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瑞軍
【山西汾西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山西 介休 032000】
我國煤炭行業開始實施兼并重組的政策以來,上萬座小煤礦被兼并重組。由于前期小煤窯開采缺乏資金及技術支持,不同程度的存在開采技術落后、勘探資料缺乏、管理混亂等問題,對完整的煤層形成了破壞,給整合后的大型煤礦采掘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困難,特別是增加了安全生產的風險系數。汾西礦業集團柳灣煤礦周邊曾有多個小煤窯進行過采掘行為,造成了大量縱橫交錯的采空區及老空巷道,存在老空水威脅,且無序采掘行為對煤層及頂板形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對整合后煤礦的采掘工作帶來很大困擾[1-3]。本文以汾西礦業集團柳灣煤礦61115工作面材料巷為工程背景,對該工作范圍內的采空區及老空巷道進行探測,在相關研究工作的基礎上,設計小煤窯破壞區影響范圍內的巷道圍巖補強支護方案,并進行現場工業性試驗。
柳灣煤礦是汾西礦業集團的主力生產礦井之一,井田屬于霍西煤田的北端部分,井田面積75.333 km2,現開采太原組10#、11#煤層。礦井設計能力30萬噸/年,后經過三次大技改,現核定生產能力300萬噸,公告產能為276萬噸。柳灣煤礦61115工作面主采11#煤層,煤層厚度平均5 m,煤層傾角平均5°,采煤工作面為單一走向長壁后退式放頂煤采煤法,掘進工作面全部為綜合機械化掘進。61115工作面材料巷,設計為回采時的進風、行人及材料運輸巷,巷道埋深約90 m,屬于淺埋煤層,巷道沿煤層底板施工。巷道煤質松軟、硬度小,普氏系數為1,夾層較多,巷道頂板為煤層,直接頂為平均厚度2.7 m的黑色泥巖,老頂為K2灰巖,平均厚度為5.34 m,節理裂隙發育,為富含水層,巷道底板為鉛質泥巖,遇水發生軟化、膨脹。
工作面西南分布有曾采9#、10#、11#煤的胡家凹村南和賀家莊村北、賀家莊村南小煤窯,工作面東北分布有曾采9#煤的井溝礦小煤窯,且可能采動過10#、11#煤。大多數小煤窯都屬于短期開采行為,基本上沒有合理的規劃,開采圖紙及地質資料等缺失,礦井實際掌握的數據都極不準確,在后期開采時很難合理使用。
由于61115工作面處于小煤窯采掘破壞區,原始煤層及圍巖結構遭受破壞,給工作面及巷道支護帶來諸多困擾,分析61115工作面材料巷的支護難點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小煤窯無序開采造成了大量縱橫交錯的老采空區老巷道,采空區內部會聚集很多地下水,有可能還聚集了大量瓦斯,沒有相關水文地質資料,回采過程中直接或間接揭露采空區積水,易造成礦井突水災害,給整合后的大型煤礦布置工作面和回采帶來很大困難。
(2)小煤窯開采技術相對落后,大多采用短壁式和房柱式等效率低下的開采方式,再加上開采后對采空區的不處理,導致很多小煤窯采空區存在頂板不易垮落的問題,如果不提前做好勘探工作,對于礦井的安全生產威脅較大[4-5]。
(3)由于小煤窯的無序開采,圍巖的原始平衡狀態被破壞,圍巖長期暴露,裂隙發育,且巷道頂板及兩幫均為強度較低的煤體,煤質松軟、硬度小,夾層較多,煤層上為黑色泥巖,巷道底板為鉛質泥巖,遇水發生軟化、膨脹,整體圍巖強度較低,再次受到采掘應力擾動及支承壓力影響后,破壞區在復雜應力環境下進一步發育,圍巖難易形成穩定的承載結構。
(4)支護方式不合理。在不受小煤窯采空區影響區域,現有支護方案支護效果較好,能夠有效的控制巷道圍巖的變形;但在小煤窯破壞區,巷道圍巖破碎度高,自穩能力差,巷道易發生頂板下沉、片幫、底鼓,原有支護方案不能適應巷道圍巖條件,支護效果極差。
針對此次補強支護,礦方高度重視,基于現場調研、理論分析、數值模擬等研究方法,對巷道補強方案進行合理化設計。
61115工作面材料巷規格為4 700×2 800 mm,原支護方案為普通錨桿索聯合支護,頂板為20#左旋無縱筋螺紋鋼筋錨桿,長2 200 m,間排距850×1 000 mm,每排6根錨桿,W鋼帶寬度設計為280 mm,長度設計為4.45 m,采用直徑為?120 mm托板;錨索為單股鋼絞線,直徑17.8 mm,長3 500 mm,間排距1 200×2 000 mm,托板設計規格為300×300×16 mm。巷道幫部使用同規格錨桿,間排距1 000×1 000 mm,同時,由于煤體松軟,煤柱支護強度差,為加強煤柱側支護,巷道右幫每2 m布置一根錨索,規格為?17.8×3 500 mm鋼絞線,配以600 mm長的12#槽鋼及配套錨具。具體支護方案如圖1所示。

