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珂
(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外國語學院,廣東 廣州 510225)
人類社會的現代化發展形成了文化多元化、經濟全球化和科技一體化的時代格局,這就使得社會對人才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作為人才培養的高校,需要通過大力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增強國家軟實力建設,應對全球化帶來的機遇與挑戰。跨文化教育是當代公民教育的重要一環,不僅能解決社會人才需求的現實問題,也是人文通識教育和思辨能力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與文化之間緊密相關,在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中,大學英語課程在其中起到了橋梁和紐帶的作用。將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并重,是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提升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綜合的必然要求,也是參與國際社會溝通協作的關鍵。但就目前而言,大學英語跨文化交際教學仍存在諸多問題,這就要求高校對大學英語跨文化教育展開深入研究,從而將建立健全大學英語教學模式。
就目前而言,大多數英語教師明確跨文化交際對英語教育的重要意義,且在長期教學工作中形成了較高的跨文化敏感度。但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認知較為模糊,在培養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時更傾向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化知識與交際技能,較少涉獵到跨文化態度與敏感度的問題,且所講的內容也需要深入挖掘及體系化。從教學方法的角度來看,由于大學英語的文化教學目標與內容并未形成明確的標準體系,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評價會受教師主觀因素影響,導致教師將大多精力放在語言技能方面,將文化知識作為語言技能的附屬品。這種缺乏跨文化交際練習的問題,會導致學生的學習過程趨于被動,難以養成主動探索和積極反思的精神。
各大高校主流的英語教材,普遍存在著缺乏跨文化交際內容且內容系統性不足等問題。雖然很多教材重視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在內容上將英語文本與文化內容相結合,但也存在著偏重于英美文化、非英語國家邊緣化、中國文化失語等問題。其中,因缺少本土文化內容而導致的中國文化失語現象,造成了教材無法承擔起“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的作用,而非英語國家邊緣化的問題,也導致學生在接觸其他國家英語變體時,難以構造能夠用于解讀和寫作的意義潛勢系統的問題。與此同時,現行的很多教材注重輸入目的語文化,但大多僅涉及到了表層文化,沒有探索其深層文化,容易讓學生因文化差異而出現理解障礙問題。這就表明了當前很多大學英語教師的教學觀念存在滯后的問題,教材很難滿足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需求,需要對現有的教材內容進行刪改和補充,兼顧表層文化和深層文化教育的需求,并將中國、英美國家和其他非英語國家進行比較,才能凸顯出大學英語教育的跨文化特征。
一般而言,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主要由意識、知識和實踐能力構成,三者相輔相成,分別起到前提、基礎和關鍵的作用。
意識主要包含跨文化意識、現實關注意識和文化相對意識。其中,跨文化意識是指學生對英語和母語文化因素差異的敏感性與自覺性。現實關注意識是指學生關注和體驗文化的現實關注意識,只有在生活中有意識地進行跨文化學習與實踐,才能在實踐中不斷體會到跨文化交際的重要意義,從而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熱情。文化相對意識是指摒棄自身民族為中心,對其他民族文化的偏見態度,明確文化只有差異而沒有優劣好壞的客觀事實,這也是形成跨文化意識并進行文化交際的前提條件。
知識主要包含跨語言知識、跨社會知識和跨文化知識。這三種知識能夠用于跨越文化的壁壘,構建語言、社會和文化的雙向溝通渠道。其中,跨語言知識與跨文化知識主要指代英語和母語的語言與文化知識,學生能夠通過跨文化交際的學習,在掌握漢語和英語語言技能的同時接觸到中國和英語國家的文化,避免偏向于某一方而忽略另一方的問題,尤其是要避免中國文化失語現象,從而讓學生利用本民族的文化去理解其他民族文化。對于跨社會知識來說,社會是保證語言與文化活力的重要基礎,大學生需要在充分了解中國與英語國家社會環境的基礎上,縮短不同文化間的心理距離,從而避免受國內單一社會環境的影響。
