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 孫苗苗 張磊磊 南芳芳
作者單位: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婦產科,山東 濱州 256603
黑斑息肉綜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PJS)又稱家族性黏膜皮膚色素沉著胃腸道息肉病,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以皮膚黏膜色素沉著、胃腸道多發息肉為主要特點,患病率為1/200 000~1/8 000,男女均可發病,可發生在任何年齡[1]。現將我院接診的1 例妊娠合并PJS 報道如下。
患者,女,38 歲,停經9月余,無產兆,入院待產。6年前發現皮膚色素沉著,位于口唇、頰黏膜、四肢末端,大小為3~5mm 的多個不規則斑點,病灶顏色從淺棕到深棕不等。5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便血,為糞便與鮮血混合,腸鏡檢查考慮PJS,行腸鏡下息肉切除術,術后病情穩定,未復查腸鏡。1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黑便,為柏油樣便,便前下腹痛,便后緩解,于我院行胃鏡下息肉高頻電凝電切術+和諧夾放置術、鏡下息肉熱活檢鉗鉗除術。術后病理示:胃體多塊黏膜組織呈急慢性炎,部分區域呈息肉樣改變,考慮Peutz-Jeghers 息肉。降結腸、乙狀結腸息肉樣組織鏡檢呈分支狀,增生從平滑肌始至黏膜肌呈樹枝狀延伸至息肉頂部,分支的平滑肌束表面覆腸黏膜,間質大量慢性炎細胞浸潤,符合Peutz-Jeghers息肉,見圖1。患者術后恢復良好,未定期復查。現患者停經9月余,入院待產。患者父親也患有此病。
圖1 腸鏡下腸息肉
PJS 于1921年由Pentz 首先描述,1949年Jegher等對本病進行了系統總結,故又稱P-J 綜合征[2]。除典型的胃腸道息肉和口周色素沉著,P-J 綜合征還與婦科腫瘤、胰腺癌等多部位腫瘤的發生有關[3]。
該病主要有三種表現:①皮膚黏膜色素沉著。這是大多數患者最早出現的癥狀,通常發生在出生后至2 歲前,位置多出現在口唇、頰黏膜、四肢末端等,也可發生在鼻、肛門周圍和生殖器,極少數發生在腸道。外觀通常是扁平狀,呈灰藍色至褐色的斑點,大小為1~5mm,可在隨后數年內變大、增多。②胃腸道多發息肉。大多發生在小腸(特別是空腸),其次是結腸和胃,也可能發生在腎盂、膀胱、肺等胃腸道以外的部位。息肉大多在幼年形成,在10~30 歲出現癥狀。約半數患者在確診時無癥狀,部分患者有腹部包塊、便血、嘔血、腹痛、腹瀉、便秘等。③家族遺傳性。該病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家族中發病率為 30%~50%。
研究表明,約有50%的患者存在LKB1/STK11(也稱LKB 1)腫瘤抑制基因的突變[3,4],但是染色體6q 及19q 的變異也在少數患者中被發現[5],表明PJS 存在顯著的遺傳異質性。本例患者皮膚及黏膜黑色素沉著,有陽性家族史,Peutz-Jeghers 息肉經病理明確診斷,于妊娠38 周5 天行剖宮產,新生兒體重3 000g,四肢末端及皮膚黏膜未見明顯色素沉著,外觀未見明顯異常,1 分鐘Apgar 評分10分。然而,由于PJS 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父母中的一方是有癥狀的雜合子,其后代的發病率為50%,因此應在孕18~22 周接受基因檢測[6]。密切監測對于PJS 的防治至關重要,以防止發生潛在的并發癥,及早發現相關惡性腫瘤的進展。
綜上所述,PJS 患者孕期需進行基因檢測,這對于阻斷母嬰傳播、提高新生兒生活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于臨床中出現皮膚黏膜色素沉著、長期有消化道疾病的孕婦應高度警惕,要加強與其他臨床學科的合作,盡早明確診斷,盡早治療,從而提高母嬰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