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
人生病了,需要找醫生治病,那農作物生病了,要不要看“醫生”呢?
肯定需要。
泰州興化市現代農業發展服務中心第一黨支部書記周金鑫就是做這方面工作的,為小麥、水稻等作物“把脈問診”,主治其生長期間出現的各種病癥,被農戶們稱為“植物醫生”。
冬去春來,他在農業植保服務的崗位上走過了一年又一年。
植保工作說難也不難,說簡單也不簡單。干了這么多年,周金鑫已經能夠掌握病蟲害的發病規律了,工作上已經很熟練,這個行業積累經驗很重要。
本職工作之外,他所在的單位還向農戶提供耕地質量保護、農作物栽培等專業服務,這些專業的知識他還不是很清楚。他想多學一學,掌握更多的技能,畢竟技不壓身。綜合多方面的知識,進一步提升自己的業務能力,才可以更好地為“三農”提供服務。學的東西多了,或許在自己的本職工作上也能拓展出一些新思路。
現在的農業生產,新技術的運用越來越多,植保無人機就是其中之一,這方面的工作周金鑫已經接觸一段時間了。
他發現,現在農村勞動力老齡化趨勢比較嚴重,而種糧大戶越來越多,有的一種就是幾百畝地。田間管理的時候,種糧大戶們在用工方面比較頭疼,雇不到年輕人,主要勞動力大多是老年人。夏天高溫下地干活,老年人吃不消,再者,萬一勞作時出點意外,比較麻煩。所以,植保無人機為種糧大戶們解決了很大的問題。
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植保無人機作業得到廣泛的使用。這個過程,周金鑫不斷摸索前進。比如一款植保無人機,裝20斤摻了農藥的藥水,這些藥水差不多要噴灑20畝地,每畝地的用藥量算下來很少。但是有些害蟲生長在小麥、水稻的根、莖部,無人機噴灑的藥物可能就無法殺滅這些地方的害蟲。
這是之前一直存在的問題,他持續跟興化市專業農業合作社配備的植保無人機團隊合作,請團隊做一些實驗,記錄實驗數據,慢慢總結、提煉,逐漸摸索出一些方法,著力解決噴藥時機、藥水配比、藥性藥效等問題。
目前,在小麥、水稻生長期病蟲害防治方面,周金鑫已經能指導無人機團隊進行作業了。比如噴藥時將無人機的高度降至1.5到2米,同時針對農作物不同部位的病蟲害,調整噴頭上孔徑的大小。如果病蟲害在作物的穗子上,噴出來的霧滴就要小一點;如果想讓噴灑的藥物也能殺死附著在作物根、莖處的害蟲,像水稻的褐飛虱,他總結的做法是要早起,趁著有露水噴藥,這樣藥劑就可以隨著露水流下去,達到殺滅害蟲的目的,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工作這些年,周金鑫取得了一些成績,也發表了一些學術論文。今年,他想在此基礎上爭取有更好的成績,找準更多、更合理的藥劑配比,綜合數據分析結果,形成合理化建議,向農戶提供更準確、更全面、更有效的病蟲害防治知識。
周金鑫目前從事的這個行業偏冷門,面臨的最大的問題是年輕人特別少。他單位里的技術干部歲數都比較大了,之前和他一起工作的技術骨干今年就退休了,所以今后的工作壓力可能會更大。他和同事們都希望能有年輕人加入這個隊伍,把農業植保服務的工作傳承下去。