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京市公安局政治部
2021年3月7日,值完夜班的劉安像往常一樣回到蒲黃榆第二社區警務工作室。上午10時50分,劉安突發心臟病暈倒在警務室,經搶救無效,永遠離開了堅守34年的工作崗位,生命定格在55歲。劉安,這位扎根基層的公安干警、讓基層群眾“心安”的社區工作者,以對黨忠誠的政治品格、一心為民的宗旨意識、創新守正的工作作風、熱心公益的大愛情懷、示范引領的表率作用,完美詮釋了人民公安為人民的基層民警形象,唱響新時代公安干警護航新征程、為黨和人民爭取更大光榮的時代主題。

劉安
“我叫劉安,平安的安。”蒲黃榆的老街坊們都還記得初識劉安時的這句自我介紹。彼時剛剛20歲出頭的劉安,有點靦腆,但那充滿“陽光”的笑臉,讓人不由自主地想要親近。立志要守護一方平安的他,有一個堅定的信念:始終把加入黨組織作為第一追求,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這份理想和追求,也成為他奮斗在基層、奉獻在社區的動力。1989年6月,他在入黨志愿書上堅定地寫到:“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并為之奮斗終身。”
入黨后,劉安把寫在志愿書里的這句話時刻銘刻在心,化為實際行動。一日入黨、終生為黨,劉安從事公安工作34年,社區民警當了34年,蒲黃榆第二社區干了34年,直至犧牲在工作崗位上,用平凡的一生為黨員這個第一身份、為黨工作這個第一職責,作了最為精彩的注解。
2019年,北京市委政法委、組織部會同市公安局黨委推行黨員社區民警兼任社區(村)黨組織副書記機制,劉安作為優秀的黨員社區民警被第一批選派到副書記崗位上。當上了蒲黃榆社區“穿警服的副書記”,劉安深感責任更大了、擔子更重了,更是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平安社區建設和基層治理工作中,積極宣傳黨的政策,全力化解矛盾糾紛,堅持做到“接訴即辦”。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劉安響亮喊出了“我是黨員我先上”,讓黨旗在抗疫一線高高飄揚,和社區工作人員齊心協力做好抗擊疫情的各項工作,實現了社區“零感染”。
疫情期間,消毒工作事關重大,可社區里的5棟居民樓沒有物業,劉安和社區干部一起承擔了每天兩次的消毒工作,一做就是大半年。50多歲的人,每天背著三四十斤重的消殺桶,樓上樓下、一家一戶的逐層消殺。有一次消毒時沒站穩,劉安從樓梯上帶著40多斤的消毒藥筒從樓梯上摔下來。事后大家才知道,那次事故造成他尾椎骨骨折,但他當時和誰都沒說,還是每天堅持一天兩次的消毒。社區的一位同事眼圈泛紅地說:“現在想想,他就跟我說過一次‘我怎么那么累啊’,就那一次。”關鍵時刻站得出來,劉安用實際行動彰顯了人民公安絕對忠誠、絕對純潔、絕對可靠的政治本色。
平安中國的大廈巍然聳立,離不開每一塊基石的奠基。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離不開公安干警的“保駕護航”。劉安始終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始終牢記人民公安為人民的初心使命,埋頭實干、傾心為民,立足崗位、不負使命,在守護平安中彰顯著榜樣的力量。
