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利明,王磊
吉林省勘查地球物理研究院,吉林 長春 130012
研究區地處吉黑造山系,佳木斯陸緣活動帶南緣,牡丹嶺構造隆起區。區域上地層出露有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以火山巖—次火山巖為主。自加里東期開始,東西和北西向構造發育;自中生代以來,由于濱(西)太平洋構造作用影響本區,使得南北、北東向構造發育。巖漿活動頻繁強烈,構成加里東期、華力西期、印支期及燕山早期等構造-巖漿旋回。賦存有貴金屬、黑色金屬、有色金屬及煤等礦產,成礦地質條件良好。
本區分布有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圖1、表1)[1-2]。

圖1 太平村一帶區域地質圖Fig.1 Regional geological map of Taipingcun1.全新統堆積物;2.更新統南坪組;3.新近系船底山組;4.下白堊統泉水村組上段;5.前石炭紀老地層;6.早白堊世閃長玢巖;7.早三疊世二長花崗巖;8.二疊紀花崗閃長巖;9.二疊紀石英閃長巖;10.二疊紀閃長巖;11.晚泥盆世花崗閃長巖;12.晚泥盆世閃長巖;13.中泥盆世輝長巖;14.實測地質界線;15.不整合界線;16.韌性剪切帶;17.遙感解譯斷裂;18.實測逆斷層;19.性質不明斷層;20.1∶25萬水系沉積物綜合異常及濃集中心;21.1∶25萬水系綜合異常編號及元素組合;22.鐵礦點位置及編號;23.研究區范圍。

表1 太平村一帶地層簡表
根據區域構造巖漿區劃情況,屬張廣才嶺—老爺嶺花崗巖帶,牡丹嶺花崗巖區。分屬于中、晚泥盆世、三疊紀、早三疊世、早白堊世,其中早三疊世花崗質巖漿活動規模最大,形成牡丹嶺花崗巖區 (表2)[3]。

表2 太平村一帶侵入巖簡表
褶皺構造:早三疊世以來,老地層因斷裂分割、并在巖漿作用下解體,僅存前石炭系老地層,呈單斜殘留體產出。巖漿活動在促使老地層解體的同時,亦活化了所含微量元素的原始富集。
斷裂構造:區域北西向斷裂發育、且規模最大(Ⅲ3、Ⅲ4),次為東西向斷裂、保留縫合帶初始特征,早期的南北向斷裂長期活動、構成區域主要導礦構造(Ⅳ2)。
區域上侵入巖Au、Ag、Cu、Pb、Zn等質量分數高于維氏值。根據元素富集溫度的差異進行區分:即劃分為As、Au、Sb、Hg(低溫),Ag、Cu、Pb、Zn(中溫),W、Sn、Mo、Bi(高溫)三組。低溫元素質量分數呈雜散分布,在中石炭世輝長巖、二疊紀花崗閃長巖及早三疊世二長花崗巖內均呈較高含量;中溫元素質量分數變化比較均衡,早三疊世二長花崗巖中高溫元素含量較高 (表3) 。

表3 侵入巖單元微量元素質量分數簡表
自中生代以來,多期次、不同規模的巖漿活動為區域上金及多金屬成礦提供了豐富物質和熱動力,成礦構造-巖漿條件優越。
區域1∶25萬化探工作在研究區附近圈定出25-Hs-56號水系沉積物綜合異常,綜合異常面積56.15 km2,元素組合類型為 Au-B-As-Bi-Sb,規模、強度中等,屬金礦化類型異常。異常位于早三疊世黑云母二長花崗巖(ηγβT1)之上,形態呈彎帶狀,與北西向、近南北向兩組構造交匯方向一致。交匯部位出露有二疊紀巖體及前石炭系老地層。地層巖石Au平均質量分數70.18×10-9、維氏值4.50×10-9,高于維氏值15.60倍,金礦成礦地質條件十分有利,具有明顯的金礦找礦前景。由于異常北西端有擬設礦權存在,本次研究區選在異常南東端,異常由北西向南北向轉彎,異常指示信息明顯。
研究區內礦產資源較為豐富,礦種主要有金、鉬、銅、鉛、鋅、鐵等,多為礦點和礦化點。金、砂金礦點分布在三岔南部,其它礦點也分布在三岔南部,呈南北向線性展布,成礦與南北走向三岔—太平—裕家屯構造帶關系密切。
研究區分布有前石炭系老地層(AnC),呈北西走向、北東傾向、南東側伏狀產出。巖性為含屑凝灰質熔巖、斜長角閃片巖、變質砂巖等淺變質巖組成。巖石中金等微量元素含量明顯偏高。如Au質量分數常見值(0.48~1.02)×10-9、極大值8.21×10-9,;Ag常見值(0.04~0.14)×10-6、極大值1.11×10-6;Cu常見值(6.58~23.22)×10-6、極大值151.91×10-6;圍巖巖體(γδP):Au常見值(0.37~0.81)×10-9、極大值5.84×10-9,;Ag常見值(0.03~0.07)×10-6、極大值0.28×10-6;Cu常見值(4.04~12.30)×10-6、極大值81.00×10-6。因此老地層構成研究區成礦的金及多金屬礦的礦源層。
隨著區域斷裂構造運動的深入,礦源層老地層被二疊紀花崗閃長巖體侵入,二者構成的殘留體殘存于早三疊世二長花崗巖中。殘留體與該期巖漿及晚期熱液相互作用,促進了其中富含的金及多金屬等成礦物質的進一步富遷移,沿著巖體與地層接觸帶運移至合適的構造空間富集成礦。因此本區成礦構造巖漿條件良好。
研究區內構造發育,多呈北西向、近南北向分布。由于巖石上部殘坡積覆蓋嚴重,地表未見裸露構造行跡。為了解研究區構造發育情況,根據航磁場解譯北西向構造(Ⅲ3、Ⅲ4)、根據遙感影像解譯近南北向構造(Ⅳ2)。以此為線索,地質填圖中D1079處發現有初糜棱巖、花崗質蝕變碎裂巖,巖石中可見細脈充填。
2.4.1 1∶10 000高精度磁測
強磁異常除大部由南坪組火山巖引起外,少部分布于老地層及后期巖體之上,與背景場之間勢態突變,推測由隱伏中—酸性次火山巖引起。區內較大地質體將脫殘而呈捕擄體而呈漂浮狀態,地質體與早三疊世巖體之間將構成一個完成的“U”形接觸帶,接觸帶底部、無論是由熱動力作用還是重力分異作用,均將形成有用礦質的大面積富集、成礦。
2.4.2 1∶5 000激電中梯測量
在研究區內劃分了5條激電異常帶,異常帶的場態特征為中阻高極化類型的組合異常,區內磁場特征主要為低緩負磁異常,斷裂構造(Ⅵ2)經過部位分布有地磁異常,為新近系南坪組玄武巖反映。
研究區通過1∶1萬土壤地球化學測量圈定6處土壤綜合異常,綜合異常特征見表4。具有金礦找礦潛力。

