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永莉 宋雨泉 倪穎/江蘇省淮安市洪澤區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223100
小型反芻動物中通過其他媒介傳播血液寄生病原體十分普遍,但相關的研究報道和有效信息數量較少。血液寄生病原體包括巴貝斯蟲、立克次體、支原體、泰勒蟲和錐形蟲等,其中幾種病原體可造成動物營養消耗性疾病,對小型反芻動物養殖業造成嚴重的影響。然而,這些病原體感染的控制是具有挑戰性的任務,特別是因為一些可用的治療藥物對環境具有負面影響。此外,這些病原體還可通過媒介在全世界范圍內傳播到新的地區,尤其是與氣候變化和經濟全球化有關。這些變化可能對感染生態學和疾病管理產生深遠的影響。應實時綜合控制策略,如針對病原體和媒介進行監測,以及戰略性的控制病原體和媒介。
近年來,一系列的病媒傳播疾病已經蔓延至世界的許多未報道的地區,尤其是一些有血液寄生蟲引起的。血液寄生蟲感染在各大洲均有發生,而且這些感染的分布由于媒介和動物的遷移和運輸以及活體動物及其產品日益全球化而不斷變化。媒介和宿主的短距離和長距離移動是由氣候變化直接或間接影響的。這些變化將對病原體和媒介的分布和建立感染產生巨大的影響。氣候變化可能為生物體提供新的棲息地,并導致氣候硬性的行為適應,這可能會因為病媒-病原體-宿主相互作用的增加而導致感染的傳播。然而,媒介在新地區的成功定址取決于適宜的宿主和合適的棲息地。
每年有數以百萬的蜱蟲通過遷徙鳥類傳播,這使得蜱蟲和病原體可能在新的地區傳播和建立感染。目前已發現了大約900 種蜱蟲,其中部分蜱蟲經常在小型反芻動物寄生。在歐洲,至少有12 種蜱蟲在小型反芻動物中發現。采采蠅是撒哈拉以南錐形蟲的重要載體。已確定了超過31 種采采蠅物種或亞種,其中8~10 種被認為可能會對養殖業造成經濟影響。
血液寄生的病原體可能引起急性疾病,臨床癥狀因病原體的種類或菌株而異。持續感染是一個共同特征,而慢性和消耗性感染與某些物種有關,長期感染通常可導致消瘦。
羊附紅細胞體是一種寄生于紅細胞中的病原體。羊附紅細胞體的傳播主要通過吸血性昆蟲,如蠅、虱子、蚊子,但也可以通過針頭或手術器械傳播。蜱蟲偶爾在羊附紅細胞體的傳播中發揮作用。此外,經證實,該病原還可通過口腔進行傳播。目前為止未有羊附紅細胞體垂直傳播的報道。羊附紅細胞體除了可感染綿羊和山羊,鹿也可感染該病原。綿羊感染附紅細胞體會導致溶血性貧血,臨床癥狀包括血紅蛋白尿、體態消瘦。身體僵硬,部分羊會出現發燒和黃疸。亞臨床或潛伏感染是有規律可遵循的,臨床癥狀通常由其他因素引發,如營養不良和胃腸道寄生蟲。綿羊和山羊對附紅細胞體的易感程度有所不同,其中在山羊中很少觀察到臨床癥狀,然而,在綿羊身上可能會發生慢性感染,患病的羔羊體態消瘦,通常會導致致命的結果。
可通過血涂片染色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紅細胞上的附紅細胞體。紅細胞的感染率最高可達100%,但通常只能通過顯微鏡檢測到較低的百分比。此感染水平難以直接通過顯微鏡診斷,需要反復進行血涂片檢測。可以通過血清型和分子生物學方法驗證診斷,此外,附紅細胞體可能與其他病原體共同感染從而加重臨床癥狀并對診斷造成困擾。
安替莫散、土霉素等藥物已被應用于治療綿羊附紅細胞體病,山羊中沒有報道過特定的治療方法。治療可能會減輕臨床癥狀,但可能無法清除體內的病原體。良好的預防措施,如足夠優質的營養攝入、最大限度減少蚊蟲叮咬風險以及避免病原體通過針頭和手術器械傳播。
巴貝斯蟲病是由巴貝斯蟲感染引起的疾病,巴貝斯蟲是全世界綿羊中寄生原蟲中種類最多和重要的寄生蟲。不同種類的巴貝斯蟲在世界各國的流行情況不同。蜱在巴貝斯蟲傳播中有重要作用,偶爾也會參與巴貝斯蟲的傳播周期。綿羊和山羊是脊椎動物中部分巴貝斯蟲唯一宿主。此外,蜱蟲可作為巴貝斯蟲的貯藏庫,某些巴貝斯蟲可在蜱蟲中存活數代。
