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巖 羅艷
【摘? ? 要】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使得鄉村文化建設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近年來鄉村題材紀錄片對于激活鄉村文化、喚醒鄉村記憶起著重要作用。《中國村落》作為一部鄉村主旋律紀錄片,借助獨特的視覺符號和微觀的敘事結構,再現了具有濃厚歷史底蘊、人文色彩的古村落文化,激發了人們對文化的自覺保護意識。這也使紀錄片在中國鄉村文化振興中起到了示范作用。
【關鍵詞】鄉村紀錄片;再現理論;《中國村落》
【基金項目】本文為新疆財經大學科研基金項目《高校微信公眾號運營策略研究——以“青春新財大”微信公眾號為例》(XJUFE2020K055)階段性成果之一。
在費孝通看來,中國的基層社會是鄉土性的。[1]鄉村里的人口一代一代地傳下去,孕育出了過往以高沉淀性和低流動性為特點的鄉村文化。數千年的農耕社會奠定了鄉村文化在中華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可以說,鄉村是每個中國人的“精神烏托邦”。但隨著近年來我國城市化進程加快,鄉村逐漸成為一個“衰落”的文化意指和想象空間,村落正在逐漸淡出歷史舞臺。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縮小城鄉差距。[2]鄉村存在的意義與價值獲得了重新發現與界定。作為鄉村振興的鑄魂工程,鄉村文化建設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鄉村紀錄片的創作開始呈井噴式發展。
隨著互聯網及5G技術的推進,不同的媒介此消彼長,鄉村紀錄片以其真實性、可讀性、整體性和可持續性等特點有了更為廣闊的生存領地,通過形式不斷創新,逐漸成為文化再現的重要載體。鄉村紀錄片是以鄉村題材為核心,以鄉村、農業和農民為內容主體的紀錄片,主要關注鄉村改革、土地以及農民的命運等問題。[3]通過影像語言記錄鄉村社會,一方面讓人們重新認知鄉村的過去、現在及未來;另一方面喚醒“失落”的鄉村記憶,建構文化自信。
紀錄片雖然具有真實性、客觀性的特點,但作為一種媒介,其主要功能依然是對現實對象的再現,而非直接復制。“再現”這一詞語用來描繪如何把不同的符號組合建構起來,進而使復雜、抽象的概念變得有意義。這種意義實踐是一個基本的認知過程,也是一個選擇和構建的過程。斯圖爾特·霍爾認為,事物本身幾乎不會有一個單一的、不可改變的意義,文化參與者通過再現的實踐運作賦予它們意義。文化并非單一、機械的計算機代碼程序,它需要依賴意義才能發揮作用。
本文選取的影視樣本《中國村落》是浙江廣電集團和中國美術學院聯合出品的電視紀錄片,并且被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評為“2019年度優秀國產紀錄片”。該紀錄片主要講述了傳統村落的生活、文化與歷史,再現了具有磅礴生命力與創造力的新時代鄉村文化。全片共有七集,分別為《如畫》《建構》《家傳》《望鄉》《忙閑》《田園》《再造》,通過紀錄片再現了中國當下古村落的民景、民俗、民風,喚起了人們心中共同的集體記憶與傳承愿望。作為被國家主流媒體認可的優秀紀錄片,《中國村落》為何要再現鄉村文化?再現了什么樣的鄉村文化?其再現途徑是什么?這些問題成為本文研究的緣起。
一、再現原因:語境與社會權利結構的訴求
(一)鄉村振興語境的訴求
物質的事物與行動只有在話語內才有意義并成為知識的對象,這是再現理論的本質。[4]福柯關于“真理”的話語的論述,闡明了意義為什么會被生產出來這一問題。??抡J為,在每一時期,話語所生產的知識的各種形式,及其客體、主題和實踐,都隨著時代的變遷而劇烈變化。只有在一種特殊的歷史語境內,事物才成為某種“真實”。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建設美麗鄉村成為國家的主要議題,也成為主要的歷史語境。紀錄片兼具視聽語言和真實屬性的雙重優勢,不僅可以對鄉村振興戰略進行影像化的闡釋,也能在鄉村文化建設中發揮積極而重要的作用。