實踐能力主要包含文化調適能力、文化感知能力、文化比較能力、非語言交際能力、專業結合能力、職業導向能力。其中,文化調適能力是指在跨文化交際中,根據環境的變化來調整自身行為的能力,會直接影響跨文化交際的成敗。一般來說,文化調適包括蜜月、沖突、恢復和適應4 個階段。文化感知能力是指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在提升自覺意識的基礎上控制原有感知方式與習慣,進而打破已有感知方式的約束,形成滿足跨文化交際實際需求,且更為有效地感知素質與技能。文化比較能力主要衡量人對于文化的態度,系統進行文化比較,能夠幫助學生了解文化間的差異,并明確其思維邏輯、價值觀等深層次的差別,真正摸索到本民族文化和英語國家文化間的精髓,從而讓教師形成明確的教育重點與目標,提高大學英語教學的有效性。非語言交際能力是指不使用語言進行的跨文化交際活動,能夠用于改變學生的交際風格,使其運用非語言行為完成跨文化交際。專業知識與技能、職業發展規劃是學生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關鍵所在,在英語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過程中,需要做到與專業內容緊密結合,使英語跨文化能力能夠服務于其專業學習與崗位發展,從而將學生培養為具有英語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可以看出,意識、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內部要素之間具有環環相扣的緊密聯系,三者對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影響并沒有強弱之分。為此,在大學英語教育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需要立足于宏觀的角度,形成各要素間的合力,不能偏向于某一維度而出現偏廢問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需要緊密結合教育和社會發展實際,調整內部要素的結構關系,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具備整體、動態意識,能夠不斷調整現有的教育結構,起到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目的。
結構模式主要通過分析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構成要素與相互關系,解決跨文化交際能力“是什么”的問題。實踐模式則著眼于原則與策略,重點分析“怎么做”的問題。從宏觀角度來看,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的基本原則,包括系統性和綜合性、動態性和持續性、生活化和現實化3 個維度,在此基礎上應構建涵蓋師資培訓、平衡語言文化、對比中西方文化、融入新聞知識、開展文化測試等內容的基本教學策略,以達成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教育目標。在這一過程中,通過對教學效果分析,能夠更新教學策略并完善教育模式,進而對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起到反作用。
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的基本原則主要包括以下3 點:其一,系統性和綜合性原則。文化在社會習俗、思想觀念、行為模式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這就體現出了文化的層次性、系統性和綜合性特點。在這一原則的指導下,大學英語教材應增加與文化相關的內容比例,確保文本內容的系統性,避免殘篇斷簡的問題。跨文化教育需要從語言的角度出發,探索語言背后的文化規律,使文化成為大學英語教育中的重要一環。教師應具備豐富的中西方文化知識,能夠講解宗教、哲學等深層次的文化內容,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跨文化交際能力教育需要貫穿于大學英語教育的始終,讓學生能夠由簡入繁地掌握千層文化知識,確保能夠在4 年學習生涯中獲取系統性、綜合性的跨文化教育。其二,動態性與持續性原則。文化本身處于動態發展的狀態下,會隨著社會發展的進程而進行動態調整,并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構成要素與內部關系產生間接影響。這一原則要求高校加強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研究,跟隨社會和文化的動態演變來探索其構成要素與內部關系,在此基礎上找出合理的教學實踐策略,以適應社會發展對文化提出的新要求。由于文化的內容極其豐富,跨文化能力的培養幾乎不存在終點。因此,應將其視作一項終身事業,持續推進跨文化能力教育改革。其三,生活化與現實化原則。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需要具備聯系生活的特征,使學生做到學以致用,發揮出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作用。就目前而言,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中與現實生活相關的題目越來越多,這種與現實生活貼近的趨勢能夠有效增強學生英語學習積極性。
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的主要策略包括以下5 點:
第一,建立教師跨文化能力的培訓體系。在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中,教師起到了引導、組織和協調的作用,是中西方文化融匯的關鍵所在。但大部分教師都認為自己是語言講解者與示范者,缺乏對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視。提升大學英語跨文化教育的能力,首先需要提升教師的跨文化素養,使其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使用科學的教學方法、開展有效的教學活動并實現最終的教學目的。從1975 年起,美國就開始在師范教育中開展多元文化教育,培養出了一批具有多元文化知識與能力的教師。我國相關研究與實踐較少,英語教師的評價標準主要體現在語言功底上,難以有效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教育能力。為此,在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中應明確規定英語教師的跨文化能力水平,并由教育部門牽頭制定跨文化能力評價體系,同時為教師提供更多中外交流機會,提升教師對中西方文化的理解。