蒲黃榆第二社區是一個老舊社區,老齡人口達到了70%以上。針對社區老年人較多、獲取新知識渠道較少、防范意識較低的情況,劉安通過手持話筒喊話的方式,向居民宣講法律及安全防范知識,這一喊就是8年多。2011年1月,劉安在社區成立平安之聲廣播室,小話筒變成了大喇叭,他渾厚的嗓音成了居民難忘的記憶。同年5月,劉安考慮到廣播沒能覆蓋到上班的居民,便將廣播稿整理排版,創辦了《平安之聲報》向居民發放。后來,他又開通了“平安之聲”QQ群和微博。群眾獲取法律知識、警情通報、安全防范等內容的途徑越來越廣,與民警的心也越貼越近。在劉安的努力下,蒲黃榆社區成為多年“零發案”的平安和諧社區。
孤寡老人冷大媽,是劉安到社區工作后第一位前來尋求幫助的居民。彼時,她丟了自行車,找到劉安。劉安遍尋無果,怕大媽著急,自掏腰包給她買了輛新的送上門。從那之后,劉安經常上門,陪大媽買菜遛彎、看病買藥,一二十年的相處,兩個原本素昧平生的人,結下了比親母子還親的感情。冷大媽逢人便說,她多了個“干兒子”。80歲的黃振迎和老伴兒也是社區的老住戶,家里的大事小事找劉安幫忙成了老兩口的習慣。有一次,老人的房產被繼子暗中出租,劉安找律師、跑中介、騎著自行車從豐臺到東城往返了很多次,歷時兩個多月才把老人的房子要回來。“社區有劉安,真是我們大伙兒的福氣。”黃振迎就信劉安,放心地把自己的房產證交給他保管。
近幾年,娃哈哈年營收連續下滑。產品老化和營銷渠道老化的雙重沖擊,讓娃哈哈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在此背景下,娃哈哈不斷求新求變,想重獲消費者的青睞,但這并非易事。娃哈哈不斷高頻次推出新品,但大多反響平平,甚至很快就銷聲匿跡。
春節,是家人團聚的時刻,對于社區工作者來說,卻具有特別的意義。為保證社區群眾過一個祥和的春節,防范由于燃放煙花爆竹引起的火災隱患,劉安與社區居委會一同制定了春節防火措施。初一到初七,劉安和社區治保人員一同開展夜間巡查,同時也給社區居民拜年。每年除夕夜,劉安都在社區與社區居民一起包餃子,吃年夜飯。參加年夜飯的人有外來打工者、退伍老兵、退休的村干部等,平安社區多了一份年味,多了一份和諧。
2019年,劉安當上了蒲黃榆第二社區“穿警服的副書記”,干勁兒更足了。他積極協調配合街道黨委,推動實現老舊小區封閉管理,認真落實7×24小時警務,廣泛發動群防群治力量,確保各類安全隱患清零。他策劃推動成立了蒲黃榆第二社區警校,聘請消防教官、律師等專業人員為社區退休人員、治保積極分子、老街坊傳授各類安全防范知識。他熱情幫扶多名刑滿釋放人員重返社會,為來京流動失業人員尋找工作,為盲人學生編制《安全出行手冊》,為社區增添了一份份平安。蒲黃榆的街坊們都覺得,有劉安在就踏實。“社區有劉安,大家都平安。”這句話在居民中口口相傳,蒲黃榆第二社區變成了遠近聞名的“平安社區”。
蒲黃榆第二社區黨委書記滿懷深情、滿是沉痛地說:“我們社區始建于上世紀50年代,老街坊們都信任他,大家更加美好的生活就在眼前了,為之付出最多的劉安卻永遠地離開了!”