鄉村紀錄片《中國村落》在“鄉村振興”話語的規范下,將新時代鄉村建設作為敘事主線,從物質、精神與行為三個層面敘述了中國鄉村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為鄉村振興提供輿論支撐。在物質層面,《中國村落》著重講述了全國各地的鄉村建筑,無論是宗祠還是民居,這些鄉村建筑一方面代表著鄉村發展的悠久歷史,凝聚著厚重的文化底蘊;另一方面也記錄著當下人們為了建設美麗鄉村揮灑的汗水。在精神層面,《中國村落》選取了在外務工的人們對故鄉的鄉愁與鄉村家風傳承兩個案例,呈現出鄉村振興的歷史語境下,中國鄉村越來越注重精神文化建設的時代特點,同時表達出人們想要建設故鄉的心愿。最后,在行為層面,《中國村落》一方面介紹了全國各地獨具特色的鄉村傳統習俗,另一方面也講述了鄉村文化產業的發展歷程,以此來回應鄉村振興的語境要求。
(二)社會權力結構的訴求
在??驴磥?,權力不僅壓制它想控制的東西,還審查與生產各種事物。也就是說,權力并非單指國家、法律,而是通過整個社會機體運作的生產網絡。從公共領域到私人領域,社會權力結構深入于各個層次中,通過生產“真理性”的知識控制著社會實踐。鄉村題材紀錄片的敘事內容雖然以現實生活為素材,但由于創作者的選擇與加工,也可算作一種生產出來的知識,自然也受到社會權力結構的控制。
隨著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堅持“四個自信”的提出,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鄉村文化的關注熱度逐漸上升。鄉村紀錄片有必要也有責任記錄鄉村發展變化,為鄉村文化振興提供精神動力?!吨袊迓洹分忻恳患膬热荻贾赶蜞l村開放多元、緊跟時代步伐的發展現狀與人民安居樂業、精神富足的生活現狀,正契合當下建設美麗鄉村、提振文化自信的訴求。《中國村落》紀錄片講述鄉村發展,較全面地展現了新時代中國鄉村的文化創新與特色。
二、再現對象:歷史底蘊與文化肌理的交融
(一)歷史沉淀下的鄉村圖景
中國傳統農耕文明延續了上千年,這造就了中國鄉村具有著厚重的歷史特性。紀錄片《中國村落》中,幾乎每一個鄉村都擁有上百年的歷史,該片將鏡頭對準了村落中的獨特歷史建筑與秀美山水,展現了歷盡千年滄桑卻仍生生不息的東方古典文化。如第一集《如畫》中始建于北宋的安徽黟縣西遞村,距今已有950年的歷史,主要由胡氏家族幾十代聚居而形成的古村落在歲月的沉淀中別有韻味,青磚黛瓦的徽派民居和青山綠水融為一體,構成了一幅和諧畫面。又如江西省婺源縣的黃嶺村,古老的徽派民居,在百米落差的嶺谷錯亂排布,戶戶支架曬物,眺窗像塊畫板,支架好比畫筆,呈現出一幅幅民俗風情畫。鄉村紀錄片通過再現農耕文明中保留下來的原始風景與村落建筑,使得歷史沉淀下的鄉村更具有厚重的生命力量,匯聚成當下獨特的鄉村圖景。
(二)具有民族精神的村落文化
中國的村落,不只是一座座不同形制的建筑,更是一個地方文化、一種地方精神的物質體現。紀錄片《中國村落》不單單是對于鄉村風光的“搬運”,更是講述了一系列具有生命溫度與生活氣息的村落故事,傳遞著鄉土文明中地方獨有的民族特色與精神。第三集《家傳》以村落中自古發展至今的歷史故事為敘事線索,向我們展示了村落中禮俗社會的沉淀與傳承。安徽省歙縣堂樾村所獨有的牌坊文化向我們展示著“忠義節孝”的屹立不倒;浙江松陽石倉闕式家族那七千多份斑駁的舊契約,向我們訴說著古老村落堅守的信用;平遙古城人民經商而建的高層大院,向我們傳授著做生意所需的“仁義禮智”之心。村落文化中的民族傳統精神在一代代的傳承中,逐漸內化為民風民俗,成為村民骨髓里的傳統美德。在鄉村文明逐漸被現代化工業進程淹沒的時代中,紀錄片中所保留下來并傳播的文化符碼與深刻的人文精神顯得愈發具有感染力與震撼力。通過平鋪直敘地訴說真實細膩的故事細節,使得古老的中華文明“活”在當下,喚起了觀眾心底最深處的“思鄉”情感。
(三)新時代下保護鄉村的文化自覺
