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本題是給出了“限定結尾”——以“這才是少年應有的模樣”為結尾,頗有感染力和號召力。形式看似新穎,實不難寫,這應該是很多學生寫完后的心聲。作文形式類似于命題作文,但更開放靈活,可選素材也更加豐富,學生可以從這個結尾中明確全文立意,選取典型的素材來書寫,能有效避免“千人一文”的情況。在審題過程中,學生要有全局意識,特別關注“才是”一詞,也就是文中前后當有對比。其次,文題中一個“少年”就界定了作文的素材范圍,“少年”貼近學生生活,這便于學生寫自己的生活。學生的課堂、理想、追求、抱負……都可以成為學生發揮的話題。但更應該走出小我,看到自身與社會環境、理想追求之間的關系,勇于擔當,關注時代主旋律。本題還滲透了“立德樹人”的理念,讓學生獨立思考——我該成為什么樣的人?我該成為什么樣的少年?怎樣才是少年該有的模樣?看了這作文題,學生會產生靈魂拷問,會有是非思考,很有時代感,讓學生在理性的思考和感性的暢述中追尋寫作、青春、乃至個人與國家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