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豐 月半
“生活于遼寧營口農村的大齡單身男青年”——現實中,這樣的標簽可能沒什么特別之處。但是,如果用視頻記錄這里的生活,也許別有一番風味。
“溫暖小窩”“室內菜園”“農村大集”“大洗之日”……自稱農村大齡單身男青年“張同學”的短視頻迅速爆紅網絡。視頻中,一位東北農村小伙,起床、做飯、喂狗、養雞、“嘎肉”(切肉買肉)……滿屏質樸、土味的農村日常;六味地黃丸、破襪子、藏鑰匙、洗手只洗三根手指頭,處處埋著“回憶殺”和“青春梗”。通過分享自己的生活日常,“張同學”成功變身“網紅”,截至2021年12月8日,“張同學”的粉絲數已突破1400萬。
壓力中的城里人、網絡中的現代人,帶著懷舊感、獵奇心,或懷念兒時的小確幸,或滿足一種精神優越感,或感受一段未有過的沉浸式體驗,紛紛為“張同學”捧場。
看了“張同學”的視頻,網友們稱其為“糙版李子柒”。如果說李子柒展示的鄉村是人們理想中優美的田園生活,那么“張同學”拍攝的鄉村生活,則更加粗礪、更加原汁原味。在同質的視頻“紅海”中,兩人各自成了一股清流,講出了不一樣的故事。
“張同學”的內容糙,制作可不糙。高質量的分鏡頭,遠近切換,行云流水,精準踩著動感音樂,和粗糙的故事本身,形成一種強烈的反差。
人紅是非多,有聲音質疑:這不是一般人的水平,肯定有算法和團隊的加持。但是媒體探訪后發現,他的確是獨自創作的。
爆紅的背后,當然有很多原因,但團隊多大、制作多強往往不是決定性因素。內容獨辟蹊徑,有細節有共情,才是大流量的基礎。
“張同學”的出圈,不只是簡單停留在內容和技術的創新上,他很可能“擊中”了幾代人內心深處的東西。人們試圖在“張同學”身上尋找自己的影子,找到一些丟失的東西,進而表現出對鄉村“煙火氣”的深切關注。
在智能手機時代,每個人都能表達,都可以拍出自己看到的“美”。此時,鄉村的形象是具體的、個性化的,也因此更接近事物的本來面目。“張同學”所展示的鄉村,是無比真實的。
最近幾年,除了更有文化活力的鄉村,小縣城的魅力也開始展現出來。10年前的網絡流行敘事中,小縣城的形象并不凸顯。但是,五條人等樂隊的歌曲,讓人們了解到小縣城文化的活力。2021年網絡流行樂中的現象級作品《漠河舞廳》,更是讓人們感受到偏遠的小縣城可能具備的深情。
這樣的“煙火氣”,不只是讓厭倦了城市快節奏的人們想去找找慢生活,更有可能是隨著“數字鴻溝”的填平,人們與鄉村的空間和情感距離更近了,更加主動關注農村的現狀。“張同學”呈現的是舊畫面、舊生活,依賴的則是新手段、新技術,讓人們看到的是更多的可能性。
當前,一些短視頻平臺更加鼓勵鄉村題材這個創作方向,更加關注每個普通人的生活日常,各方盯住了鄉村這個“創作藍海”和“流量藍海”。但人們不應以下沉“收割”農村或“小鎮青年”為終點,商業變現、賺一把走人。人們更應該以關注農村為起點,通過更多一線普通創作者的視角,記錄真實鄉村現狀,反哺美好鄉村未來。
“張同學”會不會曇花一現?出現一個成功IP,自然會扎堆出現很多同類賬號。畢竟流水賬式的記錄難以長期刺激人們的興奮點,更難以形成競爭壁壘。此前,土味視頻也不少,往往荒誕、魔幻,漸入俗套和審丑。“張同學”自身仍需要保持旺盛的創作力和初心。同時,講好鄉村主題的故事,需要更多的內容、角度和方式,期待再多些“張同學”來呈現多元、立體、真實的鄉村面貌,也讓流量成為助力鄉村發展的一大增量。
(編輯? 張建? 445718228@qq.com,采采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