表4 研究區土壤綜合異常特征表
根據研究區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等綜合找礦信息,系統研究賦礦巖系、礦化蝕變等特征,將全區劃分為YJ-1、YJ-2、YJ-3三個找礦靶區[4]。
3.1.1 A類預測區
(1)具有含礦的地層、巖漿巖、構造條件,有很好的蝕變礦化特征。
(2)資源潛力大或較大,地表可見礦(化)體露頭或隱伏(盲)礦床存在可能性很大,找礦標志明顯可信。
(3)具有好的化探異常。
3.1.2 B類預測區
(1)具有推測含礦的地層、構造、巖漿巖條件,蝕變礦化發育。
(2)成礦信息集中,有一定資源潛力,可考慮安排地質工作的地區。
(3)化探異常較好,標志明顯。
3.1.3 C類預測區
(1)具有含礦的地層、巖漿巖、構造條件。綜合信息顯示有隱伏巖體。
(2)有可能發現資源,根據現有資料(或成礦信息)推斷具有一定的資源潛力的地區。
(3)具有好的化探異常。
3.2.1 YJ-1銀銅金找礦靶區
YJ-1銀銅金找礦靶區位于研究區北部太平村東南部一帶,面積約6.37 km2,靶區分類為B級。靶區呈南北方向的矩形展布。靶區內出露的地層主要為前石炭系老地層,主要巖石類型為流紋質晶屑凝灰熔巖、英安質晶屑凝灰熔巖、安山質晶屑凝灰熔巖、斜長角閃片巖。侵入巖主要為二疊紀黑云母二長花崗巖、二疊紀花崗閃長巖。區內5條激電異常帶,異常帶的場態特征為中阻高極化類型的組合異常。區內磁場特征主要為低緩負磁異常,斷裂構造(Ⅵ2)經過部位分布有地磁異常,為新近系南坪組玄武巖反映。區內分布的主要化探異常為1∶
10 000土壤綜合異常HT-1、HT-2,元素組合為As-Ag-Cu-Au。因此,所圈定的土壤異常應由老地層相關元素局部富集引起,異常多具有內帶、強帶,構成研究區內找礦的化探標志,找礦前良好。
3.2.2 YJ-2金銅銀找礦靶區
YJ-2金銅銀找礦靶區位于研究區中部西南溝東部,靶區呈北西方向的矩形展布,分類為C級。靶區位于二疊紀花崗閃長巖之上。 區內地磁呈低緩背景區,強度沿北西方向逐漸降低,解譯為北西向線性構造,平行的次級構造。區內圈定的土壤綜合異常HT-3、HT-4,異常元素組合為As-Cu-Ag-Au,元素套合較好[5]。走向北西,異常位于二疊紀花崗閃長巖體內。推測深部可能存在金礦(化)體。
3.2.3 YJ-3金銀銅找礦靶區
YJ-3金銀銅找礦靶區位于研究區中部西南溝西部一帶,靶區分類為C級。靶區內出露的地層主要為變質砂巖(AnC)。侵入巖主要為早三疊世黑云母二長花崗巖,北部侵入接觸老地層。區內圈定的土壤綜合異常HT-5、HT-6,異常元素組合為As-Ag-Cu-Au。單元素異常HT-6為本區主要找礦線索,異常北部靠近巖體與老地層侵入接觸帶[5]。推測異常應為在較為有利的地質、成礦物理化學條件下局部形成的元素富集,推測深部可能存在金礦(化)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