社區工作瑣碎復雜,往往“按下葫蘆浮起瓢”,除了久久為功的堅持,還需要真正解決問題的工作方法。“不拿出點真本事是干不好的”,劉安深知社區工作的這個特點。他主動擔當作為,聚焦轄區群眾特點和需求,不斷創新工作方法,拿出“釘釘子”的韌勁,以攻堅之勇和“繡花”之功,解群眾之所難,排群眾之所憂。
劉安不斷總結摸索出了一套“五勤”工作法:口勤、眼勤、耳勤、手勤、腳勤。每天深入社區每一個角落,對居民的情況進行深入細致的了解。劉安的腦子里有一幅社區“地圖”,圖上準確地標明了每一戶人家、每家單位的名稱和電話號碼,通過“地圖”可以馬上得出居民區、出租戶及外來人員的分布情況。劉安還把社區基礎信息分解成5類,建立了內容詳細、分類清晰的工作臺賬,巡邏檢查、進行防范宣傳都據此開展,及時消除安全隱患,確保安全穩定。“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劉安以“細致精致極致”作風和“萬無一失、一失萬無”標準,在基層社會治理工作中創立了范本。
當了多年片兒警的全國先進工作者、東高地派出所社區民警羅建十分敬佩劉安。在他眼中,劉安特別善于動腦筋、愛琢磨,在管理社區方面總有奇招妙招。“他的方法簡單實用又可復制。”羅建介紹,劉安的創新意識和做法,是基層民警在社會治理方面不斷進取的縮影。
在社區原黨委書記徐長秀眼里,劉安能“七十二變”:百姓有一百種需求,安子就有一百種角色。為更好地服務群眾,2003年,劉安在社區組建了“警民學雷鋒服務崗”,為社區孤寡、空巢老人和殘疾人提供幫助,還承擔治安巡邏、安防宣傳、校園看護等任務。在為民服務過程中,劉安深知單靠自己的一腔熱情和愛心還遠遠不夠,轄區群眾的需求越來越多樣化,也越來越具有挑戰性。2011年,他組織小區物業、房管、水電維修、煤氣站、理發店等各行各業的志愿者,成立了“警民志愿者愛民服務團隊”,以此凝聚更多人的愛心,為社區行動不便、需要幫助的居民提供各種上門服務。如今,他的愛民團隊成員已從成立之初的20人壯大到了100余人,根據每個人的不同特長,還分成了陪聊調解、個性化一幫一、陪同看病愛民、關心資助困難兒童和失學兒童等10個服務團隊。
從社區民警到社區黨委副書記,劉安一路走來,從未偏離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初心,從未停歇過響應群眾需求、尋找解決問題的腳步。這第一步,還要從他剛剛成為一名社區民警說起。社區犟脾氣的王某,騎著三輪車在大街上賣水果,與路邊商戶起了爭執。人家讓他移開點兒,他就是不聽,一來二去還上了火,舉著拳頭就往人臉上招呼。等劉安火急火燎地趕來,卻被噎得結舌:“我就得在那兒擺攤,要不我吃什么啊,你管我啊?”犟脾氣的話讓劉安動起了心思,在耐心開導教育的同時,開始打早貪黑地四處奔走,終于幫王某租了個合適的門臉,開起了小賣部。王某的生活算安定下來,再沒鬧過事,還和劉安成了無話不說的朋友。從那以后,憑著這套“幫人”的工作方法,再棘手的問題,劉安都沒犯過怵。
劉安成長在一個貧寒但卻充滿愛心的家庭,收入微薄的父母經常接濟比自家更困難的街坊。父母的言傳身教,讓劉安幼小的心靈埋下了無私奉獻、樂于助人的種子。成家之后,溫柔賢惠的妻子和可愛懂事的孩子是他忘我工作的堅強后盾。
