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第二場“代表通道”上,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謝家灣學校校長劉希婭認為,“雙減”就是要融合校內外教育資源,重構教育生態,回歸教育本質,提升孩子們的成長質量。
真正的素質教育不怕科學的考試
“‘雙減讓孩子們有更多時間回歸大自然,到圖書館、博物館、運動場。然而,有家長們擔心考試,擔心升學,十分焦慮。”劉希婭說,“其實,‘雙減減的不是成績,不是質量,而是通過小切口系統重構教育生態,真正的融合校內外教育資源,回歸教育本質,提升孩子們成長質量。”劉希婭說,十幾年前,學校開始探索“減負提質”素質教育時,也遇到了很大阻力。
“我們沒有放棄。因為我們深切地明白:減負是為了更好地提質增效,真正的教育不應該依賴刷題和時間的堆砌,真正的素質教育也不怕科學的考試。”劉希婭說得真情流露。
不辜負每一個孩子的潛能
“學校減負之后怎樣提高成績?”她給出了自己的答案:“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她說,孩子們抗拒的往往不是學習內容,而是學習方式。多年來,為了讓孩子們體驗到學習過程有意義、有意思,謝家灣學校系統實施“紅梅花兒開,朵朵放光彩”的主題學校文化,創新優化校園生活流程,千方百計激發孩子們的內在動機和學習熱情。
“給孩子們提供的每一道題、每一份教學設計都經過精心論證,讓專業而扎實的校本教研成為減負與提質之間的重要杠桿。”劉希婭說,漸漸地,孩子們用70%的時間就可以完成學習任務,30%的時間用于200個社團和500個專題活動課程。“小眼鏡”變少了,肥胖率降低了50%,大家爭做“吃飯好、睡覺好、運動好、心情好、品行好、成績好”的六好學生,形成了愛黨愛國、陽光自信、熱愛閱讀、思辨創新、發展后勁足等群體特質,成績連續多年在各級質量檢測中名列前茅。最終,大量數據贏得了社會理解和支持,謝家灣學校也成為教育部減負提質優秀案例學校,獲得中國質量獎。
“孩子們的學習成績,與積極情緒、睡眠運動的充分度、對外交流的開放度、主動探究的專注度、學習過程的意義感、勝任感、滿足感等都高度正相關。”劉希婭說,教育就是要有因材施教的策略和有教無類的情懷。不辜負每一個孩子的潛能,讓每個孩子按照自己的優勢去發展,不僅是老師們的初心使命,也應該是社會、家長們的理性共識。
(來源:央視新聞 ?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