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素敏
近年來,隨著“法不能向不法讓步”法治理念深入人心及司法機關對正當防衛的積極認定,我國反家暴刑事處理問題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在司法實踐中,有的反家暴殺人案件的行為人被認定為故意殺人犯罪,且量刑偏重。對此,筆者認為,鑒于司法實踐中存在對該類刑事案件特殊性認識不足的問題,根據刑法謙抑性要求,同時也是對司法公平正義精神的追求,筆者擬以反家暴故意殺人案件為樣本進行實證分析,尋找司法實踐反家暴案件輕緩化處理的最優路徑。
反家暴案件的司法現狀。據筆者調研,近年來,反家暴的故意殺人案件導致的反家暴糾紛“民轉刑”現象突出。面對遭受家暴卻得不到及時、有效救濟的情況,大多數受暴人明知會受到刑罰處罰卻依然選擇“以暴制暴”的自力救濟,這使得反家暴案件處理輕緩化具有急迫性。但是,反家暴案件輕緩化處理卻呈現困境:第一,正當防衛因素認定嚴苛。在相關樣本案件中,有的被告人在家暴過程中直接反抗而將施暴人殺死,涉及正當防衛、防衛過當與故意殺人的區分。對此,辯護人在提出辯護意見時對正當防衛的態度積極,多數均提出構成正當防衛或者防衛過當的辯護。反家暴行為具有防衛性質是辯護人為被告人爭取無罪或輕緩刑罰的重要突破口,卻可能得不到支持。第二,被害人過錯考量隨意。反家暴案件中,被害人過錯是量刑時無法回避的考量因素。是否考量和適用該酌定從輕情節對被告人量刑具有重要影響。但筆者調研發現,有司法人員在量刑時未根據家庭暴力情況對被害人過錯程度進行區分,只是籠統認定被害人具有過錯,這意味對被害人過錯的隨意考量,不但導致該類案件同案不同刑,也令因被害人存在過錯獲得從輕處罰變得不確定。第三,“報應主義”觀念的束縛。長久以來,我國民眾始終堅持樸素的“殺人者死、傷人者刑”的等量報復觀念,時至今日,這種影響也未完全消解。基于反家暴行為導致的客觀結果的嚴重性,輕緩化處理與傳統觀念相悖,加之法律和司法實踐對該類案件的特殊性缺乏充分認識,導致對該類案件進行輕緩化處理長期不被支持和重視。
反家暴案件刑罰輕緩化處理的完善建議。筆者認為,如何貫徹反家暴案件刑罰輕緩化的理念,司法人員應當更具勇氣和智慧。
完善相關制度及措施。一是建立強制性專家證人制度。當被告人系長期遭受嚴重家暴的受害人時,必須由具有家暴專業知識的專家證人出庭作證,就家暴專業知識進行解釋,以便法庭對其行為動機、人身危險性、行為的社會危害性以及被害人過錯準確判斷。當事人未申請的,人民法院應當依職權邀請。二是發布指導性案例。選取能夠體現反家暴案件刑罰輕緩化處理,且社會影響力大、裁判合法合理合情、社會民眾普遍認同的典型案例,編寫成指導性案例,為該類案件的裁判提供參照標準,同時注重以案釋法,通過推動公開庭審,協同婦聯等部門共同開展反家暴普法宣傳,以“看得見”“聽得到”的普法形式,促進群眾學法知法懂法,提升群眾法治意識,共同做好反家暴工作。反家暴案件的處理,尤其應注意聽取被害人的意見,畢竟當事人雙方以后可能還要生活在一起。同時,人民法院可通過公開聽證,聽取各方意見,保證案件妥善處理。當然,源頭治理也很關鍵。反家暴犯罪一般因存在虐待時間較長,有的甚至公開使用暴力,加之矛盾糾紛問題遲遲未解決而發生。對此,可通過人民調解、行政(治安)介入、單位介入等,加強矛盾排查、發現、調處工作,及時提供情感疏導和法律援助,注重從源頭預防和減少家庭暴力,進而避免這類惡性刑事案件發生。
落實寬嚴相濟刑事政策,準確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根據反家暴行為不同情形,對是否成立正當防衛進行判斷,成立的,作出無罪判決,不成立的,進一步判斷是防衛過當抑或是僅具有防衛因素的故意犯罪。目前,應將司法裁判重點轉向量刑輕緩化,分別合理考量防衛過當和故意犯罪的量刑因素,積極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確定適當的量刑。一方面,家庭暴力嵌合被害人過錯情節適用的量化。首先,當反家暴行為構成犯罪時,實現輕緩化主要是從量刑情節入手,尤其是特殊的家暴案件。曾有觀點認為,應當將“遭受家庭暴力”規定為法定減輕刑罰的情節,但筆者認為,為避免重復評價,將家庭暴力與被害人過錯相嵌合更為適宜,且具可操作性。需強調的是,被害人過錯對反家暴犯罪量刑有重要影響,雖然不是法定從輕情節,但無特殊情況下應當酌情適用。其次,根據家庭暴力方式、頻次、損害結果等,將家庭暴力分為一般暴力、較重暴力和嚴重暴力三個等級,對應被害人過錯分為一般過錯、較大過錯和重大過錯。最后,根據被害人過錯的三個層級,比照“兩高”《關于常見犯罪的量刑指導意見(試行)》中對自首、立功、認罪等酌定情節適用及調節比例的規定,確定各層級對基準刑的調節比例。另一方面,落實寬嚴相濟刑事政策,依法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對實施家庭暴力,虐待導致他人死亡的,依法從嚴打擊。對長期遭受家庭暴力,無法忍受家暴反抗而實施傷害、殺害施暴者的,依法從寬處理。反家暴犯罪的犯罪對象具有唯一性,其犯罪的社會危害性和被告人人身危險性較小,通常被告人認罪態度好且能獲得被害人或被害人家屬的諒解,符合適用認罪認罰從寬的條件。但目前,反家暴案件處理尚處于初期階段,認罪認罰情節以及從寬量刑幅度尚未明確,相關制度設計仍需完善。建議將反家暴案件中的認罪認罰設置為獨立的法定從寬情節,被告人認罪認罰的,給予相應的量刑優惠。
(摘自2021年12月15日《檢察日報》。作者單位: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