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切皆可數字化。
最近元宇宙的大熱,讓數字化的定義超出最初范疇。“數字化很大,宇宙都能裝得下”,部分企業誤入歧途,陷入數字化如何著手的困惑。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企業數字化第一步從何做起?
數字化始于需求,形成產品或解決方案,落地于業務和管理。
先舉個例子。
A企業,接到某園區智慧化需求,奔赴園區現場找園區領導調研,調研完成后,A企業風風火火投入智慧園區建設,大干5個月后,將園區交付成果。園區領導找來入駐企業代表,找來園區運營人員,進行系統上線,希望大家把智慧園區系統用起來。結果企業代表認為表單太多,填寫工作量大,還有部分涉及內部保密,拒絕使用。園區運營人員覺得系統流程復雜,不夠簡潔,也不樂意使用。A企業不得不對智慧園區系統進行回爐改造。
A企業的案例,在數字化過程中并不少見,需求調研和梳理不夠扎實,大干快上建設,容易走偏。
梳理需求,不是讓業務部門層層上報,也不是發個問卷調查讓員工填寫,更不是參照標桿照鏡子自查。
需求梳理是項技術活,需求理不好,很容易走偏。比如:把癥狀當需求,或者把局部需求當成整體需求,或者把領導需求當成業務需求,最終導致數字化規劃變形走樣,成了“形象工程”。比如A企業,把領導的話當成全部需求,忽略了其他用戶的需求,導致系統回爐再造。
需求梳理,建議由數字化團隊與業務專家結合進行需求梳理。推薦三個方法。
1.分應用場景梳理。
應用場景是什么?是什么地點,什么時間,什么角色,要做什么事,遇到什么樣的問題,輸入是什么,輸出是什么。
比如:某個建筑設計師,接到一個新案子,想看看公司的歷史設計庫里有沒有相似的案例,歷史案例分散到公司200個設計師的電腦里,這200個設計師還分屬于3個大的部門,設計師要么線下問其他設計師有無類似案例,要么通過微信群或者QQ群問,這么做效率低,并且檢索的精度低。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場景式的需求。
2.分用戶層梳理。
分用戶層的目的是不遺漏其他角色需求。一個應用場景,參與的角色需求不盡相同。比如:業務操作層,需要的可能是提升效率,足夠簡單,或者不易犯錯,免予處罰;管理內控層,需要的是追溯業務全過程,控制進度風險,方便獎罰;決策層,需要的是了解全貌、調度和指揮。此外,分用戶層梳理需求時,還要兼顧外部用戶的需求內容。
上文提到的A企業智慧園區系統,企業用戶是外部用戶,而園區領導和園區運營人員則是內部用戶。
3.MECE分析法梳理。
MECE(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意為:相互獨立、完全窮盡)來自《金字塔原理》一書。這里指按照不同維度(比如事前、事中、事后)對某個復雜需求進行細分拆解,做到無遺漏,不交叉。
比如智慧園區,可以拆分成空間感知、設備感知、人員感知、能源感知、車輛感知、環境感知等幾大類別。
需求調研,除了訪談似的問一問、聽一聽、記一記,還要到現場走查,看一看、想一想。場景再現,能夠了解到現場的環境,對需求有更深刻的認知。信息越全面立體,越利于做分析,做出的解決方案也更靠譜。
需要強調的是,調研需求的時候,不著急確定解決方案。需求調研完成,要進行匯總分析,如有遺漏,要進行補充調研。
需求匯總完成,放到整體規劃中,先想想這個需求值不值得用數字化的手段去解決,如果值得做,則判斷優先級,明確解決方案。
數字化不是趕潮流,不是花拳繡腿,一定是基于價值而生。
那么,如何找準企業數字化的價值點呢?分享三個視角。
1.客戶全生命周期視角。
這是一個外部視角。即從服務客戶第一個觸點開始梳理,梳理出客戶全生命過程中的所有觸點,圍繞觸點進行數字化。以零售業為例,觸點有:選品牌、選址、裝修、員工招聘、組貨、上架銷售等。以制造企業為例,觸點有:產品設計、生產資料采購、部件代加工、倉儲物流、批發零售。這些都是大節點,可以進一步拆分到更細的節點。
阿里巴巴的商業操作系統,為合作伙伴提供品牌、商品、銷售、營銷、渠道管理、服務、資金、物流供應鏈、制造、組織和IT系統等11個要素的數字化服務,這就是基于客戶全生命周期視角服務客戶。
2.業務協同全過程視角。
這是一個內部視角。即梳理業務內部協同從開始到結束的全過程,找到數字化的應用場景。比如售前、售中、售后。或者是投放廣告、分析商機、招商、簽訂合同、訂單履約。
比如,某供應鏈平臺,涵蓋了采購商入駐、供應商入駐、采購管理、合同管理、履約結算、供應鏈金融,實現了從采購到結算融資的全業務協同。
3.企業管理內控視角。