費孝通在《人文價值再思考》一文中,認為“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特定文化中的人明白其文化的來歷與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發展趨向,有助于加強人們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擁有適應新時代、新環境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5]可以說,文化自覺是文化主體實踐的自覺,需要具有主體力量的人主動參與到文化建設當中去。鄉村紀錄片作為鄉村振興文化發展的一大路徑,在傳播鄉土文化價值、增強群眾的文化使命與自覺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中國村落》第七集《再造》中講述了當下古村村民遷至山下、村落變為荒地的現狀,但是一些“鄉村守護者們”開始了鄉村再造行動。比如余家富作為一名高材生,畢業后選擇回到自己的家鄉浙江衢州市對塢村,通過將村落建筑改為民宿,使得即將消失的小村莊煥發了它新的生命。影片中還有很多人選擇回到鄉村,在保護村落原始特點的基礎上尋找經濟發展點,再造中國村落。一系列故事的再現讓觀眾們看到鄉村文化振興的希望,鄉村的價值在人們心中重新定義,人民文化自覺的使命感與責任感不斷加深。
三、再現途徑:多元化符號與獨特敘事視角的結合
斯圖爾特·霍爾曾經指出,世界的意義是經由不同的方式建構而成的,除了明確再現的對象外,理解和分析“如何再現事情、人物、事件和人際關系也很重要。”紀錄片通常采用紀實的手法,在形式上不斷創新影像技術,在內容上采用多元化的符號文本與獨特敘事視角,形成了技術理性與人文精神的高度契合。
(一)符號運用:人物、景觀、音樂傳達表意功能
1、傳統農民人物符號的再現
鄉土村落中主要居住的是農民,現如今他們大多已經步入中年,具有艱苦樸素、傳統守舊等精神要素?!吨袊迓洹窙]有刻意地去刻畫當下的村民形象,而是給人物以足夠的表達空間,這使得許許多多鮮明的人物躍然紙上:陳蘇厚副省長退休回到農村創辦“農民香蕉合作社”,幫助家鄉農民致富;姚南山放棄西班牙億萬資產,到浙江云和縣與普通農婦結成夫妻;上?!爸唷毙旖劢壑胤岛邶埥d克縣山河村, 與村民探索共同致富之路。[6]村民們在街角處閑談、在大樹下乘涼,鄉下老人溫暖的笑容、兒童的嬉笑打鬧都通過最真實細膩的鏡頭記錄,向受眾講述著村落中人與人之間的美好故事。通過具象表達,真實還原當下的農民人物符號形象,喚起了受眾兒時的記憶與向往,展現了當下鄉村的生活狀態,成為了紀錄片所獨有的記錄題材。
2、農村文明景觀符號的再現
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房子”代表的不僅僅是人們居住的物理空間,更是承載鄉村文明的文化空間。鄉村傳統建筑作為極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之一,在媒介再現鄉村文化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中國村落》中《如畫》和《建構》詳細地介紹了鄉村的建筑特色與村落格局,例如依據八卦圖而建的諸葛村、根據山勢立體建造的山西李家村等。中國村落的建筑講究因勢象形,不喧賓奪主;依勢造景,不橫行霸道,影片中通過展現大量具有中國特色的民宅建筑,講述其建筑與環境相協調的設計理念,暗含著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天人合一的價值觀。通過將古人歷來的臻美追求貫穿其中,側面表達了全世界人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愿望,也為鄉村紀錄片的表達增加了深厚的文化底蘊與傳播價值。
3、民族特色音樂符號的再現
如果說“真實”是紀錄片的生命的話,“聲音”則與畫面一樣為紀錄片的真實性服務,承擔著視聽重要的表現功能。[7]《中國村落》配樂主要以中國傳統樂器為主,音樂的韻律和故事的發展脈絡相互契合,此起彼伏。在村落文化的介紹中,影片還拍攝了大量民族音樂的演繹,比如新疆白哈巴村民彈奏馬頭琴、侗族人民圍坐在一起大唱民歌,讓受眾在聲音的文化符號中深刻感受到了中華民族的歷史與文化積淀。
