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進官
東進北上,是新四軍建軍初期的主要發展方向,這期間,黨中央對新四軍的作戰任務和行動方向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毛澤東于1938年2月4日致電項英、陳毅指出:目前最有利于發展的地區在江蘇境內茅山山脈,即以溧陽、溧水為中心,向著南京、鎮江、丹陽、金壇、宜興、長興、廣德線上之敵作戰,必能擴大根據地,擴大新四軍基礎。
自1938年6月至12月,新四軍第一二支隊在茅山及周邊地區與日偽軍進行大小戰斗200余次,斃傷日偽軍3000余人,新四軍軍威初顯,為東進北上奠定了基礎。
面對新四軍東進蘇南開辟敵后抗日根據地的發展態勢,國民黨如坐針氈,于1939年元月在重慶召開的五屆五中全會上,拋出了“防共、限共、溶共”的方針。
新四軍內有人擔心新四軍東進北上抗日會沖破國民黨的限制,會破壞統一戰線。為消除思想疑慮,1940年5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電示東南分局和新四軍分會,就抗日戰爭和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問題再次明確指示:在一切日本占領區和戰爭區域,應強調統一性,不應強調特殊性;不論在華北、華中或華南,不論是八路軍、新四軍,均應不受國民黨的限制,獨立自主的放手擴大軍隊,堅決地建立根據地……毛澤東在中央起草這份對新四軍的指示時特別強調:不論在江北或江南,均有敵人,均在抗戰,因此均能夠發展,均應該發展……不要別人委任,不靠上級發餉,獨立自主地擴大軍隊,建立根據地。由于新四軍各支隊對黨中央“五四”指示貫徹有力,執行堅決,促使軍力快速增長,至1940年底,新四軍軍部及三支隊為10770人,蘇北指揮部12000人,江南指揮部3500人,江北指揮部18800人,八路軍四縱隊13400人,五縱隊18185人,豫鄂挻進縱隊1200人,全軍總兵力達88744人。
新四軍根據地迅速擴大,第一二支隊東進蘇南、挺進蘇北,建立了以茅山為中心和以黃橋為中心的橫跨長江兩岸的兩塊根據地。第三支隊轉戰皖南保衛軍部,第四、第五支隊在皖東、皖中站穩了腳根。
1941年1月17日,蔣介石在皖南事變后發布命令,公然宣布新四軍為“叛軍”,取消番號。同時部署國民黨軍隊向新四軍、八路軍等大舉進攻。中共中央則采取針鋒相對的斗爭策略。1月20日,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發布重建新四軍軍部的命令。1月25日,新四軍重建軍部大會在鹽城召開。新四軍重組后整編為7個師,總兵力9萬余人,比建軍時的1萬余人壯大了近9倍。
重新組建的新四軍以嶄新的面目展現在抗日戰爭的敵后戰場。1941年1月27日,中共中央中原局發出關于打破國民黨進攻及日偽“掃蕩”的指示,要求華中全黨、全民“加強建立與鞏固根據地的工作。”根據指示精神,4月新四軍從組織上進行了調整:東南局與中原局合并,組建華中局統一領導;蘇中軍區成立,設4個分區(地委),同時建立各地區中共地委、行政專員公署和軍分區;各師部經中共中央軍委批準成立師軍政委員會(師黨委);加強黨對軍隊的組織領導。
至1945年8月,重新組建的新四軍由9萬余人發展到31萬人,新四軍活躍在蘇、浙、皖、鄂、豫5省廣大地區,建立了8塊抗日民主根據地,光復國土面積25.3余萬平方公里,根據地人口達3400余萬,累計對日偽作戰2.46萬余次,斃傷日偽29.37萬余人,俘日偽軍12.42萬余人,另外接受5.4萬余名日偽軍投誠、反正,浴火重生的新四軍成為名副其實的華中人民的長城。
(責任編輯 孫月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