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偉
山東省高考綜合改革方案的出臺是在深度調研的基礎上穩妥推進的,這一方案被很多同行稱為“最好的方案”。當然,這只是一種大致的判斷,但也說明山東省做了很多準備。山東省于2004年首批加入高中新課改,首批實施新課程背景下自主高考、自主命題。山東省政府召開座談會9場,參會人員包括省教育廳、各市縣教育局負責人,高中師生,高校師生,學生家長,社會知名人士等。山東省教育廳組織了針對部分大學、高中學校和教育局為期3個多月的綜合素質評價等,形成多個調研報告。在此基礎上,山東省政府2016年3月9日印發《山東省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實施方案》;2018年3月23日印發《山東省深化高等學校考試招生綜合改革試點方案》,新高考正式啟動。
各省(區、市)的方案會有一些不同,但是從改革的深層思維來看,這些方案都是2014年《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的實踐落地。所以,無論是國家試點的浙江省、上海市,還是首批試點的北京市、天津市、山東省、海南省,或是2018年、2019年才加入的省(區、市),都可以從一個深層意義上進行系統準備。
那么,從新高考、新課程、新教材的“三新”視角來審視高中階段教育的未來發展,從思維到行動應做好哪些準備呢?至少有十大計劃需要逐步鋪開。
制度要求(一):
考生的高校招生錄取總成績由3門統一高考科目成績和自主選擇的3門普通高中學業水平等級考試科目成績組成,總分為750分。其中,統一高考科目語文、數學、外語的卷面滿分分值均為150分,總分450分;考生自主選擇的3門普通高中學業水平等級考試科目每科卷面滿分分值均為100分,轉換為等級分按滿分100分計入,等級考試科目總分300分。
——《山東省深化高等學校考試招生綜合改革試點方案》
一、重點在第一個“3”,語、數、外成為基礎的基礎、核心的核心。為學生學習質量提高做好分階段教學與研究準備
語文、數學、外語三科作為國家統一高考的科目,統一考試時間、統一命題、同一卷面總分數。占比巨大的語、數、外統一考試,不僅打破了外語、數學分數弱化的傳聞,也讓這三個學科的教學變得更加富有挑戰性。從學科核心素養來看,語文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數學包括“數學抽象、邏輯推理、數學建模、直觀想象、數學運算、數據分析”,外語包括“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學習能力”。基于學科核心素養和命題方向,基于高一、高二、高三各年級及高中整個階段不同復習時長來規劃課程與教學,成為重要命題。我們需要“語、數、外學科質量綜合提升計劃”。
制度要求(二):
等級考試科目包括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6個科目。條件成熟時,可納入技術(信息技術、通用技術)等科目。學生可根據自身興趣、志向、優勢和高等學校招生要求,在上述科目中自主選擇3個科目參加等級考試。學生所選等級考試科目的學業水平合格考試成績必須達到合格,不合格者不得作為等級考試科目。
夏季高考按“專業(類)+學校”方式實行平行志愿投檔,增加志愿填報數量,最大限度滿足考生志愿需求。招生院校依據語文、數學、外語和考生自主選考的3科普通高中學業水平等級考試科目總成績,參考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擇優錄取。
——《山東省深化高等學校考試招生綜合改革試點方案》
二、學生選擇在“6”或“7”中實現,但“我為什么會選它?”需要幫助學生提前建立有利于學科選擇的實踐經驗基礎
不分文理,自選自考,學科學習從打開大學大門的工具轉變為選擇人生發展方向的工具,特別是“理化生政史地”的選擇具有重要意義。與其說是按照興趣選擇學科,不如說是以選科選擇人生方向,由此觀之,選科成為學生面對新高考的第一份作業。怎樣選擇呢?在深入學科研究與實踐,積累學科學習經驗的基礎上,學生的選擇才能夠具有理性。同時,高中學校從辦學體制到辦學價值上要更深入地尊重學生主體的思想。我們需要“學科經驗導向的‘實踐場建設與開發計劃”。
制度要求(三):
