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營銷人來說,新舊交替時的盤點是一堂必修課。
尤其是這兩年,大家普遍發現,大環境的不確定性,打亂了過往的營銷節奏,多數企業處于“應急狀態”,似乎怎么做都不對。
如果曾經的導師不能再引領前路,追趕的標桿則失去了參照意義,怎樣在無人區一力前行?當一個個耀眼的品牌光華漸逝,而一個個新的Logo次第閃亮,市場還將發生什么?競爭的空間和領域遷移,既有的發展引擎動力衰減,新的增長驅動將源自哪里?
2022年,新的營銷“導航地圖”呼之欲出。我們以電商平臺、白酒、家居等產業為例,為大家解讀市場,尋找不確定性中蘊藏的機會,希望能拋磚引玉,與君共勉。
不知不覺,2021年已經過去了。2021年,平臺和商家都經歷了轉型的陣痛,還未來得及想好應對之策,2022年已經撲面而來。
但是,最近跟商家交流發現,大家對2022年的發展情況都憂心忡忡,總結下來,2022年,商家將面臨三座大山,每一座山,都不好翻越!
前段時間,雪梨、林珊珊因為不合理避稅被要求補繳6000多萬元,在此之前,有一個鄭州的主播被要求補稅600多萬元,據說,現在上百萬個主播的收入都已經被有關部門掌控了,所以大家一直以為,這一波打擊偷稅漏稅的對象是當前的新富群體——網絡主播。
不過,在調皮電商的社群里,我們卻發現,最近不少商家也接到了查稅的通知。有一個四川的商家說,正在被查稅,如果到時候關店了,都不知道還好不好意思待在群里。
查稅一事是稅務部門通過大數據篩查后,下發到市里,這個商家線上的體量也不大,主要在線下,所以查稅一事,就算要補繳,也不至于關店吧,但是在2021年,他們整個行業比上年下滑了30%,無論是頭部還是中腰部的商家,多多少少都在下降,現在,又遇上查稅,難免悲涼一下。
有意思的是,這個商家話音未落,下午,又有一個廣州的商家說,他們也接到了查稅通知。一個在四川,一個在廣東,一兩天內,先后接到相關查稅通知,這不是巧合,而是一次集體行動。
對電商商家查稅,是最近幾年一直討論的話題,記得有一年,山東某地大規模查稅,當地很多商家都接到了相關通知,后來,好像因為影響太大,若真按照店鋪交易數據繳稅,傾家蕩產的商家不在少數。
電商行業的潛規則是刷單,做電商不刷單,很多商家就不知道怎么做電商了,2021年年初,亞馬遜大規模封殺中國商家,也是因為這些商家把刷單的招數用在了亞馬遜上,結果迎來了團滅。
如今,在查稅的大背景下,平臺對刷單的容忍度幾乎為0,只要查到刷單,就給店鋪降權,過去,通過刷單做排名,引自然流量,2022年就行不通了,只能通過特殊渠道比如淘客、直播,用低價引流款做基礎銷量,還得是真實交易,否則,一旦查稅,商家吃不消啊!
這樣一來,2022年的GMV(網站成交總額)增長,就別指望有啥亮點了,無論是平臺還是商家,都要做好心理準備。
查稅對商家的另一個改變是,以后走賬,都要對公賬戶了:已經沒有什么平臺能支持對私賬戶了,公對公,該繳多少稅就繳多少稅,唯一能少繳稅的,可能是把利潤做平吧,增值稅和企業經營所得稅是逃不掉的。
很多商家又說了,2022年還能把利潤做平?能不虧就不錯了!