第二,平衡語言和文化的關系。語言學習必須掌握目標語的文化規則與模式,講解國家或民族文化并非英語課程的附加部分,這是直接關乎教育目標的重要一環,也是語言學習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carry coals to Newcastle”翻譯為“多此一舉”,但其中的“Newcastle”是指英國著名的煤炭之都紐斯卡爾。如果直接翻譯,會譯為“將煤炭送往紐斯卡爾”,可見文化對英語學習的重要性。就目前而言,大學英語教育在語言內容與文化內容之間存在比例失調的問題,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中對跨文化能力培養并未進行充分細化,導致在實際教學中以語言知識為主要教育內容,過度強調詞匯、語法、聽譯等項目。因此,需要在大綱設計中增加與文化相關的項目,并豐富英語教材中有關跨文化、文化對比的內容用文化豐富并闡釋語言,在為詞匯、口語、語法等語言知識教學提供輔助作用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第三,加強中西方文化的對比。當前大學英語文化教學以英美文化為主,漢語文化相關內容較少,造成了中國文化失語現象。中西方文化的對比不僅能更深層次地展現英語文化的深層內涵,還能通過學習漢語文化來凸顯出兩種文化的異同。《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中指出,需要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使其熟悉中國文化傳統,但很多教材中仍然較少涉獵到漢語文化內容,這就要求教師主動克服大綱的不足,深入探索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具體而言,學生需要明確中國文化屬于大陸文化,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崇尚集體主義精神,其形象思維傾向于螺旋形;西方文化屬于海洋文化,更強調自由、個性,崇尚自由主義,其形象思維更傾向于直線型。兩種思維方式的差異,決定了漢語具有意合性的特征,重視歸納;英語具有形和性特征,重視演繹。與此同時,需要加深學生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認知。例如,在漢語文化中,紅色代表著喜慶和幸運,而在英語文化中則具備危險、氣憤等含義,從而有效培養學生克服跨文化障礙的能力。
第四,以英語新聞作為教學素材。與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相比較,英語教材的內容相對滯后。在互聯網環境下,具有時效性、趣味性的英語新聞,不僅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還有助于新舊知識間建立聯系,能夠有效彌補英語教材內容滯后的不足。尤其是當代大學生對于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較強,且普遍關注國際新聞,利用英語教材能夠為學生聯系理論與實際奠定良好渠道。針對英語新聞獨特的語言與文體形式,教師應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選取恰當的新聞材料作為跨文化能力鍛煉的工具。例如,采取音頻與視頻結合的方式講解英語新聞,讓學生根據新聞內容發表見解,并引導學生借助英語新聞接觸現實生活與社會,拉近英語學習與英語交際的距離。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有效彌補英語教材內容的滯后性,還能使原本枯燥的學習內容變得生動有趣,進而實現英語教學從考試型向應用型的轉變。
第五,構建文化測試與評價體系。文化測試能夠有效提升教師和學生對英語跨文化能力的重視程度,是用于評估英語教學過程與結果的重要一環。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本身的復雜性和主觀性又會對文化測試帶來阻礙。因此,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對于文化測試的研究與應用往往最為薄弱。國內外學者對文化測試的內容與方法展開了深入研究,其中,張紅玲將文化測試劃分為文化知識、情感態度和交際技能3 個維度,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測試方法。文化知識維度主要采取填空、選擇等客觀題型,客觀測試學生的英語文化知識水平;情感態度維度相對復雜,可以采取社會距離等級法、語義級差法等進行評價;交際技能可以采取筆試與口試相結合的方式來評價學生的真實表現,從而通過測試與評價掌握學生文化學習的階段性特征,并根據結果調整教學方式與教學進度,提升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水平。
在跨文化交際能力教育視角下,大學英語課程需要樹立系統性和綜合性原則、動態性和持續性原則、生活化與現實化原則,建立教師跨文化能力培訓體系,平衡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關系,開展中西方文化對比教育,將應用新聞作為文化教學素材,并構建文化測試與評價體系,從而增強大學英語跨文化交際能力教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