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遠/遼寧省凌源市動物衛生監督所 122500
雛雞白痢是由雞白痢沙門氏菌感染而引發的一種細菌性消化道傳染病,多發于一周齡以內的雛雞,尤其是開口不合理或使用被污染的種蛋時,本病發生率非常高,嚴重的病死率可達到30%以上,即使耐過后期生長發育也會受到影響,嚴重阻礙了養禽業的發展。為了能幫助大家減少因雛雞白痢病造成的損失,下面從以下幾個方面和大家作一下交流。
本病的病原為沙門氏菌,該菌是一種革蘭氏染色呈陰性的短小桿菌,兩端鈍圓,表面無莢膜,不形成芽孢,周身無鞭毛,不會自主運動。該菌在自然界分布廣泛,但不是所有的沙門氏菌都有強的致病性,大部分菌在動物體內呈條件致病性攜帶,在腸道微生態失衡或粘膜免疫下降時就會大量繁殖而暴發疫情。沙門氏菌在體外易培養,對營養的要求不高,兼性厭氧,通常為單個存在,少部分為成雙或短鏈狀排列,體外最佳生長溫度為35℃~38℃,最佳酸堿度為7.2 左右,普通營養肉湯中培養18h即可使培養基渾濁,菌數能達到109個/mL。固體培養基上能長出細小、透明、光滑、邊緣整齊的菌落。沙門氏菌對獸醫臨床常用的消毒劑都敏感,酸類、堿類、氧化劑類、表面活性劑類、醇類、醛類以及染料類等消毒藥能很輕易將其殺滅。環境中的沙門氏菌對干燥、紫外、高溫等條件的抵抗力非常弱,但在適宜的環境中增殖速度很快,這也是該菌在自然界分布廣泛的原因之一。
本病并非烈性傳染病,在我國幾乎所有的省份和地區都有報道,以飼養管理水平低、養殖衛生差、應激條件多的雞場最易暴發。白痢型沙門氏菌雖然對各種日齡的雞都能感染,但以一周齡以內的雛雞感染后發病最為嚴重,病死率也最高,3~5 周齡的肉雞和種用雞也能感染,報道率也較高。除了雞之外,沙門氏菌對其他鳥類動物也有感染性,如火雞、珍珠雞、鵪鶉、孔雀、鴿子、野鴨、鵝等。傳染源重點為病雞和處于潛伏期的感染雞,消化道排泄物中含有大量病原,一旦污染飼料、飲水、地面、墻面、飼喂工具等,健康雞接觸后就易感染。除了消化道方式外,呼吸道、眼結膜、交配等方式也能造成本病的傳播,只是報道率較低。種雞感染后病原能經種蛋垂直傳播至子代雛雞。外界刺激因素對本病的發生有促進作用,如長途運輸、濫用藥物、開口不科學、雞舍溫度偏低、飼養密度過大、雞舍空氣流動差、經常斷水斷料、飼喂不規律、飼養員頻繁更換、飼料變更過快等。
雛雞感染后前24~48h 無癥狀表現,精神尚可,之后開始出現糞便變稀,呈灰白色,且常粘附在肛門處,腸道蠕動能力弱的雞肛門處糞便無法外排而導致堵塞,又稱“糊肛”現象。病雞體表羽毛多處被糞便污染,尤其是肛門周圍的羽毛,味道惡臭。如果環境溫度偏低,雞群有扎堆現象,將會導致本病擴散非常快,短時間內有50%以上的雞能受到感染,每天都有雞死亡。耐過的雞因腸粘膜受損而導致生長發育速度減慢,飼養價值降低。隨著疾病的不斷發展,病雞全身癥狀表現明顯,采食量下降,行為活躍度下降,體重不增或降低,喜歡離群獨臥,眼睛呈半瞇狀態,偶爾發出痛苦的尖叫。
對病死雞進行剖檢,大部分的雞各個組織器官看不出明顯的病變,這可能與發病過急有關。個別嚴重雞可見肝臟腫大,外觀呈磚紅色,表面有出血斑或條紋狀出血,有些肝表面為灰白色或淡黃色的小壞死灶。膽囊充盈,里面充滿膽汁。脾臟腫大,其病變特征類似于肝臟。腎臟表面有大量尿酸鹽沉積,有充血、出血現象。肺部有形態大小不一的結節,呈灰白色或暗紅色,心肌、盲腸、肌胃也有小的壞死性結節。
預防本病需提升養殖場的飼養管理水平,做好種雞的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同時科學選擇開口藥。
4.1 提升養殖場的飼養管理水平發現病雞及時隔離,同時第一時間大群投藥預防,雞舍采用霧化法全方位消毒,從而及時控制疾病擴散。料槽、水槽、飼喂工具在使用前應徹底消毒,飼料車、糞車、動物運輸車等在閑置時可在太陽下暴曬,以殺滅表面的病原。種雞發現有沙門氏菌感染者需徹底進行治療,期間的種蛋務必淘汰。育雛舍應保持潔凈、衛生,每天進行帶雞消毒。合理控制飼養密度,發現肛門周圍有糞便粘附的雞一定要第一時間檢查。降低應激對雞群的影響,雛雞運輸前確保車廂內恒溫恒濕,運輸過程要保持平穩,以盡量快的速度到達目的地。如果運輸距離過長,建議到達目的地后配合大劑量的維生素C 或電解多維飲水開口。寒冷對本病有著明顯促發作用,雞群入舍前,雞舍應提前2d 將溫度維持在35℃以上,且要保持恒溫恒濕,雞群入舍后多觀察,發現有扎堆現象的表明雞舍溫度偏低,這種原因可能為溫度計損壞顯示不準或舍內溫度分布不均勻導致,一定要第一時間采取措施處理。
