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元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歷史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回望過往的奮斗路,眺望前方的奮進路,我們必須把黨的歷史學習好、總結好,把黨的成功經驗傳承好、發揚好。”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全面認識和正確理解黨團結帶領人民取得的重大成就,深刻把握和大力發揚黨的成功經驗,就是要從中不斷堅定黨的歷史自信,自覺堅守理想信念,為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注入新的不竭動力。
自信是一種態度,一種境界,一種自我認知和定位。一個政黨特別是執政黨,只有對自己的歷史具有足夠的自信,才能對走好未來的道路有意志、有力量、有希望,也有智慧。對于我們這樣擁有9500多萬黨員、在全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執政70多年并將長期執政的世界第一大執政黨來說,重要的是將自己的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轉化為歷史自信,從中汲取理論滋養和精神支柱,自覺地樹立正確的黨史觀,自覺地鍛煉和提高理論辨析能力,對于我們看清楚過去為什么能夠成功,弄明白未來怎樣才能繼續成功,都具有獨特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進一步堅定黨的歷史自信,絕不是盲目沉醉于對歷史細節的考證,更不是簡單滿足于對歷史表象的感覺,而是有著豐富的核心意蘊和精神實質。具體來說,既是對奮斗成就的自信,也是對奮斗精神的自信。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人在成就偉業的進程中,淬煉了一顆顆精神之“鉆”,繪出了撼人心魄的精神譜系,其共同之源就是偉大建黨精神。從成就和精神兩個維度上增強黨的歷史自信,獲得一種思想層面的歸屬、實踐層面的動力,成為真理與謬誤的分野,歷史與現實的銜接,現實與未來的支撐。既是對理想信念的自覺堅定,也是對初心使命的執著堅守。堅定黨的歷史自信,歸根結底就是堅定對共產主義最高理想的信仰,堅定對社會主義奮斗目標的信念,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信心。同時,始終保持對黨和人民的赤子之心,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既集中體現在“四個自信”上,又積極展示在具體行動上。“四個自信”在本質上都體現了黨的歷史自信。這種自信的價值認知,不是片面地停留于歷史的層面,而是以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為首要前提的。通過對黨史中深層問題理性思考中展現出的堅守執著、歷史清醒、科學態度和胸襟視野,把黨的歷史自信落實到具體行動上,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
堅定黨的歷史自信并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一個繁雜的系統工程,涉及歷史、價值、理論、制度等多個層面,需要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學習、勤奮實踐、自我修養才能達到。
一是在深化黨史學習中感悟歷史自信。要通過創新方法、創新載體、創新手段,多舉措持續黨史學習教育,從黨的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中把中國共產黨人深厚的歷史意識、歷史擔當和歷史使命呈現出來,讓廣大黨員干部能夠感受到黨的歷史自信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間存在著深刻而重要的關系。尤其要深刻認識到,黨在浴血奮斗中成長,在艱苦磨難中歷練,在改革開放中蛻變,在攻堅克難中壯大,力量源泉和精神血脈是什么,使正確地認識與對待黨的歷史,成為我們這個民族、這個國家和我們黨立足并發展的思想根基。
二是在加強理論武裝中厚植歷史自信。堅定黨的歷史自信就要不斷加強政治理論學習,深入思考、聯系實際,在政治理論的學習中學出對理想和信念的堅定。要深刻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穿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學習理解其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的創新發展,系統掌握其精髓要義、核心內容、科學體系、實踐要求,深入領悟其時代意義、歷史地位、理論價值、卓越貢獻。弘揚理論聯系實際的馬克思主義學風,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自覺遵守黨的政治紀律,時刻保持清醒的政治頭腦,切實做到政治信仰不變、政治立場不移、政治方向不偏。
三是在新的偉大斗爭中砥礪歷史自信。當前,我們正在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面臨的挑戰、考驗、危險可謂極其尖銳復雜。斗爭這根弦稍微麻痹松懈一下,就有可能釀成大問題。因此,在新的偉大斗爭中,我們必須以堅定的黨的歷史自信,努力培養和鍛煉草搖葉響知鹿過、松風一起知虎來、一葉易色而知天下秋的見微知著能力,清醒認識斗爭的長期性復雜性尖銳性,清醒認識一些錯誤思潮和觀點的本質及其政治危害,進一步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憂患意識,打好主動仗,掌握主動權。
四是在勇于擔當作為中踐行歷史自信。“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襟度。”堅定黨的歷史自信,重要的是牢記我們黨肩負的使命,勇于擔當負責,積極主動作為,保持斗爭精神,敢于直面風險挑戰,以堅忍不拔的意志和無私無畏的勇氣戰勝前進道路上的一切艱難險阻。勇于作為還需善于擔當作為。面對許多沒有現成答案的課題、沒有先例的實踐、沒有既往經驗的工作,要在實踐歷練中增長經驗智慧,摸清規律、看到本質,學會“彈鋼琴”的硬功夫,以實際行動彰顯共產黨人的歷史責任感和擔當的品質。
(本文作者 南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兼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