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未來宇航研究院)
當前,中國產業環境面臨著復雜的內外部環境。我國科技龍頭企業的國際化發展受到諸多打擊,多次面臨著產業鏈斷供風險,提升我國全球產業鏈競爭優勢迫在眉睫。在多重因素疊加下,政府需要重新梳理產業鏈,找尋新的經濟增長點,并創新產業鏈制度,探索產業持續發展路徑。航天領域作為國際戰略競爭制高點,對保障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引領科技創新、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商業航天是國家重點發展的新興產業之一,正迎來高速發展的關鍵機遇期,與人工智能、大數據、互聯網等行業相互融合,加速迭代,將培育出潛力巨大的產業集群。在促進商業航天產業發展領域,鏈長制也被賦予了新的使命。
鏈長制最早于2017年11月出現在湖南,2019年8月首次由浙江全省推行,2020年至今開始大規模受到關注,頻頻出現在地方產業鏈發展規劃中。目前,全國有6個省份已發布鏈長制相關政策,9個省(市)提出鏈長制實施計劃,省會城市及萬億GDP城市中有22個已有相關規劃。在這些政策里,所謂“鏈長制”,是一種中國特色的強化區域產業鏈推進的責任制度,著眼于貫通上下游產業鏈條的關鍵環節,通過鏈長制方式在要素保障、市場需求、政策幫扶等領域精準發力,形成穩定、發展、提升的長效機制。具體指的是地方政府主要領導擔任“鏈長”,負責該區域產業鏈,內外部資源統籌,綜合協調,保障產業鏈完整構建、穩定發展、能級提升。
鏈長制是推動產業創新發展的一個方法論,是促進產業發展的新實踐。商業航天產業是近幾年地方選擇發展的戰略新興特色產業之一,并陸續出臺相關產業發展措施及支持政策。推動商業航天產業鏈發展正當時,在此時,引入鏈長制創新方法助力各區域發展商業航天產業,具有重要實踐意義。
商業航天鏈長制包含產業鏈、鏈主、鏈長、鏈長制目標等多個要素。
商業航天產業鏈,上游主要為衛星制造,中游主要為衛星發射及測控,下游主要為衛星運營及應用。

商業航天產業鏈示意圖
商業航天產業“鏈主”,是在產業鏈發展過程中由市場自發形成的,包括產業協會和聯盟負責人、龍頭企業董事長、科研院所專家、第三方園區運營者。鏈主協調產業鏈上各個節點的活動,在產業鏈協調中會利用其主導地位實現整個商業航天產業鏈利益最大化,淘汰產業鏈落后環節,引領產業鏈發展。
商業航天產業“鏈長”,由各省、市主要領導掛帥,利用地方最高負責人的綜合協調優勢,負責統籌產業鏈建設全局性工作,適時組織召開全體工作會議,研究需市級層面綜合協調解決的重大事項,在更高層面保障整個產業鏈完整、穩定和發展。
商業航天產業“鏈長制”的目標,是發展壯大區域商業航天產業集群。站在全球視角,高位布局產業鏈上中下游聯動,充實國際產業合作內核,提升商業航天產業集群在全球價值鏈位置。
領導掛帥,統籌內外資源,集中力量在商業航天產業鏈薄弱環節進行重點突破,打破產業鏈發展中的行業壁壘,協調衛星數據實現共建共享。鼓勵商業航天企業和政府需求部門深度合作,解決商業航天產業鏈衛星應用服務環節最后一公里問題,不斷深度開發商業航天產業應用場景。
商業航天產業發展高精尖屬性更為突出,產業鏈服務專業化水平要求更高,在市場競爭下自發形成的鏈主,有利于打造專業化、職業化的園區隊伍,參與商業航天產業發展戰略制定、產業地圖制定、政策制定等,從頂層設計出發,加強產業鏈與區域的融合,明確發展目標,提升政府專業化產業鏈服務水平。
由鏈長出面,協調多方力量,聯合商業航天企業和航天高校、科研院所等,構建新型產學研聯動機制,實現政、產、學、研等的有機結合,營造設施設備共享共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聯合研發及人才培養等適合產業發展的良好商業航天產業生態。
推行商業航天產業鏈招商,開展政府與專業化招商機構的合作,調動和發揮政府干部、企業家、技術人才等關鍵人員在招商中的作用,形成更具針對性、專業化、精細化的招商體系,引導產業鏈上商業航天企業集聚。
商業航天產業具有顯著的技術引領和產業帶動作用,將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抓手。在地方區域推行鏈長制,重點在于因地制宜扶持特色產業集群,向上向下延伸,向內向外融資,推動區域塊狀特色產業做大做強。在鏈長制下,鏈長牽引各部門明確責任分工,明確商業航天產業鏈發展的工作目標、工作職責、工作體系和重點任務。基本形成以下“四步走”實施路徑。
第一步:調研梳理產業鏈發展現狀,制定因地制宜的特色產業鏈。
1)全面梳理產業鏈環節,掌握產業鏈重點企業、重點項目、重點平臺、關鍵共性技術、制約瓶頸等情況。形成產業發展系列圖譜,研究制定產業鏈圖、技術路徑圖、應用領域圖、區域分布圖、招商地圖等;形成商業航天產業園區清單、商業航天企業清單、航天高校專業院所清單、航天科研院所清單等,為制定產業發展方向提供抓手。