自2017年秋季高中入學新生起,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分為合格考試和等級考試。合格考試成績是學生畢業、高中同等學力認定的主要依據;等級考試成績納入夏季高考招生錄取。合格考試覆蓋國家課程方案規定的所有學習科目,包括語文、數學、外語、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信息技術、通用技術、音樂、美術、體育與健康等科目。
——《山東省深化高等學校考試招生綜合改革試點方案》
三、學校特色、辦學質量來自“15”,即各學科教學質量。以全學科課程高地建設成就學校辦學質量新特色
高中多樣化辦學之殤,特色高中之困,將會伴隨著新高考、新課程、新教材的落實有根本性的突破。未來高中學校從綜合實力的競爭到學科高地的競爭格局已然凸顯。特色學科建設就是特色學校,特色學科豐富了,高中的多樣化建設也就落實了。不僅僅是高中三年,甚至中學六年,乃至基礎教育十二年一體化學科質量建設將成為未來學校的特色發展之路。落實國家課程方案,重建學校課程體系,規范課程實施,落實多需求選課走班教學,生成學科課程的綜合性質量高地。我們需要“學科課程一體化質量高地建設計劃”。
制度要求(四):
各學科明確學生完成本學科學習任務后,學科核心素養應該達到的水平,各水平的關鍵表現構成評價學業質量的標準。
健全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建立平等互助的教學研究共同體,倡導自我反思與同伴合作,營造民主、開放、共享的教學研究文化,鼓勵和支持教師進行教學方式改革的探索,形成教學風格和特色。
——《普通高中課程方案(2017版)》
四、如果學科核心素養是“N”,那么教師理解就可以歸納為“X因素”。在學科核心素養與關鍵能力改進中的教師成長與教師隊伍建設成為關鍵命題
由學校綜合實力到學科集團式教師隊伍為核心的競爭力,校本科研、教研成為必然。這是一種以各學科課程標準為依據,以學生學科素養的培養為核心目標,以學科教師自組織的校本教研為基本模型,致力于教學改進與師生雙向發展的行動研究范式。我們需要“學科核心素養研修改進中的教師隊伍建設計劃”。
制度要求(五):
學校應建立選課指導制度,提供課程說明和選課指南,安排班主任或導師與學生建立相對固定的聯系,指導學生選課,幫助學生形成個性化的課程修習方案,引導家長正確對待和幫助學生選課。
探索建立行政班和教學班并存等多種教學組織形式。統籌教師調度、班級編排、學生管理、教學設施配套等資源和條件,為走班教學的實施提供保障。
——《普通高中課程方案(2017版)》
五、“1+1+1”的選課走班帶來學校的專業自律,人人自我提高的學生選擇與全員導師模式讓扁平化管理具有更大價值
選課走班、學科課程主導的管理方式變革,使得高中學校逐步進入多層次管理結構,以個體自治為核心的管理范式會得到廣泛應用。選課走班不僅僅是外在方式的變化,也不僅僅是為了學生在“6”選“3”的學習過程中有不同的組合,更重要的是給學校帶來新的組織形式和運行機制。從內在的體制機制創新上來組織引領和實施選課走班,進而讓學校“行政管理系統”與“專業管理系統”并行不悖,是這一探索的要義。我們需要“專業導向的學校課程選擇與走班教學綜合設計計劃”。
制度要求(六):
堅持育人為本,遵循教育規律。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成才作為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扭轉片面應試教育傾向,堅持正確育人導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
六、“3·4·5”還是更多?在新指導性文件層出不窮背景下的學校新品牌資源經營
“德智體”三好學生,“德智體美”根本任務,“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藝術素養、社會實踐”綜合素質,或是各學科若干的“學科核心素養”,都設置了不同的教育目標。新時代,新概念層出不窮,但是社會對學校的監督和問責不會因“素質教育”“新教育”“理想教育”等命題而搖擺。對教學質量的追求,對教育本質的堅守,才是教育永遠的正道。“三新”只會為堅守規律者帶來高中學校品牌發展、特色發展的新機遇。我們需要“守住學校價值的質量再提升計劃”。
制度要求(七):
高校根據自身辦學特色、人才培養以及學校招生章程要求,制定科學規范的綜合素質評價使用辦法,并提前向社會公布。招生錄取時,高校組織教師等專業人員,采取集體評議等方式對綜合素質檔案進行分析,對考生綜合素質做出客觀評價,評價結果作為招生錄取學生的重要參考。