綿羊巴貝斯蟲引起的急性巴貝斯蟲病的臨床表現有精神沉郁、發熱、貧血、黃疸和血紅蛋白尿,感染的嚴重程度與宿主的年齡、免疫力和健康狀況有關。由于先天免疫的存在,低日齡的動物臨床癥狀較少。本地綿羊感染通常臨床癥狀輕微,嚴重的病癥與從流行該病的地區引入動物有關。在山羊中,僅在少數地區報告了自然感染綿羊巴貝斯蟲,并且多出現亞臨床癥狀。在急性感染中存活下的動物常稱為低水平的攜帶者,并且可能持續感染多年而無明顯的臨床癥狀。然而在壓力條件下可能會復發,如營養不良或感染其他病原體。
莫氏巴貝斯蟲感染通常會產生輕微的臨床癥狀,以發熱、血紅蛋白尿和貧血為特征,很少導致重大的死亡損失。然而在山羊中報道有嚴重的癥狀和更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臨床癥狀出現48h 出現死亡,慢性和消瘦狀態可能伴有貧血。相比之下,小型反芻動物莫氏巴貝斯蟲感染似乎是非致病性的。
診斷基于上述臨床癥狀和血涂片染色鏡檢到該蟲。然而感染率在感染的急性期可能難以通過血涂片鏡檢觀察到。但是使用PCR 和血清學檢測分析亞臨床癥狀有助于該病的診斷。病理剖檢典型病變為貧血、黃疸和血紅蛋白尿。
早期的結果表明。二丙酸咪唑酯治療巴貝斯蟲病是有效的。此外,貝尼爾等對綿羊巴貝斯蟲等有效的新型藥物正在研發中。在山羊中,貝尼爾已被用于治療莫氏巴貝斯蟲。為了減少巴貝斯蟲病的發病率,蜱蟲控制很重要。
泰勒蟲病是由泰勒蟲感染引起的一種疾病。小型反芻動物的泰勒蟲廣泛分布,特別是在非洲、中東、東歐和南歐以及亞洲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泰勒蟲涉及多種蜱載體。已經在綿羊和山羊中報道了某種泰勒蟲可通過胎盤傳播。關于不同泰勒蟲屬的自然宿主的認知有限。
只有某些種類的泰勒蟲被認為可致小型反芻動物感染發病,其中萊氏泰勒蟲是致病性最強的物種。對于感染的易感性因遺傳、品種、哺乳、分娩等內在因素和營養、繼發感染等外部因素而異。此外,感染蟲的數量也可影響感染的結果。
萊氏泰勒蟲可引起惡性泰勒蟲病,可導致綿羊嚴重的臨床癥狀,死亡率很高。在二星泰勒蟲病中,急性型是常見的,但也可能出現亞急性和慢性型。急性型的臨床癥狀有發燒、反芻停止、淺表淋巴結腫脹、腹瀉、黃疸和皮下黏膜出血。在慢性型泰勒蟲病中,間歇發熱、食欲減退、貧血、黃疸、消瘦是常見病癥。一般來說,在山羊中引起的癥狀似乎比綿羊中少的多。
泰勒蟲病的診斷常用血涂片、淋巴結活檢或淋巴結或脾臟涂片觀察蟲體。然而在觀察寄生蟲血癥過程中可能會減低檢測水平,因為寄生蟲的顯微鏡檢測十分困難并且不容易區分物種。血清學檢測可識別感染的動物,但不能特定識別物種。分子生物學檢測,如PCR在檢測診斷和分型中有重要作用。病理變化主要包括貧血、黃疸、肌內和皮下水腫、脾腫大和肝腫大。

目前缺乏對山羊泰勒蟲病的特異性治療。萊氏泰勒蟲可使用注射帕瓦醌或布帕瓦醌,單劑量的鹵夫酮可能也有效。引起輕微或無法觀察到臨床癥狀的泰勒蟲病通常不予治療。應考慮采用控制蜱來控制泰勒蟲病的分布和擴散。
錐形蟲病是由錐形蟲感染引起的疾病,并非所有的錐形蟲都可以引起小型反芻動物臨床癥狀。動物常感染一種或幾種錐形蟲。錐形蟲病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較為流行,特別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但在歐洲、西印度群島、中南美洲和亞洲也發現了該病。
在非洲,尤其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多數病例是由采采蠅傳播的。然而,錐形蟲的地理分布超出了采采蠅感染地區,這可能存在其他的媒介。
錐蟲病最主要的臨床癥狀是貧血,受感染的動物可出現間歇性發熱、食欲下降、厭食、瘤胃乏力、淋巴結腫大和病情逐漸惡化。黃疸和血紅蛋白尿是不常見的表現。產奶量減少、生育力下降和死亡率增加也可能是錐蟲病的征兆。
可用的殺錐蟲化合物數量有限,例如乙酸二胺脒、異脒和氯化磷。然而,一些療效有限的治療藥物的過度使用助長了耐藥性的廣泛出現。此外,錐蟲病的防治還存在諸多制約因素,例如野生動物種群的宿主、病媒控制的缺乏和經濟資源的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