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睿



(接上期)
與“潮州箏”“河南箏”“山東箏”等以地域命名的傳統箏派不同,客家箏是以一個特定的族群“客家人”來命名的。大約在晉安帝九年至宋亡前后一段時期的戰亂中,中原古樸的“中州古調”和“漢皋舊譜”被多次南遷的客家人民帶至廣東東部梅縣、惠陽、韶關等地,與當地的音樂、語言、習俗相結合,逐漸形成了一種具有獨特風格的音樂,當地人稱之為 “中州古調”“漢調”“漢樂”。此外,這些音樂在贛南、閩西南、潮汕、臺灣以及國外有華裔的地方也很受歡迎。傳統漢樂包括中軍班音樂、廟堂音樂、舞臺音樂、八音音樂和絲弦樂五大系統。箏在絲弦音樂中是具有濃郁色彩的樂器(主要樂器有箏、椰胡、琵琶、洞簫等)①。客家箏樂主要就源自于漢樂中的絲弦樂。
傳統的客家箏多用于“和弦索”,為方便攜帶,體長較短,只有二尺四寸,十六根銅弦,演奏時置于膝上。何育齋在廣州創立潮梅音樂社后,為了適應演出場合及舞臺表演的需要,對當時的客家箏作了改良:將箏體加長加寬,并將銅弦改為鋼絲弦。改革后的箏面較前寬平、箏柱也比先前粗壯,音量有所增大,音色也有相應的改善。這架箏為曾蹇所贈,箏底部刻有他的手書:“余友何君育齋,習箏有年……因討究聲樂,命匠別制一具……名之曰“幽湍云”。
一、客家箏曲
客家箏曲包括兩部分:一大部分源于漢樂中的絲弦樂,稱“大調”曲;另一部分來自當地的戲曲、曲藝等民間音樂,即“串調”曲。
(一)“大調”樂曲
“大調”樂曲是“八板體”的傳統樂曲,曲式結構嚴格,都是六十八板,由慢板和中板兩部分構成。慢板是一板三眼,速度是慢起漸快,旋律加花由繁趨簡,演奏時往往要反復一遍甚至幾遍。第一次反復時,曲調則從4/4拍過渡到2/4拍,反復幾遍后速度達到1/4拍,接一板一眼的中板。中板由慢板減字而成,速度更快,之后經“減字”和節奏變化,樂曲進入有板無眼的“么板”,速度、情緒達到頂峰,全曲進入高潮而結束。
有些“大調”樂曲只有慢板沒有中板,如《一連環》《單點頭》《亂插花》《出水蓮》等。這類樂曲單獨演奏時,都按照慢速演奏,但《亂插花》《雙飛燕》本身就是一板一眼,應做中板速度演奏。
(二)“串調”樂曲
“串調”樂曲長短不一,長的七十余板,短的十余板,也有慢板、中板之分。樂曲自身有中板者,其演奏順序和“大調”一樣,先奏慢板再接中板,由慢而快。沒有中板的“串調”樂曲,基本有以下3種演奏形式。
1.如《過江龍》《蕉窗夜雨》《翡翠登潭》等樂曲,可通過減字變奏,由慢至快地演奏成完整樂曲。
2.像“大調”樂曲那樣,兩首樂曲聯奏。以《百家春》(慢板)接奏《浪淘沙》(中板)。
3.《博古》《小揚州》《小桃紅》《到春來》《柳葉金》等樂曲以慢板形式單獨演奏。
二、定弦及調式音階
傳統漢樂采用五聲音階定弦,無論大調或串調都有“硬弦”(硬線)與“軟弦”(軟線)和“反弦”(反線)幾種變奏形式。
(一)“硬弦”
樂曲音階:六(5)、五(6)、上(1)、尺(2)、工(3)
樂曲中很少出現凡(4)和乙(7),即便有也是裝飾性的經過音。樂曲曲調大都較明朗、歡快,如《玉連環》《亂插花》《平山樂》等。
(二)“軟弦”
樂曲音階:六(5)、乙(↓7)、上(1)、尺(2)、凡(↑4)
“軟弦”樂曲是把“硬弦”音階中的五(6)升高至乙(↓7),比?7稍高;使工(3)升高至凡(↑4),比?4稍低。樂曲中有時出現五(6)和工(3)兩個音,也只是裝飾性的經過音。樂曲曲調深沉、含蓄,擅長表現哀怨、纏綿的情緒。如《杜宇魂》《崖山哀》等。軟線以運用“乙”(7)和“凡”(4)為主要特色,也是區別于硬弦的主要標志②。
(三)“反弦”
“反弦”是在“硬弦”的基礎上,把原來的曲調移高四度或五度,但它不等同于轉調或移調。根據樂師們的演奏實踐與聽覺習慣,反弦之后還要保持原來的“硬弦”色彩,所以遇到“4”“7”要調整:往往是遇“4”改“5”或“2”;遇“7”改“1”或“6”。反弦后的樂曲旋律并不同于原曲,構成旋律的音程關系也與原曲調的差別很大。反弦既是民間的變奏手法,也是民間的創作手法。反弦后的樂曲由于音域翻高,曲調常常變得歡快、輕松。
