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瑞紅
2021年10月29日,杭某在某微信群開玩笑時發布了“不要跑了,有新型冠狀病毒陽性了,學校里面緊急通知,尋找28號和29號做核酸的人,肯定有問題了”等涉及新型冠狀病毒檢測陽性的虛假信息。此信息之后被多人轉發,造成了一部分人的恐慌,其虛假信息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嚴重干擾了抗疫工作的開展,影響了人們的生活,擾亂了社會秩序。近年來,在網絡空間,此類網絡謠言已成為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公害。
那么,什么是謠言?造謠、傳謠的法律責任有哪些?怎樣才能避免呢?
謠言,指的是沒有相應事實基礎,卻被捏造出來并通過一定手段推動傳播的言論。不管是原創還是轉發,也不管是通過QQ、微信、微博、論壇還是通過公眾號、網站傳播都需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即使轉發也屬于違法,嚴重的可能涉嫌犯罪。

法律課堂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條之一 【編造、故意傳播虛假信息罪】編造虛假的險情、疫情、災情、警情,在信息網絡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虛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網絡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后果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侮辱罪】【誹謗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五條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500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罰款:
(一)散布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
(二)投放虛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蝕性物質或者傳染病病原體等危險物質擾亂公共秩序的;
(三)揚言實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擾亂公共秩序的。
案例介紹

2020年5月20日,四川省廣元市市民魏某某,稱在其工作的超市內聽一位顧客說廣元城區“水榭花都”住宅小區出現一例新冠肺炎病例。之后,魏某某未核實該消息的來源及真實性,便在工作群中發布了“水榭花都”出現新冠肺炎病例的不實消息,并安排超市工作人員通知店內工作人員到辦公室領取口罩,同時對超市賣場進行消殺。此后,該超市工作人員賈某某將在工作群中看到的消息告訴了他的妹妹張某某。張某某在得知后,將此消息轉發到其工作單位的微信群、孩子所在班級的家長微信群,造成了虛假信息的傳播,干擾了抗疫工作的開展,引起了不良社會影響。
該消息在網絡持續發酵后,廣元市衛生健康委注意到這一輿情,介入調查。
經核實,該消息為不實消息,之后廣元市衛生健康委及時采取措施,在其微博公眾號發布了辟謠聲明,澄清了事實。而魏某某,因涉嫌虛構事實,擾亂公共秩序,被公安機關依法行政拘留7日,其妹妹張某某,也因傳播不實信息,被公安機關依法行政拘留5日。
青少年須知

網絡不是法外之地。在當今以網絡為平臺的傳播媒介上,散布謠言與在現實中傳播謠言一樣,都要負法律責任。網絡空間是公共場所,編造或者傳播謠言,會嚴重影響社會和諧,損害黨和國家的形象,引起社會的混亂和恐慌。廣大青少年要認識到散布和傳播謠言是違法行為。對信息來源不屬于官方及權威機構等渠道,也未經證實的言論,要做到不發布、不轉發、不傳播、不擴散。瀏覽信息時,要多關注信息的出處,選擇官方渠道、政府網站及主流媒體的信息,不盲信小網站的消息,不盲從,更不要造謠傳謠。
青少年在堅決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的同時,要樹立遠大理想,自覺規范自己的網絡行為,強化法律意識,努力學習并嚴格遵守國家和行業相關的法律法規,依法上網,文明上網。不斷增強社會責任感,維護網絡環境健康,一旦發現有人在網絡上傳謠造謠,要積極配合有關部門依法打擊利用網絡造謠、傳謠的行為。
家長必讀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學生在手機、平板上聽音頻、上網課,接觸網絡的時間越來越多。提高孩子對謠言的辨別能力,經常關注提醒孩子不信謠、不傳謠、不造謠,這是作為家庭教育的責任和義務。家長要以身作則,樹立責任意識和法律意識,保持獨立的判斷力,與孩子一起學習國家有關的法律法規,自覺遵守法律,帶領孩子共同維護健康的網絡環境和良好的社會秩序,讓謠言停止傳播。作為家長,應該加強對孩子網絡知識的普及,加強網絡安全教育;教孩子甄別網絡信息,選擇正規網站上網;告訴孩子上網期間遇到網絡謠言時的正確處理及應對方法;及時讓孩子明白網絡謠言除了影響社會和諧外,也會對他們的成長產生不利的影響。最終,實現助力孩子健康成長的目的。
學校知曉

網絡在給青少年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便捷的同時,也充斥著一些負面的東西。其中,網絡謠言、網絡暴力等給青少年帶來了諸多困擾。作為未成年人,青少年的心理不夠成熟,容易產生簡單粗放的信息接收、網絡圍觀心態等。為此,學校要及時關注學生心理,適時進行疏導,化被動為主動,引導學生發表正確的網絡言論。學校可通過形式多樣的宣傳方法來提高學生的網絡道德素養,培養學生自覺遵守網絡道德規范,養成文明上網的習慣。比如,組織豐富多彩的主題班會,寓教于樂,通過網絡謠言案例分析,收集媒體上專家學者們對于網絡謠言事件的看法與學生進行分享,讓學生認識網絡謠言的危害性,告知學生未經核實傳播謠言也屬于違法,嚴重的可能涉及犯罪,要學會自覺抵制網絡謠言。此外,學校可制定班級健康上網公約,加強班級網絡文化建設,組織學生進行相關法律法規的學習;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提高學生辨別謠言的能力。總之,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榮辱觀,正確對待網絡謠言,自律自省,做一個遵紀守法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