因為,還有一座大山需要翻越。
從2021年10月開啟的原材料漲價,現在并沒有停止上漲的趨勢,反而已經影響到商家的經營和布局了,現在,很多商家在和原料工廠規劃2022年的產品開發和供應計劃,有一個商家,在規劃產品的時候,與工廠對價格,短時間內改了五六次,產品開發人員都快瘋了。
對于化妝品白牌產品,要把價格做到極致,才能獲取相應的利潤,所以不少商家對原材料價格特別敏感。甚至在不斷調整配方,俗稱降料,比如以前用A100、B50,現在用A50、B25,然后再加上C、D、E,就看工廠的研發水平了,看能不能做出類似的產品,還不影響效果。
不過,不是所有商品都能降料,醫藥類的,不能降,如果原材料短缺,只能下架;如果原材料漲價不太厲害,就自己消化;如果漲價特別多,但是自己品牌力又不夠強,只能賠著賣,不主推。
另外,商家對于自己的品質產品,也不敢降料,只能采取暫時下架措施,好在有些產品不是主推的,對于熱銷產品,原材料有囤貨,還能堅持一下。
有人說,原材料漲價,商家的定價也相應漲一點唄,反正最后是消費者買單。
道理是沒錯,問題是,不是所有商家都有底氣漲價,現在的消費形勢你們還不知道嗎?上游原材料漲價,下游需求刺激不起來,經濟增長的預期又比較差,處在中間的商家哪能說漲就漲?
就比如2021年的“黑色星期五”大促,連個動靜都沒有,各大平臺雖然也有“黑色星期五”活動,但基本就是自己玩。
2022年,消費能否復蘇,現在還不知道,但是對原材料降價這事,就別抱幻想了。
據綜投網整理,對于這一波原材料漲價,多數企業認為“這僅僅是開端”:第一波漲價是因為“疫情”;第二波漲價是因為“材料暴漲”;第三波漲價是因為“供應商漲價,停工停產”;第四波漲價是因為“錯峰用電,開3天停4天”;第五波漲價是因為貨期越來越長,通貨膨脹越來越嚴重。
接下來,疫情、運費、環保、極端天氣等越來越多的不可控因素或將出現,比如,由于美國港口的因素,全球供應鏈都受到波及,很多貨物在海上飄著,根本卸不下來。在國內,除了化妝品,建材行業也整體漲價10%到15%,水泥和沙子漲價10%左右,快遞行業漲價就更不用說了,2022年,企業如何面對漲價,將成為一場生存之戰。
查稅、原材料上漲,增加了成本,如果流量豐沛,平臺穩定,那也還好,至少有確定性,問題是,2021年已經出現了大平臺之間的格局變動,很多商家在原來平臺的經營業績砍了一半,下降的業績到哪兒找回來?
沒有商家敢給出確定答案,尤其是2022年,大平臺之間的流量遷移會更加明顯。
其實,從2021年第三季度的財報中已經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了,比如,某平臺用戶增長4000萬,但是GMV增長卻大幅度放緩,這說明了什么?用戶雖然沒走,但平均消費降低了,新用戶的價值不太高,以前,帶來一個新用戶,經過一年培養,能成為重度用戶;現在帶來的新用戶,可能就是薅完羊毛就走了,因為還有其他平臺等著去薅呢。

再比如,某平臺用戶增長不錯,GMV增長也很好,但是相關收益卻幾乎沒增長,這GMV的水分就有點大了,意味著流量并沒有真正的增長。
再比如,某平臺贏利了,但是用戶增長大幅度放緩,這也很危險,商家是最敏銳的,發現平臺流量起不來,就轉移陣地了。
再比如,整個2021年,微信生態幾乎沒有什么亮點,視頻號是被廣泛看好的,在帶貨方面,遠不及其他平臺,留存時間也不足,內容質量也堪憂,用戶量倒是挺大,四五個億,但是商家如何切入,沒有頭緒;公眾號帶貨,在2021年也帶不動了,跟2020年比,基本都是腰斬式下降,甚至有商家放言,公眾號帶貨已死!
唯一的亮點是私域越來越受重視了,私域帶貨仍是商家的重點,這是微信生態的基本盤。但是,隨著互聯互通的展開,現在微信個人聊天和群聊都可以直達其他電商平臺,這對商家來說,是福是禍,還不知道,如果用戶更習慣去淘寶天貓購物,那商家自己建立的私域封閉體系就面臨挑戰,把開放性鏈接放到自己的私域里,一定會帶來跑單的現象,但是也可能帶來店鋪排名的上升,所以商家需要測試在哪里落地轉化效果更好。
再說直播電商,也是一個玄學,目前能穩定贏利的,大部分是找達人分銷的,自己做自播的,基本還在虧錢,尤其是直播代運營公司,90%都在虧錢,每天都有倒閉的直播公司。
在平臺流量的遷移過程中,究竟要如何應對,是商家必須翻越的大山。
(馮華魁,調皮電商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