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先法 王書波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上指出:“緬懷孫中山先生等革命先驅的歷史功勛,就是要學習和弘揚他們為振興中華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激勵和團結海內外全體中華兒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共同奮斗。”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充分肯定了孫中山等辛亥革命先驅舉起的振興中華旗幟,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提出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辛亥革命的發生,有著深刻的社會歷史背景,是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矛盾激化和中國人民頑強斗爭的必然結果。”辛亥革命的背景就是中國遭受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的劫難。在西方列強的恣意妄為和中國封建統治者的孱弱無能共同作用下,具有5000多年輝煌歷史的文明古國在1840年后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840年前的中國曾有巨大的國家財富,造就了清朝中期的最后輝煌。但是,相對于歐美國家,中國繁榮的農業社會為資本主義工商業提供的動力似乎不足,尤其是沒有發生從小生產到機器大生產的工業革命。在中國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和統治者腐朽思想禁錮下,資本主義萌芽不僅發展得極度緩慢極度微弱,而且在閉關鎖國中失去了與西方資本主義互相借鑒的機會和并駕齊驅的能力。與此同時,中國的封建政權在小生產方式基礎上沒有生成有效抵御西方入侵的軍事能力,不能為中國資本主義提供安全的發展環境。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條件下產生的中國資本主義,包括買辦資本和民族資本,都與外國資本具有不同程度的聯系。西方資本雖然給中國人民的對外交往和思想變革提供了一定的歷史機遇,但是,西方列強的本意不是在中國傳遞福音,不是利用其領先封建社會的生產關系、思想文化、政治關系、軍事裝備、科學技術、物質生產力和交往手段推動中國社會變革,而是以之作為奴役和掠奪中國人民的有效工具。其所謂的推動歷史的進步作用,只是作為歷史的“不自覺的工具”。這就決定了與外國資本聯系密切的買辦資本具有濃厚的封建性和反動性,聯系較弱的民族資本具有革命和妥協的兩面性。
中國社會的生產力總體上處于小生產的水平,面臨著反對封建主義的重任,但西方列強的入侵又使中國遭受來自西方機器大生產的挑戰,不得不面臨反對資本主義殖民掠奪的新課題。這樣,封建經濟關系和封建專制主義、殖民經濟關系和殖民奴役思想,成為奴役中國人民的雙重枷鎖。中國人民救亡圖存的民族民主革命,就是在這種內外交困的特殊環境中展開的。這是不能選擇的客觀存在,也是中國發展不可回避的前提,這種狀態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歷史必然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孫中山先生是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孫中山提出了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政治綱領,率先發出了“振興中華”的吶喊。孫中山和辛亥革命先驅的革命實踐,一方面體現了物質決定意識、環境改造人的客觀必然性,另一方面體現了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和人改造自然的能動作用。振興中華繼承了中國傳統的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和革命精神,反映了當時先進中國人把握歷史命運的歷史主動和改造中國社會的能動力量,是近代中國社會運動的精神動力。

辛亥革命從西方資產階級武器庫中拿來的民主主義武器,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封建主義的束縛,但是這種消解是有限的。“辛亥革命沒有改變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和中國人民的悲慘境遇,沒有完成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
以西方民主主義作為振興中華的武器,這既是孫中山的振興中華思想的進步之處,也是其局限所在。西方民主主義與西方殖民掠奪是并行不悖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不是戰勝殖民掠奪的有效手段,更不是反對資本主義的有力武器。所以,以西方民主主義作為振興中華的一劑解藥,顯然不能收到藥到病除的效果,不可避免地會有先生打學生的困惑。
習近平總書記將辛亥革命的局限歸結為“由于歷史進程和社會條件的制約,由于沒有找到解決中國前途命運問題的正確道路和領導力量”,這是一語中的的。舊民主主義作為解決中國問題的一種政治方案和文化選擇,是社會運動的產物,也是1840年以來中國人在中國問題上的初步結論。雖然在辛亥革命所處的歷史時空中,馬克思主義和無產階級運動已經在西方蓬勃發展起來,并有一些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學術知識和理論片段開始傳入中國,但是,在十月革命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影響力還十分薄弱,尤其是中國無產階級還沒有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這就決定了在辛亥革命的話語體系和實踐形態中只能是資產階級的、資本主義的振興中華。
孫中山本人也接觸過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對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并不是完全排斥的,對中國共產黨也是信任和肯定的。孫中山對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的貧富分化的弊端也是十分了解的,提出了把民主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畢其功于一役的民生主義方案,但這是不可能實現的一種空想。直到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孫中山采取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政策,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才使振興中華的理念發生重大轉變。孫中山的這種轉變,也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在社會條件已經具備的情況下發生的。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人是孫中山先生革命事業最堅定的支持者、最忠誠的合作者、最忠實的繼承者。”中國共產黨從成立起就確立了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接過了振興中華的旗幟,成為孫中山革命事業的最堅定的支持者。中國共產黨“同孫中山先生領導的中國國民黨攜手合作,幫助國民黨完成改組,建立最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掀起轟轟烈烈的大革命”,成為最忠誠的合作者。中國共產黨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一切奮斗、一切犧牲、一切創造的主題,不斷實現和發展了孫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驅的偉大抱負,是最忠實的繼承者。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偉大勝利,完成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創造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
相對于孫中山借助于民主主義發出振興中華的吶喊,中國共產黨運用馬克思主義點亮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燈塔。這種重大轉變也是社會條件發生重大變動的結果。十月革命標志著世界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由世界資產階級革命的時代進入了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這就使中國的民主主義革命也從世界資產階級革命戰線中脫離出來,成為世界無產階級革命戰線的一部分。五四運動標志著中國人民全面覺醒,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獲得廣泛傳播,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馬克思曾經指出:“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振興中華不僅有了科學的理論,照亮了前行的道路,而且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振興中華與廣大人民群眾相結合,獲得了強大的力量之源,真正匯聚成為全民族共同的意志、行動和事業。