三、演奏技法及風格特色
客家箏演奏時多用中指,以豐富的左手慢速吟、揉、滑、顫技法見長,風格悠揚深長,古樸典雅。
(一)中指(或大撮)起板:
先勾后托或先大撮后托。突出了重拍,也突出了按、滑音特色。
(二)對“拂弦”的控制使用:
在拂弦加花手法上,很少使用華麗的長拂弦,多是一帶即過的、似有若無的裝飾性短拂弦。
(三)常用“切分”節奏
尤其當樂曲因漸快而減字時,切分的節奏型(⌒┕┕的指序)為進一步發展到么板(突出后半拍、休止前半拍)創造了條件。
此外,多種多樣的滑音、音色對比和音高的高低翻變,是客家箏曲演奏中增強表現能力、豐富主題變化的重要手段。
四、代表人物
何育齋(1886年~1943年),原名載生,廣東省大埔縣莒村人,自少年起習椰胡、三弦,青年以后,專攻箏。20世紀20年代,何育齋從事民間音樂調譜的搜集整理,編有《中州古調》《漢皋舊譜》60首,成為大埔民間音樂的經典曲目,也是近代客家箏曲的本源。
這些曲譜是為后人留下的寶貴的音樂財富。傳統漢樂用工尺譜記寫,只記最基本的曲調規律,老藝人稱為“調骨”。為了傳承中原古韻,何育齋在編集《中州古調》《漢皋舊譜》時,將南北通行的工尺譜改造為聲字并用的“工尺諧聲字譜”。譜字中經常出現客家語音的聲音字,比較確切而真實地把當地古代民間音韻保留傳承下來,體現了客家箏曲的韻味及風格。何育齋還創編了《彈箏八法》,對彈箏指法系統總結,規范彈箏法,據此教其鄉人子弟,多為學有所成。從此,古樸典雅兼文靜含蓄的客家箏獨樹一幟。
何育齋被譽為客家漢樂宗師,他下傳箏藝于何秋月、羅九香、饒竟雄、何少卿、何九成等。
羅九香(1902~1978),廣東大埔縣石云區楓朗鄉人,出身于商賈家庭,其父羅告蒙為大埔縣“日新學?!倍?,羅九香從小接受了良好的文化教育。1923年,羅九香在家鄉“廣德學?!比谓唐陂g,開始跟隨一位身負古箏走街闖巷的盲人先生習箏。1925年起,羅九香師從何育齋學習箏及民間音樂,逐漸精通《中州古調》《漢皋舊譜》之風韻,并擅長三弦、椰胡等多種樂器,成為何育齋漢樂、箏的繼承人。1956年,羅九香與饒從舉、饒淑樞作為客家音樂的代表,隨廣東代表團赴京參加第一屆全國音樂周展演,他演奏了《出水蓮》《將軍令》兩首樂曲,首次向全國人民展示了客家箏曲的藝術風貌;其嫻熟的技巧、獨特的風韻、高雅的氣質為京城的觀眾所轟動。戲劇家歐陽予倩這樣評論羅九香的演奏:“神功至極,匠心獨具,堪稱嶺南一絕?!?/p>
羅九香在箏的演奏中多借鑒古琴藝術,形成了獨特的古樸風韻。他吸取了“太極”“八卦”的運氣規律,以手指小關節彈弦,發音鏗鏘有力,音色古樸圓潤。他的演奏特色突出地表現在一觸即按的按顫功夫,變化莫測的滑音技巧,隨情而發的演奏氣度上。羅九香雖以“太古元音遺韻”傳人、“儒家樂派正統”自詡,但其思想并不保守。他認為,對待民族音樂的“正韻”要繼承得好,才能談到發展。在此基礎之上,他主張對傳統樂曲賦予新的藝術生命。1959年,羅九香受聘于天津音樂學院教授古箏;1960年,又轉入廣州音樂??茖W校(現廣州星海音樂學院)任教,1961年,作為客家箏代表,他參加了在西安舉辦的第一屆全國古箏教材會議。羅九香一生致力于客家箏樂的繼承與發揚,在何育齋的弟子中影響最大,對于客家箏派的確立起到了重要作用。羅九香授徒眾多,其中以史兆元、陳安華、饒寧新、何寶泉、楊始德、藍新德等為代表。
注釋:
①參見史兆元《漢樂箏曲簡介》,載于羅偉雄主編《“客家箏派”本源論萃》,中國文聯出版社,2008,第16頁。
②史兆元《漢樂箏曲四十首》,人民音樂出版社,199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