圖1 巷道原支護方案示意圖
常規情況下,現有支護方案支護效果較好,能夠有效的控制巷道圍巖的變形。但在小煤窯采空區及老巷影響區域,由于原采掘活動影響及本次采掘工作的反復擾動,在小窯的存在及采動影響下,巷道圍巖支護變得極為困難,主要表現為兩幫鼓幫嚴重、巷道底鼓、頂板離層下沉,嚴重區域頂板下沉達0.6 m,底鼓超過1 m,兩幫移近量超過1.5 m,且發生過數次嚴重的冒頂事故,處理難度較大,工作面一側的巷道變形尤為明顯,同時,頂板離層較為明顯,說明頂板錨索支護強度不足,應針對性補強。
針對小煤窯與材料巷的具體關系及參數,當采空區位于巷道上方時,使用FLAC3D軟件對巷道圍巖變形規律及塑性破壞區進行模擬,并針對性設計補強措施。當巷道上方兩側均有小煤窯采空區時,根據數值模擬結果(如圖2所示),巷道圍巖破壞范圍大,受采動影響后破壞范圍增長顯著。錨桿支護密度未做改變,只對失效錨桿進行補打即可;設計頂板補打4根?17.8×8 000 mm加長錨索,保證錨索錨固點深入到穩定巖層中,巷道兩幫共補強三根?17.8×3 500 mm錨索,左幫補打2根,右幫補打1根,加密錨索支護。采用樹脂加長錨固,錨固劑采用兩支,型號分別為MSCK2355及MSK2355。具體參數如圖3所示。

圖2 小煤窯在巷道上方時塑性破壞區示意圖

圖3 巷道補強支護方案示意圖
按照所設計的方案進行巷道修復及補強支護施工,并著重加強了巷道表面位移觀測及支護效果觀測。修復后的觀測周期共45 d,在巷道內布置6個測點,分別位于C18北30 m處,C18處、C18南30 m處、C18南60 m處、C18南90 m處、C16南10 m處,編號為1-6號,進行巷道表面位移實時監測,實際測點分布示意圖如下:

圖4 巷道表面位移觀測點分布示意圖
在整個觀測期內(60 d),6個測點中測點3和測點4的累積變形量較大,頂底板移近量最大為165 mm,兩幫移近量最大為180 mm,其他測點頂底板移近量和兩幫移近量最大值不超過140 mm,巷道離層控制效果良好,圍巖整體保持穩定,未發生新的冒頂事故,安全生產得到了保障。
巷道支護方案設計有一套相對成熟的原則和方案,但針對特定的工程背景,還需要針對其地質生產條件設計合理的支護方案,特殊條件下必須適當增加支護密度來提高支護強度效果。本文即針對特殊的巷道支護條件,采用現場調研、理論分析、數值模擬等研究手段對巷道支護的關鍵技術進行研究,在分析原有支護方案缺陷的基礎上,針對性設計補強支護方案,較好的契合了61115工作面材料巷的支護需求,在一定的支護成本的投入后,成功實施了巷道修復并保障了后期使用,實現了預期的安全及技術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