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剛
黃河入海口
東營人不喜歡和來這里的游客談論歷史。
東營的詩人則以黃河口的名義
虛擬了一個詩人部落
與外界抗衡——能夠逼退大海的河流
已經不多了——他們認為
并非東營擁有黃河,而是
黃河接納了東營(誰俯瞰過黃河入海
誰就不會對此提出異議)
東營人不喜歡和來這里的游客
談論記憶,年輕的土地
更像一個孩子對成長充滿了
無法抵擋的好奇——
于是我們去看港口(已經跑到渤海里面)
去看牧場(澳洲奶牛心情不錯)
去看濕地公園的蘆荻
沿著風的方向帶走我們的抒情
去看金湖銀河的施工現場
被不斷提高級別的塵土
吹得紛紛揚揚:河水還在流淌
大海依舊不動聲色
黃河入海口處,東營人
不喜歡談論歷史,但不影響他們創造歷史。
取景框
幾位詩人站在黃河一側熱烈地討論著
河流和人的關系:不到黃河心不死的
畫外音是,到了黃河
就該死心了——攝影師插話說
詩人可以例外,現在請大家做出
指點江山的樣子。沒有一位詩人表示拒絕
鏡頭面前,他們一臉嚴肅地
望著遠處,等待閃光燈亮起
黃河橫陳眼前,看不出流淌的樣子
而剛好飛過頭頂的鳥類
也不是著名的丹頂鶴
載歌載舞。“人不能兩次踏進
同一條河流。”赫拉克利特的觀點
幾位詩人似乎并不茍同
但攝影師認為,沒有永恒的
道具,也沒有永恒的理解
獻給道具:黃河一側,黃河的另一側
幾位詩人的無異表現已經說明。
超然臺,明月時有
年輕的市長饒有興致地建議采風團
去超然臺看一看——大家來到的這個地方
曾是蘇軾自求外放的治所
他先赴杭州,后知密州
(只為與弟弟離得更近一些)
中秋節喝醉了,想起在濟南工作的
親人,感慨在所難免——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有才的人都這樣,何況兼懷的是
另一個有才的人?(兄葺廢臺
弟命名之)。年輕的市長饒有興致地
介紹道,蘇軾之后,至元
至明,至清,至民國
超然臺曾經有過十六次重修的
記錄,解放后的拆除與復建
權且相互抵消,蘇軾說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又云:“凡物皆有可觀。”
超然臺以蘇軾的名義歡迎
諸位同行——登而四望才算不虛此行
至于能否歡飲達旦,悉由君心。
博興小記
故事的開始,是漢代的孝子賣身葬父
眼里噙滿淚水,結局卻是
天上皇帝的女兒為之日夜織縑
償債贖身,恩愛還家。
槐樹們有千株萬株
只有博興縣灣頭村的這一株
允許對號入座。出租車司機懷著復雜的心情
說起董永——兩個版本的
主角,其實長著同一張
面孔在一棵樹下私定終身
兩千年了,博興縣的布衣居然比帝王
還要有名氣:這當然是真的。
有心栽花,無意插柳
歷史的吊詭有時就隱匿在生活中。
過杜受田故居
帝師杜受田,我們以前對他了解不多
今后也不需要知道得更多。
不置田畝,不增宅產,死于賑災任上
也不是他的本意?(鞠躬盡瘁
早在三國時期就被使用過了)
車子經過濱州城北,在杜受田故居
稍作停留——時風沙四起
沒有刮走仿古建筑上的
青色,但幾乎可以把人吹倒——
帝師杜受田,我們以前對他了解不多
今后也不需要知道得更多。
旅游手冊上的風景與真相無關
相國第,宰相府,翰林居
大戶人家的寂寞也曾鮮為人知。
“十七年情懷付與逝水。”
咸豐皇帝扶棺慟哭,如此哀悼
自己的老師,而我們
也允許這樣追憶:當情懷付與逝水
晴耕雨讀,世界無非一個村莊。
劉集傳奇
劉世厚捐出了這本封面印有大胡子老頭的
小冊子?(“廣饒藏本”是后來的叫法)
他已年逾八旬,風中舉燭。
他的耐心算不上文物,他的想法
也算不上,作為一個高壽的農民
他所展示的最大智慧就是在這本小冊子上
加蓋一枚自己的名章:革命
喜歡硝煙彌漫,平淡人生積滿塵埃。
從張葆臣到劉雨輝,到劉良才,到劉考文
再到劉世厚——勝利者的傳奇
被清晰地勾勒出來?(未來的教育家
翻譯了一本吶喊之書,釋放的
卻是徘徊在歐洲大地上火種一般的幽靈)
劉世厚沒有等到這一天——
為早年的禁書建造一處主題紀念館。
他甚至不知道,這本印錯書名的小冊子
這本一九二○年而非一九二一年
就來到中國的小冊子,這本住過
地窖、糧囤、雀窩和屋頂脊瓦的
小冊子,曾經給他帶來
超出廣饒縣的嘉獎,而他居住的村子不但發生了
劉集慘案,還曾有過“小莫斯科”的稱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