成為社區民警之后,他把心中大愛用最直接、最樸素的方式傳遞給社區、傳遞給社會。劉安所在的社區偏老齡化,他就把為老人獻愛心、送溫暖作為自己工作的一部分。自1987年以來,先后資助和幫扶70多位孤寡、空巢老人和殘疾人,為多名老人養老送終,成為孤寡老人的“好兒子”。很多老人深情地說:“有安子這樣的好片兒警,真是我的福氣”。丟自行車的冷大媽是劉安照顧的孤寡老人之一。劉安悉心照顧冷大媽生活起居10余年,老人感動地想把房產贈送給他,被婉言謝絕了。一次,冷大媽專程到派出所給劉安送去一袋蘋果,蘋果中間放了一個紙包。劉安發現紙包里竟然放著5枚金戒指,立刻還給了老人。老人流著淚對他說:“孩子你什么都不要,我怎么報答你。”劉安暖心地說:“我就是您的兒子,這些都是我應該做的,有什么可報答的。”聽到劉安的話,老人幸福地笑了。孤寡老人李足英,2003年非典時期突發心臟病,沒人敢帶她去醫院,劉安知道后,蹬著三輪車,拉著老人走了一個多小時,趕到協和醫院,背著老人掛號、檢查、交費,各項治療完成后,回到社區已是8小時之后的事了。老人的病情控制住了,可劉安卻一頭倒在社區辦公室的地上暈了過去。
劉安是很多孤寡老人的“好兒子”,還是眾多孤困孩子的“愛心爸爸”。在從警生涯中,劉安無私地播撒著愛和溫暖,時刻惦記著社區的孤兒和困難學生。他省吃儉用,累計捐款20余萬元。18名孤困兒童和10名困難學生在他的資助下成長,其中年齡最小的孩子一直管他叫“警察爸爸”。
5歲的徐振耀是劉安幫扶的兒童。小振耀和奶奶相依為命,靠奶奶在地鐵站口擺地攤為生,一次小振耀淘氣亂跑后走失,心急如焚的奶奶求助民警幫助尋找,劉安出警找到了孩子。在得知祖孫兩人生活非常貧困后,劉安為他們送去了5000元慰問金,給他們聯系了安全便宜的出租房,還幫小振耀上了幼兒園。在劉安的幫助下,祖孫二人過上了安穩的生活。2020年,劉安到幼兒園為小振耀過生日時,孩子撲到劉安懷里,大哭著叫了一聲“劉爸爸”,這一聲真情的呼喚,令在場的人無不動容落淚。

劉安在給居民講解《平安之聲報》
陳佳是劉安資助的一名學生。十多年前,在東鐵匠營街道辦事處舉辦的一幫一活動中,劉安得知陳佳的家庭情況,主動提出對陳佳進行幫扶,這一幫就是十余年,現在陳佳已是一名大學生。
“在咱們這心里,安子就不像個警察……”安子,是大家對劉安的昵稱。在蒲黃榆第二社區,安子的身影來來回回晃了34年,晃進了每個人的記憶里。有人還記得第一次見到安子的場景:1987年2月,街口站著一個穿警服的新面孔,瘦高個兒,一口“京片子”。“來!您把這些都拿著!”他拉過一位衣衫襤褸的老人,遞過去幾張皺皺巴巴紙幣。警服的褲兜被翻了個底兒朝天,藍色的兜兒底到了外頭,被風吹得飄搖。“當時我就琢磨,這警察心眼兒真好。”有居民路過,正好看到了這一幕。
正如全國優秀人民警察梁愛華所說:“劉安像支燃燒的蠟燭,不絢麗也不炙熱,但足以給孩子們照亮前路,為老人們驅趕寒冷,為戰友們點燃心中的光。”
34年的平凡堅守,他始終把群眾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黨和人民也給予他很多榮譽和褒獎。作為一名在警營內外享有很高聲譽的先進典型,他始終保持謙遜、進取,時刻不忘肩負的責任和使命,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身體力行地感召戰友、鼓勵青年。
他常對青年民警說:“人總該為這個時代付出些什么”。在他的激勵引導下,很多青年民警成為業務骨干,走上領導崗位。魏建東現任蒲黃榆派出所副所長,論職務是劉安的領導,但每次見到劉安,一聲“師父”總是脫口而出,叫得親切自然。2000年7月,魏建東第一次來到劉安面前,成了他的徒弟。相處沒多久,魏建東就“挨訓”了。“那會兒我剛工作,年輕氣盛,太著急,有時對群眾說話的態度不好。”魏建東已經記不清當時處理什么事了,但劉安語重心長的話猶在耳邊——“和群眾打交道是一門藝術,不是說簡單粗暴,讓你跟群眾去比誰聲音更大,我們需要的是耐心、細心,想群眾的訴求,用群眾的思維來替他解決問題。”
