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云舒,陳 欽(福建農林大學,福州 350000)
隨著經濟發展,生活條件改善,人們對節能減排越來越重視,隨之增長的是我國綠色建筑行業產值。據中國建筑業協會數據顯示,2018 年我國建筑節能行業產值規模增長至 1 675 億元。預計到 2020 年,我國建筑節能服務市場規模將達 2 300 億元,其中不包含北方采暖節能改造在內的建筑節能市場規模有望達 1 500 億元。然而由于科技的迅猛發展以及氣候的劇烈變化,以適應氣候為代表的綠色建筑設計中出現大量“淺綠建筑”,通過用先進的技術來實現目標解決能源消耗問題。但事實上,很多建筑技術雖然被認為是環保的、可持續的,但不能很好地應用。過多使用高科技會影響到環保節能技術的發展,甚至會起到相反的效果。所以,利用綠色建筑技術必須要適合當地的環境與氣候,還要努力設計出能夠符合標準的技術,如此不僅有利于該項技術的發展,給當地的經濟帶來增收,也能很好地保護好這個地方環境,為以后的可持續發展作出卓越貢獻。
關于綠色建筑有許多定義。有學者認為,綠色建筑就是應用環境回饋和資源效率的集成思維去設計和建造的建筑[1]。也有學者認為,綠色建筑的基本內涵可歸納為 3 類:減輕建筑對環境的負荷,即節約能源及資源;提供安全、健康、舒適性良好的生活空間;與自然環境親和,做到人、建筑與環境的和諧共處、永續發展[2]。還有學者認為綠色建筑是在保證建筑物使用功能和室內外環境質量的前提下,在全生命周期內資源節約(節能、節地、節水、節材)、環境友好的建筑[3]。總體來說,綠色建筑旨在推廣建筑節能,促進政府部門 、設計單位 、房地產企業、生產企業等就生態社會進行有效溝通。在減少碳排放的進程中,綠色建筑的普及和推廣將具有重要的意義[4]。
綠色建筑評價指標體系如圖1 所示。

圖1 綠色建筑評價指標體系
在建筑物整個壽命期上,傳統建筑在建造的過程中往往不注重頂層設計,缺乏對建筑的整體考慮。相比傳統建筑,綠色建筑技術就能做到,比如屋頂綠化就能很好地考慮周圍的氣候環境進行資源整合,避免浪費,又能起到美觀建筑物的作用。
專業協同程度不同。綠色建筑的發展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與此同時也對其提出很多新的需求。要求各個行業與部門之間要更加密切的配合,需要在每一個工程施工環節有效降低對各種材料以及能源的消耗,對建筑工程施工當中的各種能源進行循環使用,以此不斷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降低對周圍環境所產生的污染。由此可以看出,綠色建筑設計主要是以人和建筑以及建筑和自然之間的和諧共處作為宗旨,為人們營造一個更加綠色環保以及節能的居住空間。
建筑物必須做到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好當地的自然條件,讓污染消耗降到最低。設計的過程中,需與當地環境融合。因此,要充分收集、分析當地居民資源,并根據當地居民生活習慣來設計建筑項目,重視周圍環境的良好空間布局。讓人們擁有一個舒適、健康和安全的生活環境[5]。
綠色建筑是當今社會建筑方面能讓地球更好的繼續發展的建筑形式。人類隨著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對質量的追求也越來越高。綠色建筑不同于以往傳統建筑發展,擁有其獨特的方向,更具意義。
