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飛
有一位專門介紹中國文化的外國視頻博主,曾在參加一次當地舉行的“中國電影周”后感慨,中國明明有很多優秀的現代影視作品展現真實的中國,可參展的電影中古裝片較多,講“過去年代”的作品較多。
這位博主反映了一個也許早就存在的現象:為什么中國人生活在代化都市中,中國電影也在世界電影市場上占據重要地位,拿到國外呈現的作品卻偏偏是一些“過去的”和“悲情的”內容?她的想見代表不少電影觀眾的想法,也讓我們開始思考:如何通過影視作品去了解他國,又如何選擇影視作品讓別人更好地了解我們的社會和國家?
正如這位博主在疑問中所舉的例子,韓國影視劇在國外始終保持著較高的人氣,是因為國外觀眾從中看到的是在理想中追求的生活,而中國對海外展現的作品則可能會讓外國友人誤解一中國人是不是現在還這么活著?對于親歷過中國現代社會生活的外國友人而言,我們國家的現實與藝術作品表現肯定不是一回事,對于非常清楚“中國人現在是怎么生活”的我們來說,這也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尤其在2022年新年伊始,回望中國電影這些年的主流題材和市場反應,可能是我們把“如何對外晨示民族風貌”這件事給弄“擰巴”了。固然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但人類的共通情感以及對待具體事物的觀感依然可以在差異之外尋找到共同點,例如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都市化進程中傳統和現代的對立與融合;對男女情感的美好期待以及對現實生活種種問題的深究和呈現。
在這些題材和影視作品中,我國的文藝工作者們已經用票房成績和輿論熱議程度說明了,中國人不僅能傳說俠義于武林,也夜傳承文.明于現代。
實際上面對他國,尤其是一些同樣來自第三世界國家的文藝同行創作的電影,我也有著相似的感觸,比如我一直認為伊朗電影在亞洲電影中較為獨特,藝術性較高。像反映社會不公的《靜謐的生活》、反映現代伊朗女性處理家庭和生活的《一次別離》、反映底層人民生活與城鄉矛,盾的《麻雀之歌》、反映傳統民俗的 《白草地》 等。這些作品既有對生活的執著與熱愛,也有對情感的渴望與無奈,其共通性能夠與中國觀眾產生共鳴,也能讓中國人充分了解到處于不同文化環境中的社會面貌與人文思想。
前兩天受伊朗駐華大使及文化參贊之邀,赴伊朗大使館參加了電影《海上絲綢之路》的觀影交流活動,這是一部十年前拍攝的史詩級大片,展現了兩千年來,伊朗與中國為了開辟海上貿易之路所歷經的種種艱辛,觀影時我深刻感受到了這千年的情誼之所以延綿至今,恰恰是因為我們之間都始終真誠地希望通過貿易和文化交流,真切地了解彼此。而活動結束后參贊先生也表示,希望電影能夠成為連接兩國人民的情感紐帶。
人家是真誠的,我們也該是真誠的。當然,不是說我們弄虛作假,畢竟我們把自己認為的最好的、能夠反映一些民族特質的故事講給遠方的朋友聽,?而忽略了我們正在發生的變化和精彩。這可能才是他國友人提問的關鍵。
他們顯然希望能看到更多更“現代”一些的“中國故事”,故事中有萬家燈火間的悲歡離合」 也有高樓大廈里的啼笑皆非,更有人類共同擁有的為美好生活:和未來理想而奮斗。從荀色夠把延種狀態通過影視作品傳遞到其他國家和人民中去,與遠方的人們一同分享共向前行中的朝氣與歡樂。這'或許是我們在聽到疑問后該識真想一想、努力改一改的動力。▲(作者是監制、策劃人、四味毒叔創始人)
環球時報202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