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占新馬亞杰
(1晉能控股煤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山西 大同 037003;2山西大學電力與建筑學院 山西 太原 030006)
我國是個采煤大國,隨著年產千萬噸大型煤礦的不斷涌現,煤礦綜采工作面的快速搬家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同時存在不少的問題,諸如:撤退三角區頂板問題、上隅角CO超限、后溜子缺氧等問題,目前我國的煤礦綜采工作面的快速搬家還不夠完善,因此在這方面還需進行深入的研究探討[1-3],尤其是特厚煤層綜放工作面的快速撤退,為此特提出此項研究課題。
8108工作面135.5 m,順槽長1 456 m,可采長度1 263 m。煤層平均厚度9.85 m,機采3.2 m,放煤6.65 m,采用走向長壁后退式低位放頂煤綜采方法。位于301盤區南部,工作面平均標高957 m,煤層傾角大約為2°~6°,瓦斯絕對涌出量:0.96 m3/min,相對涌出量:0.51 m3/t;二氧化碳絕對涌出量:10.23 m3/min,相對涌出量:5.4 m3/t,煤層自燃傾向性等級為II級,自燃傾向性為自燃;煤層有煤塵爆炸性,爆炸指數為36.79%~38.53%,煤層自燃發火期為82天;地溫<26℃,屬地溫正常區;無沖擊地壓,地質構造簡單。上覆為C3#層8106工作面的采空區,層間距3 m~6 m,對應地面無建筑物。直接頂巖性特征:以砂泥巖為主,灰褐色何灰黑色居多,含有少量煤和泥巖,厚4.39 m。老頂巖性特征:灰白色砂礫巖為主,成分復雜,其中含有部分泥巖,砂巖,頁巖,厚6.26 m。直接底巖性特征:深灰色塊狀泥巖、有少量植物化石。8108工作面運輸系統圖詳見圖1。

圖1 8108工作面運輸系統圖
8108工作面采至2020年6月8日(采位為1 225 m),出現了CO超限情況,大致情況為:工作面從尾到頭一直下降,尾架位置CO濃度為120 ppm,至到第36#架CO濃度下降為24 ppm。分析原因為:8108工作面實際開采為:自2019年3月開采至2020年6月結束,月平均推進度79 m,推進速度慢;同時該區域屬于C3#與5#層分岔合并區,根據及礦山壓力相關理論,8105面出現超前支撐壓力及周期來壓時礦壓顯現現象[1],超前支護長度由原來的50 m變為100 m,周期來壓步距由30 m變為40 m,兩種因素互相作用,導致8108面收尾撤退時CO超限、工作面頂板破碎、超前壓力大等困難較大,屬于特殊條件下的收尾撤退。《8108工作面開采進度圖》詳見圖2。

圖2 8108工作面開采進度圖
3“+”工藝:即是3個加強工藝,分別是:1個“+”:即加強設計工藝:1個“+”:即加強現場工藝;1個“+”:即加強組織工藝。
2.2.1 加強設計工藝
(1)上停采網起點時,由原來的用2寸水管作為鋪網起點加強為采用鋼絲繩+壓網錨桿作為鋪網起點,既使網鋪的平而且直,又可以防止網被搓起拉破。
(2)在停采時支架主頂梁上支護由原來的鋼帶+錨桿+錨索加強為工字鋼梁沿傾向邁步式布置,為由于該工作面與上覆采空區層間距為3 m~6 m,無法保證工作面支護能有效錨固在穩定巖層內,同時在撤退時頂板又難以及時軟拖直至垮落,因此采用工字鋼梁沿傾向邁步式布置。
(3)在停采時頂網由單層8#鉛絲菱形網,加強為雙層8#鉛絲菱形網。
(4)撤退時,通風系統由于上隅角等CO超限,由原來的輔運順槽進風加強為由運輸順槽進風,即不倒通風系統。
(5)在撤退時,采空區管理采用由原來的注氮(配合束管監測)+注阻化劑,加強為注氮(配合束管監測)+注阻化劑+端頭封堵+噴涂瑞克高分子材料+弱均壓風機。具體方案如下:8108工作面采用U形通風方式,無升壓巷,2108巷為進風、運煤順槽,5108巷為回風、運料順槽,進風風量:833 m3/min,回風風量:1 039 m3/min,采用如下加強措施:
①注氮(配合束管監測)
a.井下注氮硐室內,運行3套制氮機,其中一套開啟一臺空壓機,其他兩套均開啟兩臺空壓機,向8108采空區注氮,注氮管路埋進采空區26.5 m處注氮,流量分別為841 m3/h,濃度98.4%;流量為496 m3/h,濃度98.1%;備用制氮機流量405 m3/h,濃度98%。
b.臨時制氮機
新穩設注氮車,第二趟注氮管路鋪設到位,第二趟埋入采空區9 m,流量為501 m3/h,濃度98.6%。累計共向采空區注氮量2 243 m3/h。
②端頭封堵
工作面頭、尾端頭進行封堵,隨后對工作面頭端頭封堵墻和1#、2#、3#支架間噴涂了瑞克高分子材料,使用瑞克材料1.5噸。
③弱均壓風機
在5105巷回風順槽風門外安裝2×15 kW弱均壓風機,使用直徑600 mm螺紋風筒,供風距離300 m,風機吸風128 m3/min,風筒末端出風57 m3/min。
④注阻化劑
8108工作面11#-12#、37#、47#-48#支架處的3個孔注阻化劑。阻化劑使用600 kg。
(6)在停采時,停采線原設計位置為采位1 280 m處,根據工作面最近一次來壓采位為1 248 m,周期來壓步距約為40 m,及相對上覆C3#層南部8106工作面停采線位置應內錯20 m避免應力集中區,因此加強為停采線位置為采位1 263 m處。
2.2.2 加強現場工藝
(1)撤退時運輸順槽的軌道為24K鐵軌,加強為32K鐵軌,并且及時重新釘好道。
(2)撤退時,為了工作面和運輸順槽平行施工,提前回撤頭端頭1#、2#、尾端頭93#、94#支架,之后端頭支護加強為兩組支架處補打單錨索和在支設木垛鎖口。
(3)撤退時,把運輸順槽起吊吊盤加強為起吊11#鋼梁。
(4)撤退時,把掩護支架由2架邁步式掩護方式,加強為3架并排式掩護方式。
(5)撤退時,把撤架三角區域維護由支設木垛+木點柱+單體支柱,加強為先木垛鎖口+邁步式掩護架支設走向11#工字鋼梁+臨時單體支柱維護方式[4]。8108工作面撤退三角區加強支護平面圖詳見圖3。

