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艷平
摘 要:城市化背景下,鄉村治理面臨主體不足、動力缺乏等困境。新鄉賢是鄉村建設難得的人才,在鄉村經濟發展、鄉村治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地方政府應積極挖掘新鄉賢、培育新鄉賢組織,加強相關制度建設和法律監督,保障新鄉賢在鄉村振興中充分發揮良好的作用。
關鍵詞:新鄉賢;鄉村治理
鄉賢文化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基層社會長期依靠鄉賢階層維持了低成本的穩定運轉。今天,我們將優秀的傳統治理資源創造性轉化并結合現代治理精神,培育新鄉賢文化,充分發揮新鄉賢在鄉村治理中的作用,對推動鄉村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新鄉賢的內涵
新鄉賢指出身鄉村,在某一領域能力突出、貢獻突出并有“回報鄉土”情懷的賢達人士。相比一般村民,新鄉賢擁有經濟、視野、技術、人脈等方面的優勢,在農村具有一定影響力和話語權。他們有的已經城市化,有的生活在農村,既包括退休的黨政干部、企業家、專家學者等社會精英,也包括農村基層干部、鄉村教師、農場主等優秀人才。當前,我國農村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但仍是熟人社會或半熟人社會,傳統的鄉土倫理規范依然是農民的行為準則。因此,發揮鄉賢作用的文化土壤依然存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國,需要對我國歷史和傳統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對我國古代治國理政的探索和智慧進行積極總結。”在鄉村人口老齡化、空心化日趨嚴重的當前,有效彌補鄉村治理主體不足,激活鄉村內生活力,推動鄉村發展,需要有能力、有魄力的人有序參與進來。因此,發掘優秀的傳統治理資源,培育現代新鄉賢,具有經濟學和推動社會整體進步的雙重價值。
二、新鄉賢的時代價值
(一)帶動鄉村經濟發展
有的新鄉賢本身是成功的企業家、商人,有的新鄉賢視野開闊,在發展現代農業、鄉村生態旅游等方面能力突出,他們能把資金、優秀項目、新發展理念帶回鄉村,從而促進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益。有的新鄉賢擁有學識專長,如先進養殖技術、栽培技術、傳統手工技藝等優勢,可以憑借才能開廠創業,挖掘、盤活鄉村資源,既能促進農業規模經營,又能創造就業機會,還能帶動當地村民發家致富。總而言之,新鄉賢可以促進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向鄉村流動,為鄉村發展注入新活力,從而促進鄉村經濟發展。
(二)提高鄉村治理水平
首先,新鄉賢出身于鄉土,一般受教育程度較高,比較具有現代法治思維,又在村民中擁有較好的口碑和聲望。他們可以利用自身在鄉村內外的特殊影響力,協助基層政府推動國家政策在基層的貫徹落實和為鄉村經濟社會發展建言獻策。其次,新鄉賢可以在基層政府與農民之間架起溝通橋梁。一方面能將黨和政府的各項方針政策傳達給農民;另一方面又能代表農民向上級政府表達鄉村社會的各種意見,促進鄉鎮政府進行回應,進而制定出符合農民利益訴求和當地發展的政策,更好地推動農村社會發展。再次,新鄉賢在地緣、親緣、人緣上有著先天優勢,熟悉鄉土人情,有很強的組織協調能力,對調解農村糾紛、化解鄉村矛盾,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穩定具有積極作用。最后,一些新鄉賢的個人經歷和取得的成就,能激勵和帶動農民努力生產,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和積極性。
(三)榜樣示范作用
在現代文明和市場經濟的沖擊下,鄉村原有的倫理秩序日漸衰微,鄉村歸屬感和凝聚力下降,影響了鄉村社會的持續發展和穩定。而新鄉賢是出身鄉土、貼近鄉村民眾的鄉村精英,相對農民,他們受教育程度更高,視野更開闊,更有權利意識、規則意識、參與意識、競爭意識等現代思維,在鄉村民眾中擁有較高的聲望,他們的價值觀念、行為模式對農民具有示范引領作用。因此,他們對強化農民作為社會主體的自我意識、自主精神和參與意識,教化鄉民、凝聚人心、涵養鄉村文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模范帶頭作用。
