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作者楊凱1950年8月6日出生于北京,父親楊碧海是國家一級作曲家,母親王鼎潘是新中國第一批鋼琴演奏家。門里出身的他從小接觸了很多新中國成立后著名的音樂家、藝術家。
他給編輯的一段話中寫道:
幾年前,受本刊記者孟建軍老師的委托,希望我可以撰寫像中國著名指揮家黃飛立先生的回憶錄,當時黃先生已經90多歲高齡了。
歲月悠長,一位位受人愛戴的老音樂家們相繼離世。2019年,我母親身體也不好了,在醫院陪護母親時,我有感而發,終于下筆,斷斷續續寫了一篇篇回憶這些音樂家點滴生活的小文章。一來了卻之前孟建軍老師布置的小任務,二是緬懷那些可敬的長輩。希望現在的音樂老師們不要忘記他們的前輩,要把這些前輩的精神保留發揚下去。
2020年1月,楊凱開始著手寫作父母親以及那一輩音樂家的故事,這些“口述歷史”即將消失,希望通過長篇回憶錄,為大家掀開一段鮮為人知的美好歲月,在文字間留下他們的風華正茂!
母親的人生起點“國立福建音樂專科學校”
我的母親王鼎潘1929年出生于緬甸仰光,她是一位鋼琴演奏家。1942年入國立福建音樂專科學校學習鋼琴,師從克拉拉·曼哲克。1947年畢業留校任教。期間向陳田鶴先生學習和聲、復調。1949年到上海隨馬古士先生學習鋼琴,并在中華音樂學院任教。其后到中央戲劇學院樂隊、中央民族歌舞團、北京舞蹈學校工作。期間隨周廣仁先生學習鋼琴,并借調到中央樂團舉辦的美國、意大利聲樂專家班擔任聲樂、器樂伴奏。退休后受聘于中國音樂學院擔任客座教授。編著有《鋼琴樂理知識入門》。
晚上,感覺有些累,十點多就上床了。
打開手機,看到鄧芳給我發了一條信息。她說:“感謝我的恩師。”
這句話的下面有一篇《指尖上的舞蹈——訪北京舞蹈學院附中中國舞鋼琴教研室主任鄧芳》的文章,文章介紹鄧芳是中國藝術職業教育學會音樂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舞蹈專業委員會主任、北京市音樂家協會鋼琴基礎教育學會理事、文化部全國社會藝術水平考試鋼琴專業考官。多年來擔任北京市及全國鋼琴比賽評委工作,多次被評為優秀指導教師。
只是看到鄧芳擔任的這些職務就讓我刮目相看了。我馬上給她回復了一條信息:“小姑娘變成了學科帶頭人了,真了不起。我腦子里留下的還是假裝生氣給楊思力上鋼琴課的小老師呢。祝賀你!相信你可以在自己的專業上越走越遠,一步一層樓。你說的很對,當一個學科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對她的要求也會提高,提高的方法就是形成專門的學科。我想你這個年齡正好,完全可以下些功夫,把舞蹈鋼琴伴奏這個專業扶正,發揚光大起來。再次祝賀你!”