某國際汽車城項目區位交通便利。項目地塊為已平整的空地,北面沿同三高速公路一側約 16 m 有一呈東西走向的高壓線,地塊西北角約 15 m 為一大榕樹。西側建發林肯4 S 店,基地內已建部分設備用房與保時捷 4 S 店。地塊規劃為某國際汽車城。項目總用地面積為 91 192.520 m2。紅線內已建保時捷,門衛及設備用房合計建筑計容面積4 635.040 m2。本項目擬建 8 棟各品牌汽車 4 S 銷售及維修中心以及 2 間新的設備用房,分別為 10 號地上水池、水泵房與 11 號配電房,面積分別為 260.506 m2與 210.120 m2。新建配套門衛 7 個,總建筑面積約 73.486 m2。
屋頂綠化技術可以廣泛地理解為在各類古今建筑物、構筑物、城圍、橋梁(立交橋)等的屋頂、露臺、天臺、陽臺或大型人工假山山體上進行造園,種植樹木花卉的統稱。種植的方式不同于傳統的種植方式(緊緊貼著地面培育),而是在屋頂這一塊區域上間隔出一段距離養植,中間需要許多層防護措施、多道工序。在這塊區域內,人們可以根據當地氣候環境、需求去選擇要栽培的植物,可以是自然的花草樹木也可以是人工的,如假山。能起到保護和為整棟建筑物降溫作用。
雙層呼吸式幕墻的形成有外部幕墻和內部幕墻、遮擋太陽的程序、透風設備。敞開式適用于氣候較炎熱的地區,可以較好地起到降溫的作用,減少空調使用。新型幕墻改善了許多以前老舊幕墻存在的不足,功效也有較大改變,對于緩解環境污染也起到一定作用。新型幕墻最外面一層玻璃需要選擇無顏色或者反射程度較低的玻璃、涂層的玻璃,這樣能減少光污染。其他方面,雙層呼吸式幕墻也起到一定作用,如可以讓人們在更加舒服的生活環境中成長,減少吸入污染,多吸收新鮮空氣。還能起到一定降噪作用,能將建筑物控制在 55 dB 以下,讓人生活得更加舒適。
2.3.1 屋頂綠化技術應用存在的問題
(1)防水層滲透問題。為了減少實際實施的成本,同時也為了方便,中途不更換混凝土,在施工中未按照相關規定要求使用抗滲混凝土,并且對于施工縫、管根等容易漏水的部位沒有做任何防護措施的要求以防滲水。屋面風吹日曬,再加上植物的根具有很強的滲透能力,隨著時間越來越久,根就會越發向下延伸,還可能滲出具有侵蝕性液體,造成了屋面防水層滲透現象出現。
(2)屋頂超負荷問題。目前,該項目的主要綠化場地是整棟樓的頂端部分的一個屋頂。對屋面進行綠植防護并不是隨著建筑的完成而完成的,而是在樓完成之后才附加建造。因此,在綠化的過程中會給屋頂帶來一定重量或壓力。按照 1 m2種植 1 株喬木來計算,初期培育時喬木的重量是可以承受的,但其生長 8~10 a 后的重量是超過屋面基礎荷載的。屋面基礎荷載與喬木重量如表1 所示。

表1 屋面基礎荷載與喬木重量
2.3.2 呼吸式幕墻技術中玻璃出現漏水問題
玻璃出現漏水現象,分析可知是玻璃上的油滯和汗水沒有徹底洗干凈,導致密封膠對玻璃的黏合性有較大影響,無法發揮其本該有的作用,使中空玻璃的密封效果大幅降低。室內的人看不清室外,玻璃透明度降低,影響使用。長時間出現水珠,還會導致內部發霉或者積堿,形成白斑,更加影響中空玻璃的使用與美觀。