三、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的路徑選擇
(一)挖掘新鄉賢
推動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必須吸引新鄉賢回歸鄉村。首先,當地政府和鄉村要確立新鄉賢認定標準,只要愛國愛黨、能力突出、擁有專業知識、具有較高的道德品行、有服務鄉村意愿的熱心人士都可以納為新鄉賢。其次,做好新鄉賢調查工作,構建鄉賢信息庫,建立有效的聯系制度,為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搭橋鋪路。最后,以“鄉愁”為紐帶,向“不在場”的新鄉賢推介家鄉的特色資源、優惠政策、生產生活的軟硬環境等,建立鄉賢聯誼會,舉辦鄉賢參觀考察活動,吸引、動員、組織新鄉賢回鄉并參與到家鄉建設中來。
(二)政策鼓勵
若使新鄉賢回歸鄉土,僅靠“回報鄉梓”情懷可能難以長久,個人發展空間才是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的長久動力。因此,地方政府應出臺相關政策,為新鄉賢提供發展機遇與空間。首先,政府相關部門應制定一些優惠政策,為新鄉賢返鄉創業提供物質上、精神上的支持,讓新鄉賢把個人發展和鄉村振興緊密聯系起來。其次,提升農村軟硬環境建設,讓新鄉賢愿意生活在鄉村并安心服務于鄉村振興事業。最后,加強社會輿論正面引導,基層政府和鄉村應及時對優秀新鄉賢給予獎勵和表彰,宣傳報道其事跡。這一方面提高新鄉賢精神層面的自我實現感;另一方面也營造人們學習新鄉賢、推崇新鄉賢的社會氛圍。
(三)制度規范
目前,新鄉賢在參與鄉村治理的實踐中缺乏專門的組織機構,呈現零星化、原子化的特征。新鄉賢作用的良好發揮需要良好的載體,將新鄉賢凝聚起來,并為其參與鄉村治理營造組織和制度基礎。首先,地方政府和鄉村應積極培育新鄉賢社會組織,推進諸如鄉賢理事會、鄉賢參事會、鄉賢工作室等社會組織的成立,讓新鄉賢有參與鄉村治理的空間與載體。其次,厘清新鄉賢及其組織與鄉村法定組織的關系,合理區分基層黨組織、村民委員會、各類新鄉賢組織的職責定位。新鄉賢是參與鄉村治理的主體之一,“他們與村黨支部、村民委員會之間是‘輔和 ‘主‘謀和‘斷的關系。”最后,為保證新鄉賢組織有效發揮作用,應進一步建立相關制度來確保新鄉賢組織健康有序運行,對新鄉賢組織的準入退出、參事議事、參事規則等方面予以制度規范。
(四)法律保障
新鄉賢是助力鄉村發展的重要力量,如果沒有完善的約束機制,就會面臨“異化”的風險。新鄉賢一旦異化,容易出現宗族化、以德代法、以個人意志綁架村莊或者把村莊當成攫取個人與家族利益的工具的現象,從而危害村莊發展。因此,防止新鄉賢異化,必須加強對新鄉賢及其組織的約束。從法律層面而言,要完善與基層治理相關的法律法規和制度,使新鄉賢及其組織依法依規進行各項活動,防止個人凌駕于法律之上的現象出現。同時充分發揮村規民約、鄉村輿論等非正式制度的約束作用,以確保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的有效性。從道德層面而言,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加強新鄉賢自身的道德建設,提高自律意識,并將服務、奉獻鄉村內化為個人行動。
參考文獻:
[1]舒雋:鄉村治理變遷與新鄉賢的當代表達[J].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18(5):129-130.
[2]丁寧寧.新鄉賢在鄉村治理中的作用[J].黑龍江科學,2017(4):53.
基金項目:海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城鎮化視閾下鄉村文化嬗變與價值重建——以海南省為例”(項目編號:HNSK(YB)16-63)
(作者系海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農村問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