《中國村落》中配樂共計9首,除去第7集,其余每一集結尾都配有一首片尾曲,剩余3首是整部紀錄片共用的配樂?!段以诶舷镒拥饶恪贰斗N樹》《嗷!》等配樂加入了中國傳統樂器元素?!侗P歌郎》《唱給天空聽》《稻花魂》等曲目則以少數民族語言或是方言演唱。背景樂的添加提高了畫面的感染力,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氣息,豐富了敘事內容,在更深層的意義上凸顯了中國鄉村文化的民族性與多元性,呼喚受眾所共有的集體記憶。
(二)敘事視角:微觀視角建立情感聯系
在新媒體語境下,紀錄片不斷突破以往形式固定化、內容說教化的創作缺陷,積極探索新的創作思想,建立紀錄片敘事新維度,注入符合時代脈動節奏的新氣息。為了更加全方面、多角度地真實再現中國村落的現實原貌,紀錄片《中國村落》的創作者采用了從微觀個體“人”切入的敘事視角。以故事親歷者為主線來講述有關村落的個人點滴記憶,又或采訪村落中的“意見領袖”講述背后的歷史故事。比如第三集《家傳》中通過當地的村民講述以文傳家、以商傳家、以仕傳家的世家故事,將個人的親身所感通過對話的形式表達出來,帶有更深厚的感染力;通過采訪致力于中國古村落保護的馮驥才先生,其專業性的講解讓我們感受到當下鄉村文明傳承的重要性與嚴峻性。以平易化、細膩化的敘事方式,帶領著受眾領略了有關村落的歷史淵源與民俗風情,展現了中國鄉村最原始的生活情態。從微觀與細節處入手,往往能更加打動受眾的內心,引發受眾的情感共鳴,增添紀錄片的文化內涵和記錄價值。
結語
“從村落到城市,人類大約花費了一萬年的時間,如果把這一萬年比做一小時,中國直到最后的一分半鐘才開始進城。有趣的是,只在城市里待了一分半鐘的我們,很快開始懷念起剛剛離去卻又揮之不去的,那如詩、如畫、如意的中國村落。”這是紀錄片《中國村落》的開篇詞,鄉村就像一座“烏托邦”,寄存于每個中國人的血脈中。但是城市化讓現代人對于鄉村文化的記憶逐漸模糊,甚至只殘留了“傷痛鄉村”的片面印象。時至今日,重新認識鄉村文化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中國村落》所帶來的具有啟發性、客觀性的時代景觀,則為再現鄉村文化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角度表達。
作為一部極具歷史底蘊與文化內涵的紀錄片,《中國村落》在鄉村振興的歷史語境和社會權利解構的訴求中產生,通過獨特的符號組合與敘事結構再現了歷史悠久、人文氣息濃厚、具有文化自覺性的鄉村文化。但未來如何保護和利用現在還存在的鄉村文化,如何充分發揮紀錄片在鄉村振興各項事業發展中的現實作用,值得我們持續關注與探索。
注釋:
[1]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07.
[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
[3]劉忠波.鄉村振興視角下鄉村紀錄片的文化使命和審美觀照[J].中國電視,2020(07):6-11.
[4]斯圖爾特·霍爾.表征:文化表征與意指實踐[M].徐亮,陸興華 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07.
[5]費孝通.費孝通文集第十四卷[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6:196
[6]宓鑫君.新媒體語境下主旋律紀錄片的影像審美與創新——以系列紀錄片《中國村落》為例[J].當代電影,2019(05):47-50.
[7]梁佳敏.鄉村題材紀錄片中影像符號的挖掘與呈現[D].山東師范大學,2021.
(作者:石巖,新疆財經大學碩士研究生;羅艷,新疆財經大學副教授)
責編:項賢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