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華凌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一次次將目光投向我們的母親河——黃河,沿黃九省區都留下了他的考察足跡。2021年10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省東營市考察黃河入海口。萬里黃河浩浩蕩蕩,在此東流入海。站在碼頭平臺,總書記駐足遠眺,新華社記者定格了這樣一個瞬間——最動情:面向黃河的“凝思”。
黃河綿延5000多公里,流域面積約75萬平方公里,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和經濟地帶。“黃河寧,天下平”,道盡了黃河安瀾與國家民族命運息息相關。此次在山東東營,習近平總書記實地察看黃河河道水情和黃河三角洲濕地生態環境,了解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情況。立足于全流域和生態系統的整體性,總書記為整體謀劃治水打造了一把“鑰匙”,為黃河治理保護開出了一單“良方”。
面向黃河的“凝思”,是對上游如何提高水源涵養能力的“高瞻遠矚”。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上游產水區重在維護天然生態系統完整性,一體化保護高原高寒地區獨有生態系統,有序實行休養生息制度。”這就要求我們,對于黃河的治理,關鍵在于加強上游水源涵養能力建設,通過自然恢復和實施重大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加快遏制生態退化趨勢,恢復重要生態系統,強化水源涵養功能。要保護和充分發揮上游三江源地區“中華水塔”的作用,整體施策、多措并舉,全面保護三江源地區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要素,實現生態良性循環發展。強化禁牧封育等措施,加大對河湖保護力度,系統梳理高原濕地分布狀況,完善野生動植物保護和監測網絡,嚴格保護濕地和自然保護區,開展草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綜合評價,實施重點支流河源區生態修復工程,打造全球高海拔地帶重要的濕地生態系統和生物棲息地。加強重點區域荒漠化治理,正確處理生產生活和生態環境的關系。

面向黃河的“凝思”,是對中游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的“運籌帷幄”。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抓好上中游水土流失治理和荒漠化防治,推進流域綜合治理。”黃河中游治理的重點是突出抓好黃土高原水土保持,全面保護天然林,持續鞏固退耕還林還草、退牧還草成果,加大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力度,改善中游地區生態面貌。大力實施林草保護,遵循黃土高原地區植被地帶分布規律,合理采取生態保護和修復措施。保護森林植被、草原植被,多種措施推進植被建設。發展經濟林和林下經濟,提高生態效益和農民收益。加強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積極推進生態廊道建設。增強水土保持能力,以減少入河入庫泥沙為重點,積極推進黃土高原塬面保護、小流域綜合治理、淤地壩建設、坡耕地綜合整治等水土保持重點工程。開展旱作梯田建設,發展高效旱作農業,以改變傳統農牧業生產方式、提升農業基礎設施、普及蓄水保水技術等為重點,統籌水土保持與高效旱作農業發展。
面向黃河的“凝思”,是對下游保護濕地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的“胸有成竹”。習近平總書記要求,“要加強下游河道和灘區環境綜合治理,提高河口三角洲生物多樣性。”對黃河下游治理的工作重點是建設黃河下游綠色生態走廊,加大黃河三角洲濕地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力度,促進黃河下游河道生態功能提升和入海口生態環境改善,開展灘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促進生態保護與人口經濟協調發展。保護修復黃河三角洲濕地,建設黃河口國家公園。保障河口濕地生態流量,加強沿海防潮體系建設,加強鹽沼、灘涂和河口淺海濕地生物物種資源保護,減少油田開采、圍墾養殖、港口航運等經濟活動對濕地生態系統的影響。加強黃河干流水量統一調度和兩岸生態防護林建設,發揮水土保持、防風固沙、寬河固堤等功能。統籌生態保護、自然景觀和城市風貌建設,塑造以綠色為本底的沿黃城市風貌,建設人河城和諧統一的沿黃生態廊道。推進灘區生態綜合整治,實施好灘區居民遷建工程,加強灘區水源和優質土地保護修復,筑牢下游灘區生態屏障。
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重大國家戰略,具有深遠歷史意義和重大戰略意義。習近平總書記為母親河謀劃的是一條既要保護也要高質量發展的雙贏之道,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之道,是功在千秋的利國利民之道。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一定能“把黃河的事情辦好”,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