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留曉
現階段的語文教學應把立德樹人任務貫穿課堂始終,用語文課程的人文內涵豐富學生品格,觸動學生內心,促使其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樹立“大語文”觀,強化教學的實踐性和人文性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立足國情語情,樹立“大語文”觀。傳統的語文教學忽略了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這就導致了人的異化。因此,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強化語文教學的實踐性和人文性。
深入教材,培養責任意識。語文教材所選的文章多蘊含著作者對生命的熱愛、對人生的感悟、對理想的追求等。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文章的價值,引導學生與文學大家進行對話,提升文學修養。例如,筆者在教學自讀課《孤獨之旅》時,首先,將小說情節置于整部小說的大背景中讓學生體會思想感情。其次,用第一人稱敘述方式創造性地復述情節,讓學生體會主人公的孤獨感受。最后,讓學生畫出環境描寫的句子,借“景語”還原“情語”,讓學生明白成長并非一帆風順,要學會正確對待成長中的困難和挫折,培養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
深入教材,滲透愛國情感。《天上的街市》是部編版教材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詩歌。這個單元安排有童話、神話、詩歌、寓言,它們共同的特點是通過想象、幻想、夸張、象征的手段來塑造人物、事物的形象,反映現實生活。在教學這篇詩歌時,筆者從“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導入,根據神話傳說延伸到我國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發射成功等科研成就,引導學生做一個勇攀高峰、肩負重任,勤于追夢、敢于圓夢的新時代中學生。
立足語情,讓提升素養成為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素養的形成與發展。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
自讀:發揮主動,理解精神,體驗成長。自讀課要求學生借助工具書和課文注釋,按照閱讀文章的思維流程進入文本,揣摩作者思路,理解文章主旨,品味文章語言,質疑解難。
例如,《孤獨之旅》這篇小說情節簡單,人物形象鮮明,描寫方法獨特,主題思想突出。文章主要講述了主人公在經歷精神上的洗禮后內心逐漸變得強大的故事。圍繞這一主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自主閱讀,理解小說傳遞的豐富情感,感悟成長的道理。
精讀:深挖教材,用好例子,重在體悟。精讀要求學生深挖文章細節,體會文章傳遞的真情實感。
例如,《天上的街市》這首現代詩句式整齊,音律和諧,意境優美,兼有古典詩歌的韻味和特點,特別適合作為朗讀教學的范例。教師在指導朗讀時,要讓學生分清節奏,讀出感情,加深對詩歌的體驗與感悟。
總之,語文課堂教學要立足國情語情,以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精神品質為核心,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育有中國靈魂、國際視野的時代新人。
(責編 桑 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