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 薔
古墨收藏盛于明代,至晚清民國達到巔峰。民國之前,一錠清代御墨賣價60塊大洋,在當時足夠一個普通家庭一年的生活支出。

明 程君房古墨
“紫金不換,名墨難求。”古墨收藏的復興起自2007年。隨著其他文房拍賣市場上的行情向好,古墨的成交亦量增價漲。據藏家介紹,古墨的回報率雖不及瓷器、玉器和書畫,但使用老墨的書畫家越來越多,而制墨過程中取煙、合料等環節環境惡劣,致使從業者漸少,加之熊膽、麝香、沉香等原料稀缺,用傳統工藝制成的好墨錠供不應求,古墨行情自然水漲船高。2008年,一套清乾隆御制西湖十景集錦墨,以448萬元人民幣的高價拍賣成交,這個古墨成交最高紀錄至今未被打破。這套集錦墨一共10錠,由清代汪節庵制造。每枚墨錠一面是一首乾隆御詠西湖十景的七言律詩,陰文楷書填金,另一面模印淺浮雕西湖十景圖畫中的一景,“蘇堤春曉”“雷峰夕照”“平湖秋月”等,詩景相配,古風盎然。
墨是書寫和繪畫的重要材料,其品質不僅影響書法、繪畫的藝術表現力,而且影響藝術品的保存和傳播。好墨“質細、膠輕、色黑、聲清”。墨分焦、濃、重、淡、清五彩,再加上白紙自有的顏色,中國畫家和書法家由此創造出一個豐富多彩的意象世界。中國文人對墨寄予著深厚的情感,中國畫更是被稱為水墨畫。當代水墨畫家許浩之介紹:“墨本身就是無聲的材料語言。墨汁與古墨創作出來的作品是不同的,古墨作畫歷經數百年墨色依舊,而現代墨汁短短幾十年就出現色差。”
傳統古墨工藝素有“萬杵”之稱,即墨工杵打墨胎一萬下方成。自古即為手工作坊的生產模式,家族技藝代代傳承。據山西逄州手工制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王中勝介紹,墨錠制法分十多道工序,“先和料,再把皮膠用文火慢熬。熬軟取出,將油煙、麝香、冰片、朱砂等料依次按量加入,置于鐵皮上用大杵反復捶敲無數次,敲成紙一般薄,再折回來捶敲,周而復始。當煙料和膠料細膩均勻地糅合在一起,坯料就形成了。沒有幾萬重杵,出不來好活。”此景曾被古代詩人吟為“元霜萬杵文蟠螭,輕煙融液生瓊芝”,詩文雖美,但實際操作卻艱難瑣碎。
制墨大家、一得閣的孟繁韶認為,古墨和新墨的質量和工藝幾乎一樣,只是古墨具有一種歲月的沉積作為附加值,為名人所制或所用,再經時間洗禮,“火氣”越來越少,越來越柔順。在文房四寶中,墨最好地保留了傳統材質和工藝,目前仍然保存了松煙、油煙和漆煙三種傳統材質。取煙之后,再加麝香、冰片、金箔等材料。

古墨
文人藏墨之好由來已久,蘇軾、董其昌皆愛藏墨。古代藏墨鑒賞之風,至明嘉靖、萬歷時期更盛,并出現成組、成套的叢墨。按業內通行的分法,古墨依功能可分成七類:御墨、貢墨、文人自制墨、珍玩墨、普通書寫用墨、禮品墨、藥墨。
在我國制墨歷史上,名家輩出。宋代有潘谷、張遇、葉茂實等,潘谷手制“松丸”“狻猊”等墨,“遇濕不敗”,“香徹肌骨,磨研至盡而香不衰”,被譽為“墨中神品”。明代是徽墨的鼎盛時期,羅小華的桐油墨、程君房的漆涸墨、方于魯的名貴藥構墨皆是難得一見的珍品。程君房自詡“吾墨百年之后金不換”。此明代三家的墨式樣多,裝飾華麗,圖案精美,爭奇斗艷,“五岳真形閣”“東岳泰山贊”“九鼎圖”“百雀圖”均是珍品。清代有曹素功、汪近圣、胡開文、汪節庵四大制墨名家,其中曹素功的“紫玉光”“蒼龍珠”,胡開文的“御園圖墨”“御制棉花”,汪近圣的“耕織圖”“羅漢贊”等古墨,圖案精美、人物刻畫細膩,裝潢考究,空前絕后。1915年,民國休寧胡開文出品的“地球儀墨”獲巴拿馬世界博覽會金獎。
張大千認為:“欲找好墨,要光緒十五年前所制的,乾隆御制的更好。”就品質而言,收藏古墨,應以清代為最。中國的制墨業在清代達到高峰,清末國門打開,制墨所用的原料漆和桐油大量出口,而炭黑則大量進口,使中國傳統制墨業受到很大沖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