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億,鄒 蘭
(四川大學 數學學院,四川 成都 610064)
研究食餌捕食系統

其中,α 表示食餌出生率,βx 表示由食餌種族內部競爭帶來的食餌密度變化率,γ 表示捕食者死亡率,k表示捕食者將捕食的食餌轉化為自身增長的效率.x(t)和y(t)分別表示食餌和捕食者在時間t時的密度分布,由系統(1)的生物學意義可知

為Beddington-DeAngelis功能反應函數,表示在每單位時間、每單位捕食者的捕食下食餌密度的變化,也稱作捕食率,其中a,b >0.當c =0 時,

為經典的Holling II 型功能反應函數,bx 表示捕食率的增幅隨x增加而下降;當c >0 時,cy 表示捕食率隨y增加而下降.
食餌捕食系統的動力學行為一直受到學者的關注[1-8],其中具有Holling II型功能反應的食餌捕食系統也稱為“R-M”模型.陳蘭蓀等[9]用微分方程定性分析方法對“R-M”模型作了詳細分析,并討論了極限環的存在性和唯一性.對于Beddington-DeAngelis型功能反應,Cantrell等[10]指出c影響正平衡點的位置和穩定性,且當c 充分小時,系統大致上與c =0 時的系統表現出相似的動力學性質;Hwang[11]證明了正平衡點局部漸進穩定與全局漸近穩定相一致,并歸納了正平衡點全局漸穩的情況,證明了極限環的唯一性[12];Zhang等[13]討論了系統(1)的Hopf分岔,給出的分岔值是多個參數的一個復雜形式;文獻[14]也討論了系統(1)的Hopf分岔,整理出了相對簡單的分岔參數與分岔值,該值仍是多個參數的表達式;文獻[15]的結果更清晰全面地總結邊界平衡點的局部與全局漸穩,研究了邊界平衡點存在跨臨界分岔及正平衡點的Hopf 分岔,給出分岔參數.由于平衡點坐標形式復雜,表達式使用隱式形式,分岔依賴于許多參數的一個復雜表達式.另一方面,前人工作中多是考慮c >0 的情況.由于可能存在部分特殊的群居捕食者進行合作捕食,捕食率隨y增加而上升,這對應著c <0.
本文著重探索φ(x,y)中有無cy項對系統(1)的動力學行為的影響,即功能反應函數從Holling II型演化為Beddington-DeAngelis 型時動力學行為的變化.具體地,考慮c 從0 變為充分小的數(正或負)時系統(1)的動力學行為有無變化,從而對文獻[10]中關于“系統在c為充分小正數時大致上具有與c =0 時相似的動力學性質”的注釋給出嚴格數學推導,并研究c 為充分小負數時的動力學變化.此外,通過Poincaré變換分析無窮遠點的性質,討論全退化無窮遠點附近的軌線走向,結合文獻[12]中關于全局穩定性的結果,給出全局相圖.
令

直接計算易知,當c =0 時,系統(1)的平衡點類型如表1 所示.

表1 c =0 時系統(1)的平衡點類型Tab.1 Types of equilibria in system(1)when c =0
當c≠0 時,發現系統(1)至多3 個平衡點,且其中2 個(O,E1)與c =0 時位置一樣.下面要進一步確定這2 個平衡點類型是否發生變化,第3 個平衡點是否存在,及其位置類型與E2有何關系.
定理1.1當c≠0 且充分小時,系統(1)的平衡點O和E1的類型與表1 中完全一致,即c 在0附近變化不影響O和E1的類型.
證明下面僅對H =0 時證明E1的鞍結點類型不變,其他情形類似可證.令