4.2 做好種雞的生物安全管理工作沙門氏菌可通過種蛋垂直傳播至子代商品雞,做好種雞的生物安全管理工作能有效避免本病的大范圍流行。種雞場需定期對雞群進行凈化,一般推薦一個月凈化1 次,由于種雞群不涉及種蛋藥物殘留問題,故可使用抗生素進行凈化,常用的抗生素有利高霉素、氟苯尼考、安普霉素、慶大霉素、氨芐西林、多西環素、硫酸黏菌素、復方阿莫西林等。溶水性好的藥物品類可通過集中飲水的方式給藥,溶水性差的或者遇水易降解的可通過拌料方式給藥,一般凈化1 次需要用藥3d。長期使用單一抗生素的雞場易出現耐藥性,建議定期將不同的抗生素輪換使用,或中間穿插含有沙門氏菌噬菌體的飼料添加劑進行替代,從而杜絕耐藥性的產生。種蛋在孵化前和孵化期間也應注重消毒,孵化前用0.1%高錳酸鉀水表面消毒,孵化室用熏蒸法消毒。所有外來車輛、人員等進入雞場前必須嚴格消毒,場內員工禁止去家禽交易市場、屠宰場、活雞現宰的攤販處等地方。不斷完善管理制度,提高雞場的生物安全水平。
4.3 科學選擇開口藥本病以一周齡以內的雛雞發病為主,科學的開口能增強腸道對沙門氏菌感染的抵抗力,從而減少疾病的發生。在開口藥的選擇上,目前大多數養殖場以抗生素為主,如復方阿莫西林、氟苯尼考、恩諾沙星、利高霉素等,抗生素開口效果理想,但長時間或大劑量使用也會對益生菌的定植造成不利,同時也會引發耐藥性的產生。益生菌開口是目前正在為廣大養殖戶接受的方法,益生菌進入腸道后不但通過競爭營養和空間的方式抑制沙門氏菌,還能促進飼料的消化和吸收,促進雛雞的生長發育。消毒劑開口也有一部分養殖場在嘗試,主要為長期受本病困擾的雞場,這類雞場環境衛生差,管理跟不上,飼槽、水槽、籠具表面經常分布大量的沙門氏菌,通過消毒劑開口能防止病原經消化道感染,常用的開口藥為0.1%高錳酸鉀、稀碘溶液等,但使用一般不要超過3d,防止對腸道粘膜造成傷害。噬菌體開口是目前研究比較前沿的一種方式,噬菌體本質是一種病毒,能特異性殺滅所針對的目的菌,將沙門氏菌噬菌體通過口服的方式攝入能很好地控制白痢的發生,同時具有殺菌徹底、無副作用、使用方便的特點。
對沙門氏菌敏感的抗生素對本病有著理想的治療效果。氟苯尼考、阿莫西林、氨芐西林、鹽酸頭孢噻呋、硫酸頭孢喹肟、利高霉素、阿米卡星、替米考星、土霉素、多西環素等對沙門氏菌都有較強的抑菌功效,由于本病的病原主要分布在消化道中,故臨床建議通過口服的方式用藥效果更好,口服后藥物能直達腸道,從而發揮抗菌作用。另外,由于抗生素在抑制病原菌的同時,對腸道內的益生菌也有一定殺滅作用,故用藥劑量不宜過大,療程也最好不超過3d,治療康復后再使用含有乳酸菌類、酵母菌類、芽孢桿菌類的益生菌制劑對腸道微生態進行再平衡,從而降低疾病對后期生產性能的影響。

除了化藥抗生素外,中藥也可用于本病的治療。中獸醫認為本病一是由于濕熱壅滯腸道而引發,用藥以清熱解毒、燥濕止痢為原則,二是由于腸冷氣虛,脾不健運,津液滯凝腸道而引發,用藥以健脾燥濕為原則。推薦每1000 只雞選取黃連30g、黃芩30g、黃柏30g、白頭翁50g,用水煎煮后,將藥液過濾,集中飲水使用,每日用藥2 次,連用3d 即可痊愈。也可使用黃芪100g、黃連200g、雄黃50g、金銀花100g、大青葉100g、穿心蓮200g、赤芍100g,混合后文火煎煮40min,濾液按0.5mL/只雞的劑量灌服,連續治療3~5d。民間也有人利用大蒜素抗菌原理,將大蒜頭搗爛,按照1 份大蒜加5 份清水的量混合,繼續搗碎,直至大蒜素完全釋放出,濾汁按照1.0mL/只雞的量灌服,1 日2 次,連續用藥3d即可控制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