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納·維內 梁思璇
Bernar Venet Liang Sixuan

1“貝納·維內:單義游戲”和美術館展覽現場?和美術館貝納·維內:單義游戲2021年10月1日—2022年1月3日展覽地點:和美術館

2貝納·維內不確定的線2012“貝納·維內:單義游戲”和美術館展覽現場攝影:劉相利?和美術館
梁思璇(以下簡稱“梁”):在和美術館舉辦您在中國的首次大規模個人作品展的契機是什么?
貝納·維內(以下簡稱“貝”):2019年,與我合作的紐約卡斯明畫廊(Kasmin Gallery)告訴我,和美術館希望舉辦我作品的全面回顧展。我認為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能讓我在中國的重要美術館,向公眾全面介紹我1961年以來的作品及其發展。但不幸的是,新冠疫情爆發了,展覽只能延期。
梁:本次展覽呈現了您自20世紀60年代至今的藝術實踐,請問此次展覽的策展理念(思路)是什么?展出的作品是否被劃分為不同的單元或主題?
貝:由于出行的限制,我無法在展覽期間來到中國。展覽主要聚焦于1966年以來的繪畫作品及雕塑作品。最初的想法是利用整個美術館對我過去60年的藝術創作進行全面性的回顧,以此來概述我作品的所有方面,包括繪畫、雕塑、表演、攝影和詩歌。這種策展思路與我2018年同時在尼斯和里昂舉辦的兩場展覽非常相似。
我認為,這是一個向中國公眾介紹我藝術創作的邏輯進程的好機會,同時也是展示我對自己審視的機會。在藝術實踐之初,我的藝術創作及其背后的思想便以激進為特征,但在當時并沒有受到太多關注。
我十分熱衷于思考和交流新理念,并構想如何將它運用到新的、原創的藝術作品中。如今,藝術市場占據著主導地位,因此,留給藝術創作者進行實驗和試錯的空間非常小。這種深刻且富有挑戰性的思考,只有真正的藝術創作者才知道如何去接受。我非常渴望能與學生進行一次公開的對話,并以授課、討論的形式,引發真正深入的思考。我們應該討論藝術本身,而非藝術的事業。藝術的終極目標是創造歷史,而非金錢。當今,能讓我們敬佩的偉大藝術家,都在人類的發展進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梁:您的雕塑作品《三條不確定的線》同時是和美術館館藏,以戶外裝置的形式展出,它在展覽中會起到什么樣的作用?您如何看待雕塑與地點、空間的關系?
貝:《三條不確定的線》是我最具代表性的雕塑作品。它作為一個關鍵的、核心的例子,證明了我能將我自己從幾何的束縛中擺脫出來。“不確定的線”這個概念,最早以蓋著石墨的木頭浮雕為形式出現在我1979年的作品中。此前,我作品主要的形式語言是直線、角和曲線,我認為,在它們上面添加一條“狂野”的線,能讓我的作品提升到更高的水平。
這些“不確定的線”,自此不再受幾何規則的制約。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充滿形式與概念、極具可能性的開端。事實上,無序、不穩定和分散等概念,都是“不確定的線”的派生詞。此后,這種新的定位讓我得以引入所謂的“意外”和“瓦解”。現在看來,這是我雕塑作品中最具創造力和革新精神的創作趨向。以上的工作,讓我有可能踐行新的形式構造,如“不確定性”“熵”和“意外”。它們也成為了我藝術創作中的核心概念。
對我來說,這是一種理想的解決方案。它能把抽象雕塑從傳統構成主義者所設定的結構,或極少主義者所實踐的一系列組織結構中掙脫出來。
梁:您為何會對數學如此著迷,并將它作為你藝術創作的重要方式之一?
貝:我使用數學,但我并不是數學家。我用這個學科進行創作,但并非要理解構成數學宇宙的所有符號。對我而言,重要的是對數學有一定了解,但不必成為專家。保羅·塞尚(Cézanne)畫樹木、植物和花朵,他并不是植物學家。畫角和正方形的卡西米爾·馬列維奇(Malevich)也不是一位幾何學家。畫裸體畫的藝術家難道非得成為解剖學家嗎?我們應該明白,隨著時間的推移,宗教、社會和科學已經成為藝術的主題,并推動著藝術向前發展。
我的工作主要包括通過使用語言和數學圖表,確立一個單一符號的新符號系統。這是純粹的自我參照。我想引入通常被認為是藝術領域之外的學科(例如股票市場和氣象學),通過展示它們理性、精確和客觀的特質,來開拓更廣闊的藝術領域。早在1967年,我通過不同媒介(如表演、詩歌、聲音、電視等),對這種方法進行探索,讓我能對風格這個概念進行批判。即只需要關注作品內容,不需要考慮藝術的風格和藝術家的個人風格。
我們可以區分三類視覺信息:第一類是所謂的“多義”的比喻信息;第二類是被稱為“泛義”的抽象圖像;第三類則是“單義”,它屬于精確的邏輯圖領域。前兩類被多重含義所定義;“泛義”指向對解釋的無限開放;“單義”的獨特之處就在于,它只有一種解釋的可能。因此,1966年,當我第一次用數學圖表來進行創作時,我早已把自己定位在常規的藝術領域之外。這是由我對符號學的思考而生發出來的斷裂的獨特意義。
梁:模型、公式、符碼、圖表這些象征理性與功能的元素是您的創作材料,請問感性的表達對你來說是否也重要?
貝:我不得不承認,在日常生活中,我特別情緒化,甚至可以說是一個過度情緒化的人。我熱衷于在公共場合表達自己,熱情地談論對我來說重要的事,包括我的朋友和我經歷過的事。但相比之下,我的藝術實踐則是需要深思熟慮的。我所使用的方法和理論都優先于我的感受事實上,你也不常看到數學家用方程來表達他們的情緒,對吧?
但我完全能理解有些藝術家認為他們的作品直接反映了他們的感受、激情、力量和柔弱,比如梵·高(Van Gogh),又比如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等諸多表現主義藝術家,杰克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也曾說他的畫是他的自畫像。
梁:您對自己的藝術創作有什么既定的標準嗎?接下來是否會進行嘗試和突破?
貝:塞尚曾經說過,如果他被告知他的作品永遠不值得在盧浮宮展出,他將立即停止繪畫。
這個想法的優點正是因為它強調了藝術家真正的抱負:值得被歷史銘記。除此以外,就是能在其中獲得個人的滿足感,當然,它可以成為快樂的源泉,但并不會對人類的歷史產生任何影響。塞尚實現了這一目標,因為當我們談及藝術時,通常說的是塞尚“之前”和塞尚“之后”。
在20世紀60年代的紐約,我很有幸能與唐納德·賈德(Donald Judd)、索爾·勒維特(Sol LeWitt)、羅伯特·史密森(Robert Smithson)和沃爾特·德·瑪利亞(Walter de Maria)這些藝術家成為好朋友,但我比他們年輕。當時,這個圈子聚集在真正支持他們的弗吉尼亞·杜文(Virginia Dwan)周圍,大家所談論的內容也十分豐富。對我來說,他們關于極少主義、大地藝術和反形式雕塑的未來的討論,啟發我進行嚴謹的思考。雖然我的創作思路與他們不盡相同,但我也以此作為我思考創作的范例。
太多的藝術家舒服地沉睡了。他們被長輩篤定溫暖的臂彎包裹著,在盡可能不冒險的情況下進行藝術創作。他們甚至沒有意識到還有那么多可以用于創作的東西。一部完整的藝術史還在后面,他們有責任去創造它,讓它活下去。

