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廣源
在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目標中,人文底蘊居首要位置,足以證明人文情懷素養對于學生發展的重要性。綜觀小學語文教材,古詩詞數量龐大,其蘊含的豐富情感及歷史文化,更是古人智慧與思想的體現。古詩詞的學習還能夠強化學生對人文精神的感知,豐富學生情感體驗。基于此,筆者開展了關于人文情懷素養培育下的小學生古詩詞教學策略探究。
人文情懷素養與古詩詞之間的聯系
人文情懷素養的培養是在人文教育基礎上提出的目標。隨著現代教育發展水平的提升,人文教育與素質教育目標出現了重疊,逐漸在學生核心素養中也出現了關于培養學生人文底蘊的要求。人文情懷素養培養與古詩詞之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聯系。體現在語文學科中,人文情懷素養指的是學生學會正確辨別情感、關愛與理解他人的重要素養,對學生未來發展有著深遠影響。
古詩詞蘊含豐富的人文底蘊,對塑造學生品格與價值觀具有重要作用。一是引導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古詩詞是古人抒發情感的通道,諸多古人借助古詩詞抒發自己的凌云壯志、雄偉抱負。學生可以從中感受古人心系天下的高尚情懷、寄情山水的怡然自得、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二是塑造學生品格。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著豐富的古詩詞資源,其中有對家國情懷的表達、報效祖國的志向,作者的理想與情懷能夠感動當代學生,培養其從小立志、將個人發展與祖國命運緊密相連的品格。
人文情懷素養與古詩詞教學結合的策略
一是強化小學生古詩詞學習的自主探究能力。通過梳理古詩詞學習流程可以發現,若想真正理解古詩詞的內涵與人文情懷,學生需要對詩人創作背景、生平事跡有全面的了解。
如教師在教學陸游的《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時,要引導學生在學習前自主完成信息搜集工作,分析詩歌創作背景及所要傳遞的情感。學生利用工具書、網絡等查詢陸游的相關信息,了解到該詩創作于宋光宗紹熙三年(1192年)。由于宋與金戰爭不斷,陸游無法回歸故鄉,他在詩中表達了對收復祖國大好河山的期望。通過對信息的整理與分析,學生明白了這是一首愛國詩,創作背景特殊,詩中所蘊含的情感也十分復雜。
二是強化學生的理解與感知能力。傳統教學中教師常以對詩歌的理解為藍本展開詩歌解讀,但基于人文情懷素養展開古詩詞教學時,教師應鼓勵學生通過對詩中內容的理解,進行多層次與多角度的解讀。
如在教學杜牧的《江南春》時,全詩通過對江南地區春天景色的描寫,呈現出一幅令人無限向往的畫卷。如果僅對詩進行分析,學生只能體會到詩人對美景的贊嘆,但結合詩人生平則可以發現詩中也暗藏豐富情感。《江南春》的前半部分描寫國家祥和的景象。但詩人生活在晚唐時代,鼎盛的大唐王朝已成頹勢,盛世之景不在,作者的描寫顯然為回憶,細細品讀則可以發現寫景的同時蘊含了作者別樣的情思。
人文情懷素養建構要著眼語文課堂
對學生人文情懷素養的培養,教師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為真正實現素質教育課堂目標,要以人文情懷為基調構建課堂,全方位感染學生、熏陶學生,這是學生形成人文情懷素養的關鍵。
一是引導學生細致研讀文本。古詩詞講究韻律與意境。雖表達簡潔凝練,但其刻畫的形象之美、意蘊之美、朦朧之美對人有著深刻的感染,因此鑒賞文本、深挖情懷始終是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之本。如在教學《宿建德江》時,作者通過景色的描寫抒發羈旅之情。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細細品讀與分析,第一句“移舟泊煙渚”與題目遙相呼應,埋下了后續抒情的伏筆。“泊”字的出現與日暮、煙都有聯系,道明了詩人夜宿小洲的緣由,并且利用典故隱晦地表達情感,道出思念之情。
二是培養學生翻譯與創作能力。翻譯是學生理解古詩詞的重要手段,目前傳統教學常用兩種方式:第一種是先通讀再翻譯,第二種是通讀與鑒賞之后再進行翻譯。第二種形式應用更加普遍,提升學生審美素養作用顯著。如在教學《石灰吟》時,直譯得出:石灰石在深山中通過千萬次錘打才能被開采出來,它將被熊熊烈火燃燒看作平常事。哪怕粉身碎骨,也將自身清白留在人間。直白的語言僅能表達出詩的字面含義,而通過鑒賞,學生明白了該詩的具體內涵。
古詩詞對于培養學生語文素養具有重要意義,在人文情懷素養培育背景下開展古詩詞教學,應著眼于兩者關系,對彼此內涵做出清晰界定,從中尋求合理教學方法。
(責編 桑 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