劉安始終在用高尚的精神、樸實的行動激勵戰友、感染青年。他將自己的一腔熱忱傳遞給年輕的警察,特別是給予廣大青年民警熱情無私的幫助和鼓勵,將寶貴的工作經驗和從警感悟無私地與他們分享,引導他們樹牢為民服務意識、堅守從警初心。他是北京警察學院的兼職教官,長期堅持為學警們講授思政課。聽聞他犧牲的消息后,一位大四的學警在“正警事兒”新媒體平臺下留言寫到:一路走好。您曾經來警察學院給我們上課,告訴了大一的我們什么是“公安基層群眾工作”。如今我們馬上就畢業了,您的精神就由我們繼續發揚光大吧!我永遠記著3年前在教室看見您時心里的激動和興奮,我們都會永遠記著您。
在社區工作了5年的賈璐璐,是蒲黃榆第二社區長大的孩子。劉安從她的“警察叔叔”變成工作搭檔。她愛和劉安開玩笑,一口一個“叔”地叫著,“從沒見過這么脾氣好的人”。她留意過劉安處理問題的方法,先說理、后講情,順著對方的情緒慢慢引導、說通。“這事兒說起來容易,但實際做起來往往大費周折。”有時候,劉安為了解決一個問題,會一趟趟地跑到居民家中拜訪,賈璐璐看到他的臉上總是笑瞇瞇的,“他永遠都是把別人放在心里,不管什么事,只要你跟他說了,他真的就去辦”。
社區民警卞兆賓也是劉安的徒弟,跟著師父學本領的他還曾經歷過師父“翻臉”。剛參加工作時,卞兆賓膽子小,入戶做反詐宣傳張不開嘴。劉安鼓勵他挨家挨戶敲門。可有些住戶對他說的話不理不聽,碰了一鼻子灰的卞兆賓向師父發牢騷,劉安說:“現在你不是一個普通人,你是一個警察,你是需要保護一方百姓的。”一天深夜,卞兆賓跟隨劉安送一位患病老人就醫。居民樓沒有電梯,只能把老人背下樓。卞兆賓年輕力壯,二話沒說就俯下身子,卻被劉安攔住了:“你可能比我有勁兒,但背老人,你沒我有經驗。”看著跪下來托起老人的師父,卞兆賓突然意識到,原來警察還能這么當!
榮立個人一等功1次、二等功3次、三等功3次,榮獲個人嘉獎8次,獲評全國優秀人民警察、全國公安機關學雷鋒活動成績突出個人、全國十大正義人物、北京市先進工作者、首都精神文明建設獎,榮登中國好人榜……2021年6月被追授北京市優秀共產黨員稱號、2021年8月被追授全國公安系統一級英雄模范稱號。從警34年,劉安獲得如此眾多的榮譽和獎勵,獎章從衣服胸口掛到衣擺都掛不全。
對劉安來說,來到社區是出于偶然,但留在社區是因為選擇。曾經,他有過兩次晉升機會,但為了安心服務社區群眾,主動放棄了。劉安生活簡樸、淡泊名利,從不考慮個人物質追求。當所里第二次推薦他的時候,劉安清楚這或許是他最后的晉升機會了,可他沒有猶豫:“就做片兒警,挺好!”他太喜歡和老百姓打交道了。劉安打算好了,等退休了,還是得時常在社區里溜達,“把自己的社區踏踏實實弄好”。但是他沒等到退休,就離開了他熱愛的社區工作。
3月9日,劉安的遺體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舉行。很多社區居民自發前來,有老人自行坐地鐵來,有年輕人騎著電動車趕來,只為遠遠地望一下“親人”。有對爺孫讓人印象深刻。孩子約莫三四歲,虎頭虎腦,尚是不懂事的年紀。爺爺摩挲著他的手,指著劉安的遺像,一字一頓地說:“這是你劉安叔叔。”一老一少,就這樣站著靜默了許久。或許老人腦海里浮現的,是30多年前,劉安第一次到社區報到時做的自我介紹:“我叫劉安,平安的安。”
“我叫劉安,平安的安”,蒲黃榆第二社區的群眾再也聽不到這句溫和的自我介紹了。劉安走了,劉安的警務工作室還在,劉安的事跡還在口口相傳,劉安的精神還在激勵著首都5萬多民警牢記使命、努力拼搏,續寫新時代的忠誠和擔當,為平安北京建設奏響人民公安為人民的精彩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