2)形成以特色產業鏈為核心的發展路徑。以火箭為核心的產業鏈,包括以發射場牽引火箭總裝,向上延伸到火箭配套,向外延伸到航天旅游;以衛星制造為核心的產業鏈,包括衛星總體和衛星配套,向下延伸到衛星應用;以衛星運營為核心的產業鏈,包括通信、導航、遙感等,向上到衛星制造,向下拓展到衛星應用;以衛星某類應用為核心的產業鏈,向外拓展到融合應用。
第二步:精準幫扶產業鏈協同發展,形成“產業鏈效能評價體系”,建立“問題清單”,找出商業航天產業鏈發展薄弱環節,制定產業鏈完善工作行動計劃,協調解決發展過程中重大困難問題。
1)形成“產業鏈效能評價體系”,從產業鏈競爭力、效率(績效)、生態穩定性、可持續發展能力和總體效果等多角度進行系統分析,提供階段性評價,找出問題。
2)依據“問題清單”,制訂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在技術、土地、資金、人才、合作模式等方面給予發展引導支持,解決制約商業航天產業發展“卡脖子”問題。
第三步:制定做優做強做大產業鏈工作計劃,突破產業鏈關鍵核心技術,出臺保障政策措施,建立工作時序清單,推進重大工作事項有序發展。
1)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自主或聯合建設檢驗檢測、共性技術研發等平臺,突破一批產業鏈關鍵核心技術;
2)出臺推進商業航天產業鏈發展配套政策;
3)有序推進產業鏈企業發展、招商引資、項目建設、人才引進、技術創新等重大事項。
第四步:依據發展路徑,明確重點任務,推進重大工程項目實施。
1)以火箭為核心的產業鏈,推進火箭總裝總測、發動機研發制造、先進制造,火箭配套制造等項目實施。
2)以衛星制造、運營為核心的產業鏈,推進商業互聯網、物聯網等衛星網絡建設,商業遙感、天基導航增強等星座建設,商業衛星制造、地面終端及設施等項目實施。
3)以衛星應用為核心的產業鏈,以技術創新,滿足、創造市場需求,拓展產業鏈應用場景為引領,龍頭企業為主導,制定延伸產業鏈發展方案,推進延伸項目實施。
(1)以“補鏈、強鏈”為主的鏈長制案例
區域積極探索在原有產業基礎上,將商業航天作為新的產業經濟增長點,打造航天應用(通、導、遙)與關鍵零部件集聚區、民營航天企業集聚地、研發中心及人才中心,實現產業鏈上游和下游聯動發展。通過調研梳理航天產業宏觀環境和形式,以及國內主要地區航天產業發展態勢,分析該區域航天相關基礎,提出缺乏商業航天產業頂層規劃、產業鏈不完整、輻射效應有限等具體問題,分析得出產業鏈發展需要“補鏈、強鏈”結論,制定商業航天產業發展規劃方案,形成產業鏈精準招商圖譜。
(2)以“建鏈”為主的鏈長制案例
在政府領導親自掛帥下,建立產業鏈發展日常調度通報機制,加強工作協調,細化工作舉措,形成工作合力;研究制定建設商業航天產業鏈工作計劃,推進商業航天產業規劃,調研梳理全國商業航天產業鏈發展態勢,產業園區建設方案,產業鏈發展政策措施,以及區域商業航天產業鏈發展現狀,全面掌握產業鏈重點企業、項目、制約瓶頸等情況;通過產業系統研究,遴選發展衛星網絡產業鏈,研究制定產業鏈圖、頭部企業產業鏈位置圖,錨定招商目標及策略;形成該區域商業航天產業關聯單位“清單”,包括全國商業航天產業園區清單、省市商業航天企業清單、航天高校清單、航天科研院所清單,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產業鏈調研拜訪路線清單;形成商業航天產業園區產業規劃、重點項目可行性研究方案、產業生態方案、產學研聯動方案、衛星網絡產業鏈分析報告成果,為推動產業鏈發展提供策略建議。
搶抓商業航天產業發展機遇,以鏈長制制度創新,助力推進地方產業經濟體系優化升級。
1)規范鏈長、鏈主角色邊界,由政府搭臺,企業擔當主角,政府解決資源協調問題,制定產業扶持政策,保障產業鏈有序穩定發展,尊重市場發展規律,政府不替企業做決策。服從區域整體戰略,重點突破核心技術,上下游企業協同發展,良性競爭,防止嚴重內卷化。
2)基于商業航天產業經濟運行數據,制定產業鏈工作計劃與方案。定期收集企業情況、數據,構建產業鏈數據庫,建立商業航天產業鏈重點企業工作臺賬。通過實時數據,梳理產業鏈的發展現狀,制定問題清單,為產業鏈發展破瓶頸、解難題,精準服務,維護產業鏈持續穩定發展。
3)基于區域稟賦,制定產業發展策略及落地路徑。分析地區產業鏈結構及特點,形成一套具有區域產業特色的方法論,梳理產業鏈結構,形成“圖譜”“清單”,以工程化、項目化方法開展規劃設計。幫助鏈長解決重大產業項目識別、潛在招商企業遴選、創新服務等問題,精準施策,提高鏈主產業治理和決策能力。
4)鏈主應建設完善的產品質量保障系統,重視質量管理過程和生產工藝標準的固化,適時形成企業標準,條件成熟時,主動申報行業技術標準和國家推薦標準。提升外協控制能力,規范商業航天產品配套與供應鏈開放與監管,支持第三方質量監理機構,對供應商實施質量管控。對于較為復雜的重要分系統產品,組織專家隊伍,開展獨立風險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