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武衛
人吃五谷雜糧,身體難免會出點兒狀況。這時,就需要醫生給我們診治,或做心理疏導,或推拿按捏,或吃藥打針,必要時還要動手術修補、矯正或割除。這叫醫身,人們對此已習以為常。同樣,人生活在受各種因素影響的環境中,成長、發展難免會偏離健康軌道,此時就需要有人勸導、批評,甚至懲處。這是醫心,又叫教育。
在教育問題上,勸導這種方式最能為家長和受教育者所接受,教育者也更愿意用勸導的方式去解決問題。對于受教育者身上存在的問題,如果能通過勸導的方式加以解決,那就再好不過。當然,在實施勸導的過程中還要注意一些細節,如態度、語言、語氣等,否則也可能被受教育者及家長詬病。
對于受教育者來講,有些問題會稍微嚴重一點。就像生病,有些病已經不是疏導一下就可以解決的,這時或許按捏一下、吃點藥效果會更好。因此對于教育問題,勸導不能解決時就需要對受教育者進行批評,有些時候甚至需要進行嚴厲的批評。這種批評不僅要傷及受教育者的面子,更要觸及受教育者的心靈。如果受教育者及家長不能正確理解和接受這種批評,雙方就很可能會產生分歧和嫌隙,甚至發生矛盾與沖突。一旦情況變得嚴重,教育者的行為就有可能會被上綱上線。這時,教育者出于自我保護的本能,就會停“藥”,其結果是“病灶”留存,甚至會進一步惡化。
由于受教育者的成長環境不同,他們所存在的問題也不同。有些孩子身上的問題比較嚴重,如經常不做作業、遲到早退、有意擾亂課堂秩序、吸煙、考試作弊、使用違禁電器造成安全隱患等,這些問題具有頑固性,影響很壞,單靠勸導和批評難以解決。假如把這些問題比作人身上的疾病,這時候單純靠按捏、吃藥已經不能解決問題,而是需要輸液,即強制性地將藥輸進病人的肌體,殺死病菌,遏制病情蔓延。這在治療疾病時是為人們所接受的。而對于教育問題,出現這種情況時就需要給學生一定的懲處,如校紀處分、停課反省等。這些強制措施促使孩子反省自我、努力改正,使他的成長軌跡糾偏歸正。這個時候,家長的態度好壞直接關乎這些措施能否順利執行,能否達到預期的效果。
在現實的教育活動中,多次作弊屢教不改、主動攻擊傷害他人、逃課上網夜不歸宿、欺凌同學拒不改正等更加嚴重的問題,不僅帶來很大的安全隱患,還嚴重破壞了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并且有些行為極易給受傷害的學生造成心理陰影,不嚴厲懲處后患無窮。就像有些疾病,吃藥打針已經不能解決問題,此時外科手術就成為重要選擇。對存在問題的學生采取斷然措施十分必要。可惜的是,這種措施在目前的教育環境中很難被接受,即便學校頂著壓力做了決定,學生和家長也比較抵觸。
生活中處處有教育。從治病聯想到教育,治病救人,育心救人,道理相通。但愿人們能從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得到啟發,改進目前教育活動中的一些不恰當的做法,讓教育回歸理性、回歸現實、回歸本色,讓教育再次煥發活力。
(責編 馬孟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