4貝納·維內帶有“負數”的金色三聯畫布面丙烯(拋光)2011“貝納·維內:單義游戲”和美術館展覽現場攝影:劉相利?和美術館
梁:您是否還有更多分享的內容?
貝:當一個人開始了藝術生涯,并朝著一個方向努力時,他并不需要亦步亦趨地與相反的路線保持距離。與之相反,畢生的事業應當具有統一性,但它同時也是多樣的,要把對立的東西相統一。只有開放地持有互補的觀念,才能掙脫束縛,創作出意蘊豐富的作品。一部作品的特質正是它的統一性,這種統一包含許多方面,它朝向多樣性。眾所周知,尤其對藝術創作來說,一個人的自由就是對另一個人的約束,理性也是如此。1930年,數學家卡爾特·哥德爾(Kart G?del)證明,隨著時間的推移,最符合邏輯的推理也難以避免矛盾。
在這種包容的思維方式下,“差別”與“對立”不再分開,這兩個概念是同一的。在想讓事物“鮮明”或“被理解”的期望中,我們試圖反對這兩種趨勢。讓它們共存,意味著接受“事物的本質”,因為現實是有序和無序的結合。同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從未停止證明周遭事物的復雜性。這種思維方式豐富了藝術,因為它建立了兩種邏輯之間的對話。即便這兩種邏輯處于斗爭中,但仍然相互滋養。
這些解釋的靈感來自公眾的反應,過于簡單的概念模式,讓他們無法聚焦于以下邏輯:尤其是在1966年到1970年間,我的工作是在有條不紊、理性思考的原則下進行的;三十年后的今天,我給了自己更多的自由,允許無序和不確定的原則進入我的作品。
對理解藝術偏于形式主義的公眾來說,厘清這些邏輯關系是極其困難的。他們最多只能在像波利亞科夫這樣的藝術家那里看到統一,或者說看到一條統一的線。舉一個例子,他的每幅畫都是對前一幅的反映。但這本身只不過是一個“噱頭”,藝術家利用這種近乎有條不紊的思維惰性,不斷回到老路。
藝術作品只能來自好奇、開放的思想。它作為一個系統發揮作用,其豐富性包括同時接受和諧與沖突的原則。正是這兩種因素的競爭或賦予,創造了一個整體。因此反系統性的原則成為發展中的一個因素,是藝術創造中不可或缺的動力。
嚴謹的藝術家在推進工作時不遵循最簡原則,他們不能走兩點一線,也不能為了推進工作而把必要的犧牲最小化。他承認藝術的發展有賴于不可預見的事件。他從我們周圍的一切事物中,從生活本身獲取他的模型。
進行并發展一生的工作就意味著愿意去嘗試探索不確定的思路。也許它會被證明是無用的思考,也可能是無疾而終的方向,諸多姿態可能毫無用處。正因如此,理性主義者不考慮失敗的原理。這就是喬治·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所謂的“被詛咒的部分”(la part maud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