——《山東省深化高等學校考試招生綜合改革試點方案》
七、選擇信任,以全面關聯、特長經驗構建學生綜合素質發展框架
將綜合素質評價融入教育過程。從內容上來看,綜合素質評價包括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藝術素養、社會實踐5項。從范疇上來看,綜合素質評價涵蓋整體素質和個性化素質兩個領域。綜合素質既是學生各方面素質的綜合反映,又是學生個體素質的體現,兩者緊密結合,不可分割。在高校招生錄取中,整體關注學生綜合素質情況與關注學生的個性特長素質同等重要,而學生的個性特長會被更多關注。從操作層面來看,它一是作為高中學校日常管理的評價,二是作為高中學生畢業成長的評價,三是作為高校招生錄取的評價。我們需要“學生綜合素質過程評價十二年計劃”或“普通高中學校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規劃”。
制度要求(八):
校內評價或考試、學業水平考試、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均應以本課程方案、課程標準和國家相關教學文件為依據。
——《普通高中課程方案(2017版)》
八、“命題方向+考試改進”專業研究,專注命題與考試研究來改進學科教學過程,提升教學質量
學科考試與評價研究正在迎來一個學校擁有發言權的時代,科學組織考試也成為教師基本功。中國考試制度史既是教師的成長與發展史,也是教師的工作與價值史。從古至今,教師通過考試過關,然后又帶領學生考試過關。千年科舉尚且是考生各盡所能,自己與自己比。今天的高考卻是人人對手,只有把別人比下去。同樣是努力,考試的競爭由展示自我素養到比較個人成績。我們需要“學校日常考試與改進研究計劃”。
制度要求(九):
深入理解普通高中課程改革要求,準確把握課程標準和教材,圍繞核心素養開展教學與評價。關注學生學習過程,創設與生活關聯的、任務導向的真實情境,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合理應用,提高課程實施水平。
——《普通高中課程方案(2017版)》
九、“第三個階段”,學科核心素養導向的學習過程。課堂教學以學科為導向的個性化思維建構
如果把高考背景下的教學發展做個簡單的階段劃分,可以分為“知識取向階段”“能力取向階段”“素養取向階段”。“知識取向階段”的教學可以簡單地說是“從知識到知識”,學生學知識,考試考知識;“能力取向階段”的教學可以概括為“從知識到能力”,學生以知識為手段,以能力為目的;“素養取向階段”的教學則是“從情境到素養”,知識存在于真實的情境中,學生要學會運用學科素養從情境中提取知識,將之轉化成自己的素養。因此,新的教學研究將圍繞學科核心素養,以課程標準、教材為依據,以生活關聯、任務導向的真實情境啟動教學與評價改革。我們需要“學科核心素養取向的個性化情境建構教學計劃”。
制度要求(十):
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高校考試招生模式,健全促進公平、科學選才、監督有力的高校考試招生體制機制。
——《山東省深化高等學校考試招生綜合改革試點方案》
構建銜接溝通各級各類教育、認可多種學習成果的終身學習“立交橋”。
——《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
十、學生迎來了“有選擇性”的“人生立交橋”時代機遇
只有一條路的時候,我們可能無奈。但還好,大家埋頭苦干,學生埋頭苦學,用同一個目標、同一次考試、高低不同的分數來決定人生和未來。但長期以來,學生考試結束了才開始思考志愿填報,踏上大學征途才開始思考專業適應性,大學畢業了甚至還沒有做好入職和邁向社會的準備。生涯規劃、自主發展的功課什么時候做?“吾十有五而志于學”,15歲、16歲的年齡,即學生從高一開始就可以啟動人生規劃。我們需要“學生生涯規劃與自主發展計劃”。
當然,新高考不僅僅是內在于高中學校敏感思維的“學—考—錄”,還包括高考公平、自主招生、加分調整、取消錄取批次、異地高考、學科競賽等等,這是在國家大政之下的政策調整與倫理博弈過程,不在我們的專業討論之內。
(作者系山東省濟南市海川中學副總校長,曾任山東省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研究員。主筆山東省新高考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