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源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而思想政治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是落實這一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進入新時代,國家更加注重思政課教學改革,出臺相應的課程標準,提出明確的教育要求,尤其強調“以培育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為主導”。結合中職思政課教學實踐,探究課前演講教學模式對培養思政課學科核心素養的作用。
一、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強調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2020年9月1日,《求是》雜志發表了自其改版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工作的首篇文章,進一步指出“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把思政課擺在尤為突出的重要位置,對今后的思政課教學和改革意義重大。
進入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新備受重視,注重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2020年,教育部制定《中等職業學校思政課課程標準》,對新時代中職學校思政課教學提出了許多新要求,強調“以培育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為主導”。如何貫徹落實這一主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作為一線教師,需在實踐中不斷摸索。
二、課前演講助力培養思政課學科核心素養
課前演講,即學生從國內外時政熱點或相對熟悉的領域中選取感興趣的話題,利用教師講課前的3~5分鐘,以演講的形式呈現,并由師生共同討論、評價的一種“鮮活的課堂教學模式”。
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政治認同、職業精神、法治意識、健全人格和公共參與等”是其主要內容。
通過總結近幾年教學實踐,筆者發現課前演講對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大有裨益。基于相同的教育教學理念,亦會助力思政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
(一)培養學生強烈的政治認同感,堅定理想信念
學生的演講中,國內外時政熱點占大多數,學生通過信息收集、課件制作、講述討論增強了政治認同感。例如,2019年,學生在世界最大空港——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投入運營、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成就、中國第一艘國產航母——山東艦和“五星紅旗有14億護旗手”的熱議中感受祖國的強大,增強了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認同;在澳門回歸20周年的討論中增強對“一國兩制”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認同;在國家醫保藥品談判中體會人民至上、執政為民的情懷。2020年,在中國抗擊疫情的舉措、“十四五”規劃的制定和中國女排奪冠中感受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及社會主義制度的強大優越性;在介紹中國維和部隊中體會人類命運共同體及負責任的大國擔當;在故宮文物及修繕的講述中增強對中華文化的強烈認同;在了解第三屆進口博覽會中感受中國堅定推行經濟全球化、主動向世界開放市場的重大舉措;在對中國香港局勢分析中感受《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通過的必要性和緊迫性。2021年,在脫貧攻堅先進事跡中感受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等。這類話題的演講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教師啟發,“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思考問題,在不斷啟發中讓學生水到渠成得出結論”,自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政治方向,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有機結合,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而奮斗。
(二)體現高尚的職業精神
學生的演講中也體現著其職業精神。例如,2019年,GV-971——我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阿爾茨海默癥創新藥歷時22年成功上市,終結了這一疾病17年無新藥的歷史,在討論中激勵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孜孜不倦,有所作為;在電影《中國機長》的熱議中體會“所有的奇跡,都是實力”,感悟精益求精的敬業精神和高度的責任感。2020年,在抗擊疫情先進人物事跡中體會高尚的職業道德、勇于探求真理的科學精神;在對大國工匠人物的介紹中感受新時代的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2021年,在講述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幾十年研究青蒿素的歷程中體會個人成長、職業選擇與國家、社會的發展密不可分;在講述不同行業的最美人物中,感受“人生本平等,職業無貴賤”,“只要肯學肯干肯鉆研,練就一身真本領,掌握一手好技術,就能立足崗位成長成才”。這類話題的演講利于學生增強對建設現代化強國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通過職業發展成就出彩人生,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做好職業規劃,腳踏實地,在實踐中培養良好的職業行為習慣。
(三)體現法治意識
學生的演講利于提高法律素養。例如,2019年,學生通過無錫高架橋坍塌事件理解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必要性;討論“老人摔倒到底扶不扶”的問題以及權利和義務問題,認識到要自覺做社會公平正義的堅決維護者,正確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2020年,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的討論,關注對違法違紀官員的審理和宣判,提高了大家的法治素養,讓學生進一步了解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以及全面依法治國的理念。2021年,學生講述的“德國之翼”空難事件,讓大家感受到要敬畏那些用生命換來的規則和法律,做社會主義法治的自覺遵守者;關于網絡暴力和校園暴力的話題,情節嚴重者要承擔法律責任,要堅決捍衛人格尊嚴,自覺參與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等。通過這類演講,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法治意識,引導他們樹立“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的觀念,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法治觀,依法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做社會主義法治的堅定捍衛者。
(四)培養健全的人格
學生的演講利于培養健全的人格。“你昂起頭來真美”的自信話題傳遞著陽光自信和積極向上的心態;對偶像經歷的講述展現著渴望自立自強、堅韌樂觀的意識傾向;自我介紹及追逐夢想的大討論,有利于學生正確認識、對待和調節自我,處理好自我與他人、社會的關系;對友誼問題的討論,讓大家感受真正的友誼該有的狀態及其重要性;介紹拖延癥及如何克服拖延癥,幫助大家有效學習;在對作家莫言的了解中體會才華與歷練密不可分;關于心理健康的大討論,呼吁大家重視心理健康,探索問題排解渠道。準備材料過程中,學生組成小組,分工合作,“演講的過程,就是學生敞開心扉進行情感交流的過程,是加強合作、增進友誼的過程,是相互幫助、共同提高的過程”。
(五)提高公眾參與素養
學生的演講體現了對公眾參與的重視。例如,2019年,垃圾分類和青島創建文明城市的話題,學生積極倡導和監督實施,彰顯主人翁意識;講述青島的歷史、旅游、地鐵、美食等,彰顯對島城的熱愛和社會責任。2020年,學生用親身體驗講述疫情時代的“地攤經濟”,體現對社會生活的公共參與;世界海洋日及珍惜野生動物的話題,呼吁保護生物多樣性,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鼓勵大家熱愛公益活動,參加社團活動,發揚志愿者精神。這類演講增強了學生的公德意識、公共精神和社會參與能力。
三、課前演講的其他價值體現
通過課前演講,教師能感受到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獨特個體,而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學生演講除了與課程標準要求的學科核心素養高度契合外,在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轉變評價方式等方面的價值也是顯而易見的。
走近學生,會發現他們有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會自信滿滿地講述某個話題,會就某個觀點進行激烈討論,教師也能從討論中感受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針對學情開展教學工作。
當然,課前演講還有一些需要注意的方面,比如對課堂時間的把控上,可能會出現學生對感興趣的話題討論占用過多課堂時間的問題;在選題上隨意性大,學生感興趣的領域很多,既要調動學生主動性,又要兼顧課程的核心價值理念,要做好引導工作等。這些問題需要教師以后在實踐中進一步探索和完善。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新長征(黨建版),2021(3):4-13.
[2]宋博.高中思想政治課課前演講問題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3.
[3]習近平.在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暨表彰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04-29(02).
[4]王亞強.課前演講是思想品德課立德樹人的有效形式[J].教學與管理,2009(13):43-44.
(作者單位 山東省輕工工程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