹部、會陰、四肢出現出血點,病程約20d。慢性型患病豬的體溫沒有明顯變化,消瘦,貧血,腹瀉和便秘交替出現。
2.1.3 預防措施做好免疫接種,加強飼養管理,重視圈舍消毒,強化引種管理,對于引入的種豬應當進行嚴格檢疫。
2.2 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
2.2.1 病因該病也稱豬藍耳病,是由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引起的傳染性疾病,在我國的多個地方均有發生。
2.2.2 臨床癥狀患病豬出現嗜睡,體溫升高,皮膚發紺,母豬出現繁殖障礙,1 月齡內的仔豬有明顯的呼吸道癥狀,腹瀉,兩耳發紅,皮膚呈現藍紫色斑塊。患有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的豬有可能繼發其他疾病,表現出不同的臨床癥狀。
2.2.3 預防措施該病的預防以提高豬群免疫力為主,給豬群提供優質的飼料,加強飼養管理,定期進行消毒,保持合理的飼養密度,同時配合科學的引種計劃,做好免疫檢測工作,能夠很好的控制住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的發生。
3.1 蛔蟲病
3.1.1 病因蛔蟲的蟲卵被生豬吞噬后,蟲卵在小腸內孵化,進入肝臟、肺臟,最后重新進入小腸發育為成蟲。健康生豬接觸到被蟲卵污染的環境后發病,母豬的乳房上也有可能沾附有蟲卵,仔豬哺乳時吞食也會引起蛔蟲病的發生。
3.1.2 臨床癥狀患病豬精神萎靡,食欲減退,有異食癖,消瘦,被毛凌亂,體溫升高,腹瀉,當成蟲進入膽管引起膽管阻塞時,會出現黃疸的癥狀。
3.1.3 預防措施仔豬每個月進行一次驅蟲,成年豬每年進行兩次驅蟲,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蛔蟲病的發生,驅蟲藥物可選擇左旋咪唑或敵百蟲等。需要注意的是,蛔蟲很容易反復感染,這是由于蛔蟲的蟲卵可存活數年,因此驅蟲后的糞便應當進行堆肥發酵,以殺滅蟲卵,同時注重環境的消毒,防止蟲卵污染環境。
3.2 旋毛蟲病
3.2.1 病因當生豬誤食旋毛蟲幼蟲包囊后,幼蟲會鉆入十二指腸和控場的粘膜中并發育為成蟲,雌蟲和雄蟲交配后,雄蟲死亡,雌蟲進入腸腺、粘膜下淋巴間隙產出幼蟲,幼蟲進入肌纖維后發育、卷曲并形成包囊。
3.2.2 臨床癥狀患病輕微的生豬往往沒有明顯癥狀,只有當患病嚴重時會出現體溫升高,嘔吐,便血,消瘦等癥狀,當幼蟲進入肌纖維內時,可能會引起肌肉急性炎癥,有疼痛反應。
3.2.3 預防措施定期的對生豬進行驅蟲可降低旋毛蟲病的發病幾率,驅蟲藥物可選擇甲苯咪唑、丙硫苯咪唑等。
4.1 定期免疫接種,嚴格檢疫制度免疫接種是預防各類疾病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各個養殖戶應當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注重疫苗接種工作,結合當地的生豬常發疾病,制定科學合理的免疫程序,并嚴格執行。在免疫后應定期檢查生豬體內的抗體,當抗體效價過低時,要及時安排補免。口服的疫苗應當放在非堿性飼料中,且應當確保每一頭豬均獲得了足量的疫苗,不得多豬混喂,容易影響免疫效果。
當生豬飼養場需要引進生豬時,應當做好檢疫,核對檢疫合格證,另外,還要對生豬的狀態進行觀察,不愛動、呼吸急促的生豬盡量不要引進,新進場的生豬應進行隔離,隔離期間進行檢疫,確認健康后方可混群飼養。
4.2 加強飼養管理,做好滅蟲驅鼠在配制日糧時應當根據生豬不同的生長階段確定配方,在日糧中適量的添加維生素、礦物質元素,以確保生豬的營養供應,增強機體的抵抗力。飼喂時應避免飼料的霉變、過期,冬季飲水應盡量提供溫水,避免水源結冰。要定期的圈舍進行消毒,消毒藥品可選擇百毒殺、0.3%的過氧乙酸、速效碘等藥物,糞便應及其清理并進行堆肥發酵,避免糞便內的病原微生物反復傳播。部分疾病是由老鼠、吸血蟲蠅進行傳播的,因此,也應當做好滅蟲、驅鼠工作,杜絕老鼠、犬、貓、鳥以及蟲蠅進入圈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