這是一個管理視角。即從組織管理視角,梳理人、財、物、業務的全過程,找到數字化的價值點。近幾年比較流行的共享財務、業務財務一體化,都是從企業管理視角尋找數字化的價值。
要找準價值點,還要考慮業務的融合和新技術應用,這里補充兩個結合點。
其一,與點、線、面、體結合。
從外部客戶、內部業務協同、企業管理三個視角,分別與點、線、面、體進行結合,梳理數字化應用場景和價值點。點指崗位級,線指項目級,面指業務單元或企業級,體指產業生態。
B企業是一家工程咨詢公司,員工超過1000人,員工需要將多款軟件的數據手工轉換成指定格式填報到監管系統,每次操作少則30分鐘,長則2~3天。數字化團隊將這項工作研發成工具軟件,在云端部署,轉換一個格式只需要1~10分鐘,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這就是典型的崗位級的需求。
C企業的S2B2C平臺,由平臺接收用戶的全屋定制需求,然后將訂單分拆給裝修公司、家具公司、家電公司等,訂單最后匯總到平臺,交付給定制用戶。這是基于產業生態資源的協同平臺。
其二,與新技術應用結合。
從外部客戶、內部業務協同、企業管理三個視角,與新技術進行結合,梳理數字化應用場景。新技術指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VR、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比如,將物聯網與供應鏈結合,可以實現供應鏈的可視化;將VR與教育培訓結合,可以實現教育的多感官體驗;將云計算和單機作業結合 ,可以大大提升單機作業的效率和協同度。

圍繞客戶生命全過程,持續提升客戶滿意度,黏住客戶就是價值;圍繞業務協同全過程,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就是價值;圍繞管理內控,控制住風險同樣是價值。
此外,找準價值點還要結合企業所在的行業和所處的發展階段。
不同類型的企業,對數字化的關注點不同。知識密集型行業,看重的是生產效率的提升和成果轉化;資本密集型行業,看重的是風險控制;零售業,看重的是高周轉率和客戶黏性。
不同成長周期的企業,對數字化的關注點不同。創業型和成長型企業,側重的是效率和營銷獲客;大企業關注全面數字化價值、組織重構和數字化塑造的科技感知度。
厘清價值之后,就可以制訂整個數字化的規劃了,這里不重點闡述,咱們另外開篇。這里只提一句,做規劃要明確邊界,確定做和不做的范圍,有時不做比做更難,更重要。
信息化、數字化、數智化,是數字化演進的三重階段,要邁向產業互聯網,還有平臺化和生態化。
做企業數字化,要知道此時身在何處,未來去往何方。企業數字化,基本有五種路徑。
1.從無到有。即新成立的公司,或者老公司但信息系統基本空白,從無到有進行數字化的建設。
2.破舊立新。即老系統可用性差,需要推倒重做,這在企業數字化中也很常見。老的系統,架構太老、用戶體驗差,或者無法支撐企業商業模式變化,都需要重構。
3.從孤島到互聯。即公司信息系統基本完善,但系統各自運行,基礎數據和權限管理都不統一,需統一基礎數據、統一權限管理,為后續的多系統數據沉淀打基礎。
4.從互聯到數智。即公司各系統已經互聯互通,但系統之間的交互沒有形成數據沉淀,數據的價值低,需對數據進行建模,用于業務創新或者風險控制。比如美團的外賣調度、天貓的千人千面、抖音的精準推薦、金融公司的風控模式等,都是數智化的應用。
5.從自用到開放。即公司已經形成了數字化體系,將自身的數字化成果,包括信息化的產品和沉淀的數智模型對外開放。
企業要結合自身的現狀、戰略發展規劃和資源配置,制定自身數字化路徑。
常規來講,數字化的路徑是層層遞進的,不建議一步登天。
一方面,商業模式和運營需求太復雜,參與者短期內想不明白;另一方面,缺少運營能力,武器造好了沒有作戰單元,最后變成老虎吃天無法下口。
此外,企業數字化,是企業能力與數字化能力的融合。數字化的每一步都要與企業能力進行融合,才能1+1>2。如果企業只有業務能力,缺少數字科技能力,比如沒有產品經理,沒有研發團隊,沒有產品運營人員,要通過能力構建補充進來,否則企業數字化缺少數字化人才要素同樣無法落地。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數字化不是趕潮流,不是搞形象工程,要從需求和價值出發。
數字化是層層遞進的,別想著一口吃成胖子,結合自身資源務實而為。
數字化是企業能力的重構,數字化是提升競爭力的方法,要與業務能力深度融合。
如果做好以上三點,那么一切皆可數字化。
(馬崗,零售獨立評論人,企業數字化實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