鄧芳馬上給我回了一條信息:“沒有恩師當年無私的幫助我哪有今天的一切!無限感恩。”后面她給了兩個大大的心。
放下手機,我徹夜未眠。媽媽年輕時候的影像一幕幕像放電影一樣,讓我不能忘懷。媽媽喜歡聊過去的事情,我也想聽一聽她講過去的事情,一直想有機會把她們當年那些往事記錄下來,并一直期待這樣的機會。
2020年1月春節,媽媽在家養病期間,我有意再次翻開這些老照片,挑選了一些照片讓媽媽看,一方面讓媽媽和我說話,不至于每天都是昏睡,一方面讓她回憶照片上的故事。因為我一直有一個想法,讓媽媽親口給我講一講她們年輕時的故事。
媽媽的身體是虛弱的,可她愿意和我一起看照片。她還是一貫的樣子,她不講自己,她喜歡講她的老師,喜歡講她的同學,喜歡講她的母校。媽媽的回憶從她不能忘懷的母校——國立福建音樂專科學校開始。
從媽媽靜靜的敘述中,我感受到她仿佛又回到她激情飛揚/風華正茂的音樂與人生的起點——國立福建專科音樂學校。此時,她還是一位十三歲的少女。
在《弦歌相承》這本國立福建音樂專科學校紀念文集中, 編者這樣介紹這所學校:“抗日戰爭時期,在福建永安成立的一所短暫卻輝煌的學校——國立福建音樂專科學校。抗戰的號角催生了她的創立,歷經艱難,她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用音樂報效祖國的優秀兒女。”
爸爸、媽媽最要好的同學肖遠阿姨2010年去世,媽媽曾經寫了一篇懷念她的文章。
文章寫到:“剛才聽大家滿懷激情追思我們親愛的校友肖遠的感人事跡。大家稱贊她,敬佩她,懷念她,效仿她。金湘先生含淚問到:‘她怎么這么好?‘她的高尚品德是哪里來的”金湘先生的發問讓我們深思。
我的答案是‘教育,是從教育來的。她的為人是教育她的學校、教育她的師長傳承給她的。在這里,我想介紹她在1942年到1944年期間在國立福建音樂專科學校受到的教育。”
媽媽說:“國立福建音樂專科學校歷史雖然短暫,但校友對學校的感情至深,始終如一,念念不忘。”
“福建音專成立之初,雖然是國難當頭,物資匱乏,可師生精神仍昂然,教學秩序井然。 第一任校長蔡繼琨倡導的戰地歌詠隊巡回演出活動一直延續下來,成為學生學以致用,走進民眾,宣傳抗日的藝術實踐傳統。演出的合唱、獨唱、重唱等節目都是抗日愛國內容。這些歌曲是《抗戰的旗幟在飄揚》《上戰場》《勝利進行曲》《戰士頌》《丈夫去當兵》《墾春泥》。這些演出活動起到宣傳抗日的作用。”
媽媽說:“當時慕名從浙江、江西、廣東、福建各地來求學的學生很多,他們中間不少是從抗日戰爭的炮火中走過來的,他們已經參加過抗日救亡活動。這些同學學習目的明確,學習上非常刻苦,思想一致,又團結了校內大部分同學,對學校優良作風、學風的形成起到了積極作用。”
對肖遠阿姨的回憶,讓我知道了是抗日戰爭中,有一批中華民族優秀兒女投奔到一個位于福建永安大山中的小山村,投奔到位于永安的國立福建音樂專科學校。(抗日戰爭期間,為了躲避日軍飛機的轟炸,福建省會由福州臨時遷到永安。)
在《弦歌相承》這部國立福建音專紀念文集中,我讀到這樣一首詩,詩是汪培元前輩為《國立福建音專校史》代寫的前言。詩是這樣寫的:
是抗日戰爭,
使祖國各地文化精英聚集于東南一隅——福建永安;
是法西斯迫害,使德、奧、保樂壇巨擘不遠萬里投奔到這僻靜的山莊——吉山;
是八閩寶地,使我們能在烽火中弦歌不輟;
是艱苦的戰爭歲月,使莘莘學子經受著萬般磨難;
正義的戰爭是一座大熔爐,她把純真的青年鍛造成鋼!
我們懷念這壯麗的時代,
我們歌頌這偉大的時代,
她培育出為祖國音樂事業奮斗一生的一代人,
奉獻畢生的一代人,
也凝結出艱苦樸素、勤奮好學、尊師愛生、團結奮進的“永安精神”,留下晶瑩光芒!
旗正飄飄,馬正蕭蕭,
好男兒,好男兒,報國在今朝。
歌聲激勵我們同仇敵愾;
我們曾深情詠嘆;
故鄉,我生長的地方,
本來是一個天堂的心曲
體味著離鄉背井的惆悵;
我們曾傲然長嘯;
“敵人從哪里來,把他打回那里去,
敵人從哪里進攻,把他消滅在哪里,
激勵軍民,保衛家鄉!
在這首鏗鏘有力的詩詞中我們分明看到一批有志向、有理想、有才華的青年聚集到了永安,聚集到了中國東南方抗日力量的聚集地永安。在這里,他們分明在為國家學習,隨時準備投入到全國人民抗日的洪流中去。
汪培元還寫到:
“如今一切都已永垂青史,她留給我們的思念,
永遠難忘。
我們以輝煌的業績,度過了舉國慶祝抗戰勝利的五十周年,
也度過了反法西斯取得全面勝利的五十周年。
我們僅以這本校史,作為一份小小的禮物,
獻給國立福建音專的校友們,獻給樂壇的知音摯友和兄弟院校的朋友們。
讓“永安精神”再創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