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小就有潔癖,家里目光所及的地方,東西絕對不能多。比如沙發上,最多只能放兩個抱枕,別的什么都不可以放。我喜歡所有東西都各歸其位的感覺,每一樣物品,我都給它們安排好了位置,就像我的辦公桌上,只能出現4樣東西:筆記本、鼠標、便利貼、筆,哪怕多一張紙,我都會抓狂。
我無法忍受凌亂和邋遢,所以每天早上,都要花費一個多小時的時間整理衛生:床單抻得平整無褶,桌面擦兩遍,地板拖兩遍,角角落落都確認好后,才能安心出門。每天下班時也是如此,要花近一個小時整理辦公室,全部弄好才能離開。
我知道每天整理、收拾物品,會占據我大量生活和工作的時間,但如果不去清理,我就沒辦法專心工作,甚至渾身難受。嚴重時,我在公司,每隔幾分鐘,就要起身整理一次東西,完全無法遏制整理東西的沖動,真不知該如何是好。
蘇瑋
曹序心理咨詢師
蘇瑋你好!我能感受到你的強迫性清潔行為,令你深受其擾。過一種極簡生活或是維持環境整潔,對你而言既是一種享受,也是一種無法擺脫的痛苦。在心理學上,這是典型的強迫癥癥狀。
強迫癥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強迫思維,二是強迫行為。能夠看得見、意識到的,是你外顯的強迫行為。比如,你的物品必須要放在某個固定的位置;你每天不做清潔就無法出門……這些都屬于強迫行為。通常強迫行為的出現,是為了緩解強迫思維所帶來的焦慮。譬如,在你急迫地想要打掃衛生前,你腦海里一定有“沙發上怎么這么亂”“床單怎么皺巴巴的”“家里好臟”這樣的念頭,唯有從行為上解決這些問題,才能讓你暫時切斷這些揮之不去的念頭和想法。
你的經歷讓我想起了電影《溫暖的抱抱》,電影講述了強迫癥患者鮑抱的故事。他每天都像機器人一樣生活——清潔、整理、制定計劃,永遠在追求完美,永遠在執行計劃,這讓他的生活枯燥且痛苦,毫無快樂可言。為了不讓頭發掉在床上,他要戴著睡帽睡在一塵不染的床上,甚至連決意自殺時,都必須在計劃的時間完成。
強迫癥是如何形成的?心理學家有幾種不同的看法。一些心理學家認為,強迫癥是在成長過程中養成的。像《溫暖的抱抱》中,鮑抱自小生活在嚴苛的規則中,他的父母同樣患有嚴重的強迫癥,便以嚴格、機械的要求來教育他,久而久之他也形成了機械性的思維模式。電影雖有藝術夸張的成分,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揭示了強迫癥的形成因素——父母高控制的教養方式。
另有一些心理學家則認為,強迫癥狀往往在個體經歷了某些不允許自己體驗的情感之后產生。也就是說,我們在通過強迫思維與強迫行為,來躲避某些情緒感受。當我們將注意力放在事物的客觀細節上,比如用來捕捉地板上微不可見的塵土,用來細細熨燙床鋪上的一道褶皺,用來努力將辦公桌上的筆記本放置工整時,我們便無須沉浸在某些可能令我們痛苦的情緒中。這一點同樣在鮑抱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在鮑抱6歲生日那天,他向父母索要擁抱時,父親不幸意外被撞身亡,母親也在不久后悲痛離世。年幼的鮑抱將悲劇的發生歸咎于自己,無法面對內疚與恐懼,便強迫把自己裹挾起來,避免回憶這些痛苦的經歷。
想要改善自身的強迫行為,首先要了解你的強迫觸發點。強迫癥的背后往往是焦慮情緒,嘗試覺察自己的強迫程度加深前,是否出現了引發焦慮的事件和環境,盡可能規避它們。其次,學習緩解焦慮。關注你的肢體語言。身體會反映你的心理狀態,例如焦慮的時候你可能會全身緊繃、心跳加快、忍不住跺腳……放松身體,心理也會隨之放松。第三,練習冥想。在冥想的過程中,覺察自己的消極想法與情緒,命名它們,并請它們輕輕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