仍用t表示時間,則系統(1)化為

計算可得系統(3)在平衡點E1處的雅可比矩陣的特征值為


即E1是一個退化平衡點.做變換

并仍將時間變量寫作t,則系統(3)化為

如同文獻[16]的做法,由隱函數定理可知,存在解析函數φ(u)使得

把φ′(u)代入(6)式的左邊,并用φ(u)代替(6)式中的v,通過比較u的各次冪的系數可解得

從而獲得φ(u)的級數表達式.令ψ(u):=P2(u,φ(u)),計算可得

可見ψ(u)二次項的系數為正.由文獻[16]可知,系統(5)的原點(0,0)是鞍結點.因此,系統(1)的退化平衡點E1是鞍結點.
下面判斷鞍結點E1附近的軌線走向.取vu 平面的坐標軸上兩點M(1,0)、N(0,1),根據變換(4)可計算得M對應于xy平面上一點M′(m,0),N 對應于xy平面上一點N′(n,1),其中

由此可知,vu平面的坐標軸返回到xy平面時,坐標軸位置如圖1(a)所示.在vu 平面上,當u =0 時,dv/dt的符號由v 的符號決定,當v >0 時,dv/dt >0;當v <0時,dv/dt <0;當v =0時,du/dt 符號由A1u2的符號決定.由于A1>0,因此du/dt >0.由此可得vu平面上鞍結點O 附近坐標軸上的軌線走向,見圖1(b).注意到,在變換(4)中,

因此,時間變換是反向的,從vu 平面返回xy 平面時,軌線方向相反.從而可得xy 平面鞍結點E1附近的軌線走向,易知鞍結點的結點結構位于第一象限,鞍點結構位于第四象限,見圖1(c).

圖1 坐標變換示意圖Fig.1 Schematic diagrams for coordinate transformation
定理1.2當c≠0 且充分小時,系統(1)存在第3 個平衡點(x1,y1)的充要條件是H >0.當H >0時,(x1,y1)的類型與E2相同,且其位置趨于E2(c→0),其中

證明系統(1)的平衡點是方程組

的解.由于xy =0 時,有2 個平衡點O和E1,因此只需考慮xy≠0.易知,第3 個平衡點存在當且僅當

進一步,(8)式有解,當且僅當H >0,(8)式可得第3 個平衡點(x1,y1),其中x1、y1的表達式在(7)式中給出.
當c =0 時,系統(1)有第3 個平衡點E2(x0,y0).由x1、y1的表達式可知

當c =0 時,易知系統(3)在平衡點E2處的雅可比矩陣為

當c≠0 時,系統(3)在平衡點~E2(x1,y1)處的雅可比矩陣為

由于當c→0 時,(x1,y1)→(x0,y0),計算可知c→0時,J2(c)→J1.另一方面,E2不會是中心(見表1).因此,當c充分小時,與E2具有相同類型.
由定理1.1 和1.2 已知,c 在0 附近的變化并不影響平衡點類型和位置.雖然與E2的位置并不相同,但是→E2(c→0),所以可以看成位置不改變.定理1.1 和1.2 并沒有給出c在0 附近的變化對平衡點穩定性的影響.實際上,由于O和E1的穩定性判定中不涉及c的值(見定理1.1 的證明),所以c在0 附近的變化對O和E1的穩定性并無影響.然而,c在0 附近的變化是可能對第3 個平衡點的穩定性產生影響的,繼而導致分岔的出現.下面將詳細討論這一點.
如表1 所示,H >0 時才有第3 個平衡點,因此假設H >0.當E2為結點或粗焦點時,參數c在0 附近的變化并不改變其穩定性,即~E2與E2的穩定性相同.下面的定理是針對E2為一階細焦點的情形.從雅可比矩陣J1(見定理1.2 的證明)的表達式,易知E2為一階細焦點當且僅當

定理2.1設系統(1)滿足(9)式.當c從0 變為充分小的負值時,系統(1)發生Hopf 分岔,唯一一個極限環分岔出來.這個極限環是穩定的且圍繞.當c從0 變為充分小的正值時,系統(1)不發生Hopf分岔.
證明如同定理1.1 的證明,只需考慮系統(1)的等價系統(3).對(3)式做平移變換

