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寧/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畜牧獸醫服務中心 743300
現如今人們對牛肉品質的要求不斷提高,需重視肉牛養殖期間的牛病的防治問題。本文針對甘肅通渭地區肉牛的養殖問題,確定牛病防治要點,以期消除流行病對肉牛的不利影響。另外,肉牛養殖中也需要了解牛病的流行性特點,在必要的干預措施的影響下為肉牛提供健康、安全、無污染的生存環境,不僅能促進肉牛的發育,還能提高養殖產業的經濟效益。
1.1 疫病種類多隨著肉牛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也為疾病傳播提供了良好的空間環境,故也會激發各類疾病,包括如結核病、發熱、口蹄疫病等情況,且這些疾病也會與環境生態問題有著直接的關系,所以養殖人員要重視疫病的種類的分析工作。另外,在多種疫病的影響下,不僅會阻滯肉牛的正常發育,還會影響養殖的經濟效益。
1.2 人畜共患風險在肉牛養殖疾病風險控制過程中,部分傳染病的傳染性較強,可能會受到環境、地理、肉牛種類等因素的影響。因此,養殖人員應當重視人畜共患病,在建立科學處理方案的過程中降低此類問題的不利影響。例如牛結核病、布氏桿菌病、炭疽病等疾病可能會隨著空氣將病原傳感給人體的肺部系統,增加對公共衛生安全的威脅。
1.3 疑難雜癥發生率高部分牛病具有流行性的特征,會隨著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而增加疾病風險。在此過程中,若部分藥物使用期間不合理,或是用藥規范性不強,致使部分微生物出現一定耐藥性,且在一定環境作用下大量繁衍、變異,增加了牛病的防治難度。另外,若藥物資料處理不規范,如抗生素使用、藥物存放存在一定問題時,均會影響牛病的綜合治療效果。
2.1 口蹄病牛口蹄是一種起病急的接觸性傳染病。污染的飼料和水資源以及已經患病牛都可作為病毒的傳染源。其中,病牛的乳房、口腔、手足等部位,或者是毛囊較少的區域會出現小水泡。口蹄疫整年均可發病,特別是春季發病幾率更高,這對肉牛的正常發育是不利的。
因此,工作人員應當定期、定點、定時進行肉牛防疫接種,在有效的接種處理后避免口蹄病傳播的問題。可使用牛口蹄疫(A、O)兩種類型的滅活疫苗,疫苗的保護效果相對較好。總之,若肉牛出現口蹄疫時,養殖人員應當第一時間建立應急保護預案,重視規范疫病的處理要點,加強對疫區內的病牛進行撲殺管理,達到隔絕傳染源的目標。
2.2 病毒性腹瀉病毒性腹瀉是一種傳染性極強的疾病,是我國規定的三類傳染病。其中,此類疾病可在母牛、犢牛、公牛傳播,病毒性腹瀉的發病概率為5%。病毒性腹瀉的易感群體為年齡在0.5~1.5 年的犢牛。在直接性接觸和非直接性接觸的影響下,病毒會順著肉牛的消化道和呼吸道進入肉牛的體內,所以病牛的臨床表現為呼吸道黏膜環壞死、消化道疾病、肉牛生長遲緩等情況,孕期母牛還會出現流產、奶量降低的情況。
另外,此類疾病多發于春季,發病時會致使肉牛持續患病1 周以上。因此,為了消除病毒性腹瀉對肉牛機體功能的影響,養殖人員需要落實規模化的控制模式,在了解肉牛病毒性腹瀉機理的過程中確定科學的預防模式,有利于在定期檢疫、疫苗接種的支持下消除肉牛養殖方面的問題,可在隔離治療的基礎上落實定期、定點的病毒消殺處理,可進一步控制疫病擴散方面的不利影響。
同時,使用取檢疫、隔離、凈化、預防等預防措施,利用弱毒凍干疫苗進行免疫接種。
2.3 布魯氏菌病布魯氏菌病是一類細菌性疫病,此類傳染病的傳染概率較高,屬于人畜共患病。患有布魯氏菌病的病牛的臨床表現為母牛流產、公牛睪丸炎癥。其中,布魯氏菌病多發于春季,其他三季也均有發生,且母牛的發病幾率大于公牛。
因此,養殖人員應當了解布魯氏菌病的發病誘因及特點,采用口服疫苗(布魯氏菌豬型2 號弱毒活菌和羊型5號弱毒活苗)接種,積極運用撲殺、潔凈牛圈的方式凈化養殖場。同時,工作人員應當確定定期檢疫的控制模式,特別是要重視高風險地區肉牛的體征情況,建立為期90d 的隔離觀察計劃,在探查肉牛血清指標的過程中建立混養的方案,可在提高預防效率的基礎上保證人體、動物的健康,避免交叉感染的風險問題。
