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婉潔 徐英子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教授李志明
2021年12月8日至10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京召開。會議強調,2022年要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繼續做好“六穩”“六?!保掷m改善民生。
《民生周刊》記者就相關問題專訪了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教授李志明。
根據國家統計局2021年12月15日發布的《國民經濟運行情況通報》數據顯示。2021年1—11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207萬人,超額完成全年預期目標。11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0%,控制在年初政府工作報告設定的預期目標數(5.5%左右)以下。這表明,2021年我國城鎮就業不斷增加,就業形勢總體穩定,保就業工作成效顯著。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疫情的巨大沖擊下能夠保持就業大局穩定,尤為難能可貴。
事實上,我們再往前追溯,在經濟增速放緩、結構調整力度加大的新形勢下,在勞動力供給仍處高位、結構性就業矛盾日益突出的情況下,中國保持了就業大局穩定。2012—2020年城鎮新增就業年均超過1200萬人;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穩定在5.0%左右的較低水平,城鎮登記失業率也基本控制在4.0%左右;勞動力市場運行平穩,公共就業服務機構記錄的求人倍率(崗位數與求職人數之比)持續保持在1.0以上,市場提供的崗位數量始終略大于求職人數。
與此同時,中國就業結構日趨現代化,就業的城鄉結構、產業結構、區域結構、所有制結構持續優化,城鎮就業比重過半、第三產業成為吸納就業最大產業、區域就業結構更趨合理、非公有制經濟成為城鎮就業主渠道;就業渠道和途徑不斷拓寬,就業崗位生產呈現新特征,就業崗位主要是由“體制外”單位生產,農業就業崗位漸趨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新就業形態成為就業崗位生產新的增長點;就業質量不斷提高,就業保護得到日益加強;職業結構漸趨高級化、復雜化,職業層級的趨高級化正在深化,職業類別的復雜化仍在行進??偠灾h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的道路越走越寬,取得如此成就,對于擁有14億多人口的中國來說,堪稱“就業奇跡”。
2022年,落實保就業這一基本民生任務,關鍵是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具體來講,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第一,完善重點群體就業支持機制。具體而言:一是優化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機制。要增強精準就業指導、就業見習和創業服務,進一步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工作。集中開展專項活動,加大對離校未就業、困難畢業生幫扶力度,幫助畢業生更好擇業、更快就業。二是強化農業轉移人口人力資源開發和就業促進機制。積極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健全農民工權益保障機制。加強返鄉就業創業支持,建設一批返鄉入鄉創業園、集聚區,吸引農民工等就地就近創業就業。綜合運用創業帶動、有組織勞務輸出、公益性崗位安置等多種渠道,創造更多鄉村就業機會。三是健全就業困難人員就業援助機制。完善就業困難人員認定辦法,精簡優化各類補貼發放模式,拓寬公益性崗位開發渠道,采取多種途徑幫助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四是要積極做好退役軍人的就業創業工作,探索更為靈活、更為多元化的促進殘疾人就業方式。
第二,優化穩定和擴大就業的服務機制。具體來說:一是完善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機制。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公共就業創業服務平臺,推進實施“互聯網+”就業服務機制,實施基層公共就業服務經辦能力提升計劃,全面提升公共就業服務水平。二是積極發揮人力資源市場配置機制。加快建立勞動力、人才流動政策體系和交流合作協調銜接機制,促進人力資源自由流動及平等就業。健全市場監管體系,切實維護求職者合法權益。三是完善社會參與機制。發揮市場機制對人力資源的配置作用,積極推動人力資源服務業快速發展。探索政府購買公共就業服務的新路徑,提升就業服務專業化水平。
第三,完善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多渠道靈活就業的保障機制。一是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積極拓寬投融資渠道,實施包容審慎監管;加大對初創實體支持力度,提供場地支持、租金減免、稅收優惠、創業補貼等政策扶持。二是持續釋放創業帶動就業倍增效應。支持建設一批高質量創業孵化載體和創業園區,提升線上線下創業服務能力,打造培訓學習、創業實踐、咨詢指導、跟蹤幫扶等一體化創業培訓體系;精心組織各級各類創業推進活動,培育構建區域性、綜合性創業生態系統。三是持續推動多渠道靈活就業。鼓勵個體經營,增加非全日制就業機會,支持發展新就業形態,清理取消不合理限制靈活就業的規定。強化對靈活就業人員就業服務、勞動權益和基本生活保障。
中小微企業是吸納就業的主體,充分激發中小微企業等市場主體活力,對于穩住就業“主力軍”至關重要。但是,當前受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多個因素影響,中小微企業生產經營困難有所加大。
在中小微企業扶持方面,一是實行公平統一的市場監管。創新監管方式,避免在安監、環保等領域微觀執法和金融機構去杠桿中對中小微企業采取簡單粗暴的處置措施。二是營造公平競爭的稅收環境。想方設法把名義稅率降下來、把實際征收率提上去、把偷逃稅行為打擊掉、把稅費服務優化好,以促進形成各類所有制企業、大中小各種規模企業競相發展、良性互動、規范提升的局面。三是實施新的減稅降費政策,推動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觀調控政策有機結合,降低中小微企業運營成本,穩定中小微企業市場預期和信心,全力穩住就業主力軍。四是拓展金融支持渠道,加快創新型中小微企業在北京證券交易所首發上市進度,破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難題。五是支持中小微企業與職工集體協商,采取協商薪酬、調整工時、輪崗輪休、在崗培訓等措施,依法處理勞動關系。
質量民生是指更高層次的民生保障,側重于提高群眾生活質量。這是全社會共同的任務,也是我們在搞建設、謀發展中需要持續努力的方向。
民生包括底線民生、基本民生、質量民生三個層次。
底線民生為困難群眾生活托底,主要是指困難群眾的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受災人員救助、醫療救助等社會救助。它是政府在民生領域不能含糊、不能推卸而必須堅持、必須做到的事情。
基本民生保障社會成員基本生存和發展需要,包括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人人可及的基本公共服務等,滿足群眾的教育、醫療、養老、就業、住房等基本需求。這是政府在民生方面的主要任務。
質量民生是指更高層次的民生保障,側重于提高群眾生活質量。這是全社會共同的任務,也是我們在搞建設、謀發展中需要持續努力的方向。了解民生的層次性,有助于我們在工作中分清主次,在守住底線、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的基礎上,努力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續取得新進展;同時形成合理預期,使人們認識到改善民生既是黨和政府工作的方向,也是自身奮斗的目標。
當前,保障和改善民生首先要樹立底線思維,堅持底線保障與持續改善相統一。具體來講,社會政策需要兜住的民生底線主要包括:
一是守住防止規模性返貧底線。在過渡期內,要鞏固拓展好脫貧攻堅成果,加大對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傾斜支持力度,抓緊完善和落實監測幫扶機制,加強產業和就業幫扶,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
二是防止發生沖擊社會道德底線的事件。在疫情防控期間,強化對困難群眾的兜底保障,對因疫情在家隔離的孤寡老人、困難兒童、重病重殘人員等群體,要加強走訪探視和必要幫助,防止發生沖擊社會道德底線的事件。
三是防止“等錢救命”等沖擊道德底線的現象。在鞏固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覆蓋面的基礎上提高保障水平,特別是要推進大病保險、醫療救助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在疊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情況下,要堅決防止“等錢救命”等沖擊社會道德底線的現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