在中國共產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歷程中,振興中華實現了由舊民主主義到新民主主義的轉變,并經新民主主義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實踐證明,在舊民主主義革命框架中,根本不可能實現振興中華的目標。新民主主義不僅使振興中華完成了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而且使社會主義成為振興中華的前途。正確道路與領導力量是兩大關鍵要素。中國共產黨領導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符合中國實際、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時代發展要求。二者都是中國人民改造社會的物質力量,也是中國人民改造社會的精神力量,是中國人民在立足中國實際、順應歷史潮流基礎上掌握歷史主動的偉大創造,是歷史必然性和主體能動性的有機統一。
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共產黨是具有“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的先進政黨,擔負著以馬克思主義教育和帶領人民,以民族精神動員和團結人民,把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轉化為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和革命行動的歷史任務。中國共產黨不僅是馬克思主義的忠實繼承者,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不僅具有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還具有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和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能力,能夠把自我革命和社會革命有機統一起來,永葆先進性,走好新時代的趕考路,始終成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最可靠的主心骨。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唯一正確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指向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科學社會主義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產物,是中國人民探索的一條走向現代化的新路,具有深遠的世界意義和理論價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既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堅定志不改、道不變的決心,始終保持戰略清醒,牢牢地把中國發展進步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也要增強憂患意識,發揚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精神,牢記“兩個務必”精神,堅決防范和戰勝任何有可能阻礙中華民族復興進程的重大風險挑戰。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的偉大創造,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文化選擇和把握歷史規律的歷史主動,具有科學性、人民性、先進性和革命性,但最終要通過改造世界的活動,通過物質生產力的發展,才能達到我們的目的。
實現中華民族復興,是海內外全體中華兒女共同參加的全民族的共同事業。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海內外全體中華兒女結成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中國人民經過革命、建設和改革,結成了由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擁護祖國統一和致力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愛國者組成的,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同胞、澳門特別行政區同胞、臺灣同胞和海外僑胞在內的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實踐證明,統一戰線始終是中國共產黨凝聚人心、匯聚力量的重要法寶,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重要法寶。
實現全體中華兒女的大團結,必須堅持愛國主義。愛國主義是以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為集中表現的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與榮譽感,是基于一定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而生成的為祖國利益而犧牲個人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奮斗精神。愛國主義包含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對天下興亡的關切。在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愛國主義作為一種精神力量,是一種穩定持久深遠的力量,是人類改造世界的重要精神支柱,也是維系民族生存、發展、團結、進步的精神紐帶。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前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深厚的精神動力和強有力的思想保證。
實現全體中華兒女的大團結,必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堅持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堅決維護祖國統一,是愛國主義的重要內容。中華民族共同體是建立在共同歷史條件、共同物質基礎之上的具有共同價值追求、共同身份認同、共有精神家園的命運共同體。維護中華民族共同體,在全體中華兒女中構建協調一致的共同意志,有利于形成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磅礴力量。“臺獨”分裂是祖國統一的最大障礙,是民族復興的嚴重隱患,必須堅決反對。兩岸同胞都要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共同創造祖國完全統一、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榮偉業。
愛國主義與堅持國際主義、熱愛社會主義、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密切相連。愛國就要熱愛社會主義中國。社會主義和愛國主義是統一戰線兩面旗幟,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精神力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海內外中華兒女處于不同的社會制度之中,不影響團結起來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共同奮斗。“一國兩制”下的資本主義不是反對社會主義的對立面,也不應該成為反對力量,而應當成為為社會主義發展提供幫助作用的建設性力量,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建設性力量。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人類解放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各國人民的解放事業是相通的。中國古人就具有協和萬邦的天下觀念,具有與不同文明互相借鑒的智慧。在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倡導全人類共同價值,與愛國主義是一致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是“美國優先”式的零和博弈,而是“不僅希望自己發展得好,也希望各國人民都能擁有幸福安寧的生活”。這是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重要體現,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范例。當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每年對世界經濟發展的貢獻率超過30%。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在全球治理中堅定維護本國利益的同時,始終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
(本文作者 中共河北省委黨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