(1)防水層滲透的解決方法。為解決屋頂綠化導致漏水的問題,該項目相關單位應按照相關規定要求使用抗滲混凝土,并且對施工縫、管根等容易漏水的部位做防護措施防止滲水。找到裂縫,打去表面砂漿粉面層,裂紋打出坡口,填入防滲漏混凝土。并且,在柔性防水層施工的初期,應對找平層進行多次清潔,檢查每次鋪路前的卷材是否被礫石和沙粒夾在中間,并進行最后的清潔工作。在 5 級或更高級別的大風天氣下,必須立即停止施工,以防止前一棟建筑物或腳手架上的灰塵和石灰沙的影響。現場操作人員始終穿軟底鞋,不允許無關人員在鋪好的防水層上行走,采取好預防措施,并鋪好墊子,以防止車輛在鋪好的防水層上行駛,并用麻布或橡膠等質地柔軟的材料包裹運輸小車的支腿處和架子根部。在施工過程中,在防水層上使用前鋪裝法。施工操作人員的一系列活動盡可能避免在已做好的保護層上進行。瀝青卷材上砌筑架空板磚墩時,磚墩下可加墊一方塊卷材,砌磚時要將砂漿均勻鋪墊。
(2)屋頂超負荷的解決方法。屋頂綠化設計的首要任務是計算屋頂荷載,保證施工安全。建議在動工之前,工作人員要根據自己所設計稿子中的整體形狀與構造,算出每一平方米所承受的力量,進行現實與設計的比照分析,定下來屋頂綠化共用屋面的大小。該項目所涉及建筑物,屋面需受得住較大的力量,可達到 300~400 kg/m2。設計人員還需要考慮設計中結構的自重、屋面防水和排水的重量與栽培需要的土的重量。可以采用多層的綠色植物,呈現一個更好效果的同時也減少了屋面的壓力,盡量增加綠化的面積,如此會更環保節能。屋面承受的重量最大能達多少,是施工前必須清楚的問題,其決定該項目能否完工。該項目可將假山、花壇、水池等重量大的景點放在比較能夠承載重量和距離角度較小的地方,同時盡量選擇了人工制的土、被腐殖土之類的重量小的原料。屋頂綠化設計專家對該項目給出了方程式:該屋面整個能夠受得住的重量要大于相對厚的種植物承受最多水分后的重量加上有一定排出水重量、花草樹木本身自重和其他原料自重。先分別計算出屋頂允許承載的重量、一定厚度種植層的最大濕度重量、一定厚度的排水物質重量、植物的重量、其他物質的重量,再應用上述方程式,且最后得出的結論一致。遵從這個方程式去進行設計,不但可以美觀環境而且安全。部分植物的荷載如表2 所示。

表2 部分植物的荷載統計
先將出現霧氣的玻璃卸下來,再一次進行凈化工藝的實施。凈化工藝實施時要求安排專業、細心的人員進行,采用“二塊抹布法”,使用的抹布必須是整潔、柔軟且不會掉色的棉質抹布。第一步,先準備好清洗劑,對油性污染物準備二甲苯;對不是油性污染物準備異丙醇與水各半摻和的混合劑。第二步,將清潔劑倒在抹布上,且不允許讓抹布放入裝有清洗劑的容器當中,避免使抹布中的臟東西污染清洗劑。第三步,針對玻璃表面,沿著同一個方向依次擦拭污跡。第四步,在溶解了污跡的溶劑蒸發前趕緊使用另一塊干凈的棉布擦干溶劑,不能使用骯臟的抹布(會造成二次污染),每塊抹布只能使用一次;也不能讓溶劑自然揮發干,那樣污染物仍然存留在玻璃表面并沒有凈化徹底。第五步,對于深而窄的節點,要用抹布包裹干凈的薄刀片進行擦拭。最后,一定要在凈化后的 1 h 內進行涂膠,否則凈化時間過長會導致周圍的污染物灰塵等再一次污染玻璃表面。
當今社會人們越來越重視生活的品質,主動減少污染的產生。綠色環保的生活也被越來越多人喜愛。在建筑行業,越來越多的人設計并應用綠色技術,有利于綠色建筑技術的發展。如何將綠色建筑技術很好地應用在建筑中是今后需要重視的問題。這需要相關部門配合,共同作用。屋頂綠化設計、雨水收集系統、呼吸式幕墻這些綠色建筑技術都須根據當地氣候、地理環境、實際需求去應用。還需要大力推廣宣傳,讓更多人意識到節能減排的重要性,推進綠色建筑技術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