并將X、Y寫作x、y,得

把系統(10)在O(0,0)的雅可比矩陣記為J(c).因此

其中J1、J2(c)在定理1.2 的證明中給出.由于當c→0時,J2(c)→J1,因此J(c)是連續的.令

系統(10)|c=0化為

其中H的表達式在(2)式中給出.由于此系統為中心型,計算其一階焦點量g3,得

因此O是系統(10)|c=0的一階穩定細焦點.由J(c)的連續性,當c≠0 且充分小時,系統(10)的平衡點O仍為焦點.由J2(c)的表達式可計算其跡T(c)在c =0 處的導數得

記J2(c)特征值的實部為μ(c).因此,μ(0)=0 且

又由(9)式可知

因此,μ′(0)<0.從而c從0變為充分小的正常數時,系統(10)的平衡點O從穩定一階細焦點變為穩定粗焦點,不發生Hopf分岔.當c從0變為充分小的負常數時,系統(10)的平衡點O從穩定一階細焦點變為不穩定粗焦點,發生一階Hopf 分岔,唯一一個極限環從O分岔出來,且此極限環是穩定的.
一方面,系統(1)的Hopf 分岔在文獻[13-15]中給出,由使用的c為正且分岔參數是多個參數復合的形式,并不能確定是哪個參數變動導致Hopf分岔.結合定理2.1 可知,該Hopf 分岔不是由c從0 變為充分小的正值產生的.另一方面,在文獻[15]中,系統(1)的鞍結點E1被證明存在跨臨界分岔.結合我們定理1.1 可知此跨臨界分岔不是由c從0 向充分小的非零數變動導致的,即c 在0 附近變化時,系統(1)不發生跨臨界分岔.
根據文獻[10-12]中關于系統(1)全局穩定性的結果,當系統(1)不存在正平衡點時,全局漸進穩定,此時對應H≤0.本文定理1中H =0時鞍結點E1在第一象限內的結點結構與該結論相一致.另一方面,當系統(1)存在正平衡點時,如果~E2為穩定結點或穩定焦點,即~E2局部漸進穩定,則全局漸進穩定;如果~E2為不穩定結點或不穩定焦點,則有且只有一個極限環,且極限環是穩定的,此時對應H >0.
下面分析系統(1)無窮遠處軌線的走勢.
定理3.1系統(1)在第一象限內有2 個無窮遠平衡點A:(+∞,0)和B:(0,+∞),其中A為不穩定結點,B 為全退化平衡點.當cα -a =0 時,有無數條軌線沿離開B,單位圓周Γ上的軌道離開A趨近B.
證明對系統(3)做Poincaré變換,令


在α*平面上解出z =0 時的奇點是Q1(0,0)、Q2(-b/c,0).Q1處雅可比矩陣的跡T1=2βb >0,行列式

且特征矩陣對應于特征值βb 有無窮多特征向量,因此Q1是不穩定星形結點;Q2處雅可比矩陣的跡T2=-βb <0,行列式D2=0,因此平衡點Q2為退化平衡點.由于Q2返回到xy 平面后,不在第一象限內,不做具體討論.此外,z =0 也是解,故赤道由奇點和軌線連成.



其中,Z2、V2分別是z和v的二次齊次多項式,

示性方程

當cα-a =0 時,G(θ)=-cβsin2θ cos θ.此時,示性方程有單根,有二重根θ3=0 和θ4=π.記


對于θ3=0 和θ4=π,θ3、θ4不是H(θ)=0 的根,

已知Φ(z,v)、Ψ(z,v)在(0,0)附近是z、v的解析函數,所以滿足文獻[16]的條件,從而在zv平面上,沿著各只有唯一軌線進入奇點Q3,有無數條軌線分別沿θ3=0,θ4=π 進入奇點Q3(此處及后文中的“進入”均指,當t→+∞或t→-∞時,軌線趨近于平衡點).將zv 平面變換為vz平面,則有無數條軌線分別沿進入奇點Q3,沿著θ3=0,θ4=π 各只有唯一軌線進入奇點Q3.

圖2 cα-a =0 時,系統(1)全局相圖Fig.2 Global phase diagrams of system(1)when cα-a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