圖3 8108工作面撤退三角區加強支護平面圖
(6)撤退時,把運輸順槽過下伏盤區皮帶巷的軌道經過段,由石渣墊道+道木加強為硬化路面+軌道并在下伏巷道支設木垛加強支撐力。
(7)撤退時,局部地點出現低氧區,采用在回撤通道打“L”型風障引流,加強后溜區間撤退時期的工作人員的用風管理。
2.2.3 加強組織工藝
(1)在撤退后溜時,為了防止出現低氧區,對后溜區域由一般區域加強為禁區管理,即在撤退時,若輔運順槽風門開關時,該區域嚴禁有人員進入,待風流穩定后再進行回撤施工。
(2)撤退時,由原來的按工期施工法加強為倒排工期施工法,保證了每天的任務完成。
(3)撤退時,由原來的安全生產系統副總工程師(助理)以上管理人員跟班,加強為安全生產系統副總工程師(助理)以上管理人員+各專業業務骨干組成的專家組管理人員跟班。
(4)收尾撤退時,由原來的綜采隊+掘進隊完成,加強為收尾撤退總綜合隊(包括采、掘、機、運、通各專業隊組)。
通過采用3“+”工藝,在白洞礦實現了快速收尾撤退并得到驗證。
具體施工情況:
(1)2020.6.13日開始上停采第一茬網,至2020.6.25停采完畢;
(2)2020.6.26開始撤退,至2020.7.29三機撤退完畢;
(3)2020.7.30開始撤支架,至2020.8.21撤架完畢。
(4)其中礦井及工作面有如下影響因素:
①車輛的運輸受該盤區運輸能力限制(無車場單軌道無極車),空車與重車必須在930暗斜井上錯車,對撤退進度有很大影響,影響時間累計8天。
②受運輸系統的高度限制,支架裝車采用側臥位置裝車,使用40T錨鏈配合?30 mm和?20 mm螺栓固定在裝架車上,裝架車需現場加工串螺栓孔洞,并且需將支架前探梁和后尾梁油缸銷拆下,使支架前探梁及后尾梁可折疊固定,工藝工序復雜繁瑣,影響時間累計10天。
③皮帶大倉、轉載機、破碎機、自移尾等固定設備的螺栓大都銹死,拆解困難,尤其是端頭支架空間狹窄,銷子多數有銹蝕、變形情況,只能用甩錘拔,進度緩慢,影響時間累計5天。
④皮帶巷需完善運輸系統,對原有軌道進行撥道、修道、墊道,以及清煤泥、硬化、養護,影響時間5天。
⑤后溜尾未打絞車硐室、穩車,因此傳溜槽困難,需要在后溜尾處打傳后溜槽牽引錨索,共計打錨索24個,影響時間2天。
⑥由于開采速度慢,使工作面上覆采場頂板應力出現顯現,因此在撤至47#-10#支架范圍內,出現頂壓增大,頂板下沉現象,同時部分支架后柱行程較小,降架、撤架困難,影響時間累計5天。
(5)8108工作面收尾撤退共用時70天,其中由于礦井及工作面影響35天,實際用時為35天。
通過采用3“+”工藝,實現了大同礦區的特厚煤層綜放工作面在特殊條件下快速收尾撤退,創經濟效益約120萬元左右,同時也實現了安全零事故,并為礦區的社會穩定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