2.4 傳染性鼻氣鼻炎傳染性鼻氣鼻炎又被稱為壞死性鼻炎或紅鼻病,是由于病牛受到牛皰疹病毒I 型的感染,致使病牛的上呼吸道、肺部組織潰爛,甚至出現壞死的情況。
其中,公牛會攜帶隱性病毒,在空氣、唾液的接觸下會造成病毒呈垂直傳播情況,且在寒冷冬季傳染性鼻氣鼻炎的發病概率更高,主要表現形式為呼吸道、生殖道、大腦炎癥。若養殖人員沒有第一時間處理、預防、防治傳染性鼻氣鼻炎時,可能會導致病牛致死。
因此,養殖人員應當了解傳染性鼻氣鼻炎的發病機理,合理使用酸性酸性消毒劑和醚類物質進行消毒,積極落實消殺干預的方式。同時,養殖人員應當建立為期90d 的隔離觀察模式,分析肉牛是否患病,利用混群飼養的模式,進行預防和防疫處理。
在治療期間,可根據肉牛實際情況進行分類,如高熱癥可使用病毒唑滴鼻,用藥劑量為每次6 滴,分別在病牛鼻孔內側使用,每天使用2 次;對于具有咳嗽癥狀的病牛治療可使用金剛烷胺鹽酸鹽藥物,用藥劑量為口服每天1.2g,分別在早、晚各服用0.6g。
2.5 牛流行熱牛流行熱是一種起病急、傳播快、傳播途徑廣的傳染性疾病,患有此類疾病的病牛會出現持續高熱情況,且病牛發熱期間其體溫會超過40℃,甚至會出現食欲降低、絕食現象。因此,養殖人員應當重點采用對癥下藥的模式進行干預,消除牛流行熱的問題。具體而言,應當注意以下要點。
第一,養殖人員應當重視對病牛的圈舍進行定點、定時的消殺處理工作,展開疾病的預防工作。例如應當了解牛流行熱的傳染源(蚊子、昆蟲),建立有效的防控方案。使用牛流性熱疫苗接種的方式進行干預,可進一步提升肉牛的免疫能力、抵抗能力,進而提升牛病的防治質量。例如病牛出現高熱時,應在肌肉注射復方氨基比林20~40mL;重癥病牛需使用抗生素(青霉素)和維生素B1、維生素C 進行治療。
第二,應當了解地區的降水、溫濕度以及天氣變化情況,特別是加強室內溫度的控制和管理工作,針對肉牛養殖期間的核心需求建立系統的養殖方案。
第三,牛養殖過程中,養殖人員還應當統計當地的天氣預報情況,在分析天氣預報效果的基礎上進行溫度控制,以便在調節當地氣溫的過程中消除養殖場溫度不適宜方面的問題、同時,養殖人員可針對性給予肉牛生理鹽水、葡萄糖、維生素等物質,提升肉牛的免疫力。若肉牛已經由發病病癥時,應當了解肉牛的相互感染機理,采用“隔離”預防的模式飼養病牛和健康的肉牛。
3.1 注意保持養殖場的衛生養殖人員應當保持養殖場的衛生,特別是要將疾病預防管理應用于養殖現場,建立可靠的育種模式,以便在完善衛生防疫體系的基礎是上提升衛生處理的科學性。另外,養殖人員應當保證養殖場內環境的干凈和整潔度,側重進行養殖場的消殺處理操作,如展開牛糞的清潔和控制操作,根據養殖需求進行定點、定時的通風優化,確保室內的照明條件。總之,養殖人員應當評判牛生活的核心需求,在保證牛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皮膚組織功能性的基礎上隔絕疾病的傳播,以期全面提高肉牛的品質質量。
3.2 明確科學飼養管理模式養殖人員應明確科學飼養管理控制模式,建立科學養牛的管理要點和技術要點,可消除牛病的發生概率。具體而言,應當確立系統飼養方案。第一,了解肉牛的飼養要求和管理需求,在提升養殖人員自身素養的過程中提高肉牛的品質。在此過程中,養殖人員應當統計牛的年齡、體征等指標,側重進行分群飼養的模式進行干預,可進一步保證飼料供給的平衡度。第二,建立可靠的飼養配方,了解由于營養供給不均衡而導致的安全隱患,在保證飼養環境的基礎上提高養殖場地通風、采光效果。總之,養殖人員應當強化疫病的排查控制,重視建立免疫接種計劃和要求,可進一步提高飼養管理質量。
綜上所述,在牛病的防治處理過程中,養殖人員應當了解各種疫病的發生原因及發生機理,特別是要強化疫病處理方案,根據肉牛的生存需求建立可靠的干預方案,可進一步提高肉牛的品質和質量,消除傳統養殖不合理、不科學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